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03-06 10:17:36

導語: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關于產學研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產學研合作是指通過產(企業)、學(學校)、研(科研機構)3個子系統的資源重組、功能整合及有機合作形成以“教育性”為核心價值的“三重螺旋”式教育系統。[1]產業研合作教育最早由美國辛辛提那大學的赫爾曼•施奈德于1906年開創。[2]由于產學研合作可根本上解決高校人才培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因此它成為各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人才的重要模式。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根據各國的特點,構建了“合作教育”、“官產學研”、“新學徒制”、“雙元制”等極具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機制[3-4],為產學研合作實踐積累了許多成功的做法和經驗。我國于1985年引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多年的發展中,針對人才培養也形成了校企合作、專家疏導、學科集群、產業集群雙向對接、研發力量集成四種典型模式。[5]然而目前仍存在著缺乏利益驅動協同創新機制,各方動力和能力難以對接,以致產學研深度融合不足等問題。面對高校轉型期,要實現高等教育“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應用技術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核心。(二)關于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作為旅游業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業一直以來蓬勃發展,并逐漸成為旅游產業鏈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產業之一。酒店高等教育最早起源于歐洲(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伴隨著酒店業的發展,不斷成熟完善,形成了多種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境外較有代表性的有以“實踐—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實踐”為核心的瑞士洛桑模式;澳大利亞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時間能力培養,設置合理的課程,進行以規范化實訓管理為核心的“專業培訓包模式”;香港理工大學將實用教育以及課堂的理論應用于工作環境的“WIE校企協作模式”[6-7]。而我國酒店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也形成了學歷教育與行業培訓雙軌并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金陵管理培訓模式”;各層次旅游院校根據自身情況,開展不同程度的以市場和就業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境外專業教育優勢建立合作關系的“中外合作模式”等。[8]隨著酒店業的快速發展,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更新。作為應用性極強的行業,面對高校轉型,如何結合專業特質,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建及優化也將成為未來研究酒店教育的方向。

二、產學研下應用技術型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要素

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是以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思想為指導,以能夠滿足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基本目標,以能夠滿足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基本目標,以培養學生適應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等多方面的職業能力為重要內容,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人才培養整個過程進行系統化和社會化設計、打造一整套和諧管理制度和評估體系的人才教育的過程。[9]由于人才培養模式的非單一性,涉及面較廣,在構建要素上因此也存在諸多爭議。根據對相關資料的整理,本文歸納出了影響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主要要素,包括以下幾方面。1.培養目標與層次: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高校教育的工作方針,由特定社會領域和社會層次的需求所決定。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簡單來說即培養什么樣的酒店管理人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領域主要在各大國際品牌酒店、郵輪、高級俱樂部等(見表1)。隨著中國酒店業的發展,酒店行業新增崗位三四十萬。然而,酒店硬件升級的同時,對從業人員知識層次、素質及能力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實際教學存在一定差距。只有科學地確定目標定位,才能更具導向性和激勵性。2.課程設置:指依據相應專業選定相關課程和進行設置、安排。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合理的課程體系決定了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對于應用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育而言,關注學生在專業實踐操作、溝通、協作、創新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構成,注重實踐,強調學生的參與性,依據崗位群打造課程體系才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3.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途徑。主要目的是實現教學目標。應用型高校酒店管理專業鼓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采用互動式、實踐教學手段。在實踐課上,也更多采用實景教學方式。4.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實訓基地作為實訓教學的關鍵,是為學生提供技能培訓的重要場地。包含學校和企業簽訂協議,由企業提供實訓崗位的校外實訓基地,和學校根據專業特點與實際情況在校內建造的校內實訓基地。從國內大多數高校來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已取得較為豐富的經驗。而校內實訓基地,由于重理論、輕實踐,缺乏仿真的實訓模擬平臺,效果總是不太令人滿意。5.師資結構:師資作為教學質量的前提,對于強調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教育更是如此。產學研結合下的高等酒店專業人才教育,需要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職業能力培訓,同時還能夠參與到酒店的技術服務和研究上。6.教學管理及評價:教學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判標準,才能直觀地反映出學校教學管理的水平,并及時調控,從而達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目的。

三、產學研結合下應用技術型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應用技術型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是以培養學生掌握服務技能為突破口,結合市場需求,從而打造產學研下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模式。(二)校企合作開發核心課程。基于酒店業崗位工作過程和能力的進一步了解,結合學生專業構成能力的分析,探索建設“應用型課程體系”。校企間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校企合作良性循環機制,開發核心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實現實習與就業一體化,從而達到資源共享。(三)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積極嘗試理論教學與仿真模擬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即將課堂還原為旅游企業的經營、服務等實踐場所,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感受和體驗不同部門不同角色的職能和職責,從而掌握職業技能,最終實現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四)創建模擬仿真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系統,與高端品牌酒店合作,創建模擬仿真與真實職業環境相結合的開放型、生產型實訓中心,實現酒店經營管理實訓教學。把“校內實訓基地”建成融教學、生產、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為一體的實訓基地,為酒店專業學生提供一體化教學、工學交替的實訓平臺基地。(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結構。師資隊伍構成,影響教學質量。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酒店企業緊密聯系。鼓勵專業教師多出去學習,提高雙師型教師數量。通過積極引進經驗豐富的高級酒店人才等形式,保障教學與行業、市場需求相接軌。(六)完善教學管理及評價機制。1.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研一體的管理與監控保障機制,明確各方責、權、利;2.建立實習監控管理系統,提高實習實踐教學過程和質量的可控性;3.跟蹤和調研行業需求動態,據此改進學生培育、教師教學等工作;4.充分利用教學信息系統,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5.開展多方位、多層次教學評比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比賽、實驗教學比賽、教案評比、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評比等多層面的教學評比和教學競賽活動,強化教學獎勵,使教學質量穩步提高;6.建立日常教學管理規范,切實實行課堂教學制度化、教學紀律常態化監控。

參考文獻:

[1]童曉暉.產學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態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2]陳立紅.產學研合作教育及其辦學模式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5.

[3]周云飛,段玉波.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5).

[4]蔡德彥,李鈺.美、日、德三國產學研模式的比較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

[5]尹貽林,王美玲,鄧嬌嬌.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

[6]牟青.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3.

[7]李瑞甜.基于市場需求的酒店管理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泰山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8]王瑩,古玉芬.國內外酒店職業經理人培養模式研究綜述[J].商業經濟,2014,(17).

[9]呂鳳軍,趙金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資訊,2008,(4).

作者:蒙涓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