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探究
時間:2022-10-09 10:51:01
導語: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著重分析電商環境下我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狀況的基礎上,闡述當前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電商環境;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規模龐大,以電子商務為平臺的銷售方式改變了傳統食用農產品的供銷方式,相繼衍生出B2C、O2O、C2C、C2F等模式,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監管變得愈加復雜。因此,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1我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狀況
1.1傳統線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現狀。在傳統線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中,在生產者(農戶)、流通中介(集貨商、批量收購商)方面基本上沒有進行質量監管控制,在批量收購環節雖然有一定的質量監管,但可靠性不高。。然而,銷地批發是食用農產品流通的必經環節,食品檢驗檢疫部門應在此設立監管關卡,這是食用農產品線下流通中解決安全隱患的第一道防線。下一個流通環節是由農貿市場、單店超市、大中型連鎖超市、小型果蔬店和露天市場等銷售終端組成,食品檢驗檢疫部門采用隨機抽查的方式,設立第二道防線,解決由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食用農產品安全隱患。可見,傳統線下流通環節一般有兩道防線,如圖1所示。如果食用農產品提供者是大型的種植、養殖、漁業企業和初級產品加工企業,則按照國家食品生產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企業通常會自設一道防線(第三道防線)。1.2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流通監管現狀。在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被放在電商平臺上流通,這就使得產地批發市場和銷售終端市場這兩個環節不再存在,食用農產品只在提供方、流通中介和初級產品加工者、消費者和物流服務者手中停留,如果不能監控生產者和物流服務環節,等到食用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后就為時已晚,第一、二道防線在電商平臺流通模式中沒有了抓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失控。如果電商平臺上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是正規企業,受到國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約束,第三條防線(企業防線)基本上起作用;如果電商平臺上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是個體戶或者家庭作坊,這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難以有效落實[1]。
2電商環境下我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傳統線下監管手段無法落實。電商環境下我國食用農產品從農戶、個體商販、家庭作坊、企業到消費者的物流中間環節沒有給監管部門監控的空間和時間,因為在物流中間環節,食用農產品流通渠道是一種以互聯網絡服務供應商或平臺為核心,具有扁平化特點的流通渠道,食用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圍繞網絡服務供應商展開農產品交易活動,有效減少食用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并且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食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創造多方交易的直接溝通平臺,突破交易的時空限制,食用農產品買賣雙方無需見面就可以完成交易,這些因素導致傳統線下監管手段無法落實。2.2缺乏食用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當前,食用農產品交易安全的監管注重對食用農產品安全質量的事前監管,而不能僅僅依靠消費者投訴或等待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才進行被動監管。完備的食用農產品預警體系,需要緊緊結合信息化的數據平臺,通過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實施跟蹤監測,在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下實現食用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相關數據和信息的共享,實行動態監管。然而,我國未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建立起完備的預警機制,食用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缺乏[2]。2.3食用農產品安全法律法規與安全標準問題。食用農產品安全法律法規與安全標準問題,是相對于食用農產品交易活動發展而言比較滯后,對于在電商平臺上交易的農產品質量標準未能制定出來,而且由于不同地區農產品的特點不同,關于食用農產品的標準化體系比較混亂,這就會導致對于同一農產品不同地區制定的流通標準不一致。同時,這種現象也表現在對于食用農產品的監測方面,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監測認定辦法,從而使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
3對策建議
3.1構建食用農產品物聯網可追溯體系。構建食用農產品物聯網可追溯體系,是當前對電子商務發展進行有效監管的迫切需要,也是對其有效監管的重要手段。具體可以將我國關于食用農產品信息化平臺數據信息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食用農產品標識技術,如二維碼標識、條形碼標識等。此外,食用農產品標識技術要應用到食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生產、銷售、儲運和售后環節,云平臺和標識技術的無縫銜接將是構建食用農產品物聯網可追溯體系的重點內容,同時應用區塊鏈技術,充分利用塊鏈數據和分布式節點管理,對食用農產品有效監管。3.2建立大數據、人工智能監控分析及預警體系。對于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問題的監管,往往采用較被動的方式進行,當食用農產品出現問題時,由消費者進行投訴,或者經一些媒體曝光,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說,食用農產品的預警體系并不完備。為此,建立以大數據為基礎、人工智能監控為手段的全方位預警體系顯得尤為重要。要對食用農產品的數據信息進行留存、分享,包括其在生產、儲運和銷售環節的數據信息,再通過信息化的云平臺實施動態化跟蹤監測,監控食用農產品從“生產—消費”的整個供應鏈,從而建立起科學的預警體系,有效避免在食用農產品質量監管上的被動局面[3]。3.3完善食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食用農產品安全法律體系是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的必要前提條件,做到對食用農產品監管工作的有法可依。為此,我國政府應該盡快制定針對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交易的相關法律法規,頒布食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網上農產品供銷鏈和訴訟維權等方面的具體監督辦法。與此同時,制定電商環境下食用農產品質量的標準,以便統一監管,保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4結語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衍生出多種平臺模式,這些平臺模式對于食用農產品的供銷一體化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依托各式各樣的平臺發展起來了許多創新型企業,如淘寶(天貓)、京東等,這些企業的成長和經營模式,更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寧寧.“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17(12):19-21.
[2]何雨婧.電子商務背景下農產品電商模式及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市場,2018(1):162-163.
[3]張建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成效、主要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8(3):31-33.
作者:任新平 秦勤 渠順奇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 上一篇:探析如何提高電力企業行政管理效率
- 下一篇:生態環境監管文化思考
精品范文
10電商行業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