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綜述
時間:2022-04-08 10:32:01
導語: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酒店業作為第三產業也得到了極速的發展,因此伴隨著對酒店人才需求量的大量增加,我國酒店管理教育應運而生。酒店管理教育是培養專業化酒店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酒店業得到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對中國十年來酒店管理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課程銜接、實踐實習以及中外比較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扼要綜述,并分析了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探索了我國酒店管理教育未來發展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酒店管理;教育模式;人才培養
酒店管理教育是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最重要的來源,酒店管理教育是伴隨著旅游教育的發展逐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改革開放時期算起,距今大約已有近40年的歷史。筆者以“酒店管理教育”為“主題”檢索詞,截至2018年1月份,在CNKI期刊網上共檢索到3486篇相關文獻,其中我國學者對酒店管理教育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縱觀我國學者對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來看,它主要涉及六大方面,包括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課程銜接、實踐實習以及中外比較的研究,其中關于我國酒店管理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成果頗多,近幾年還出現了關于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研究。對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的現狀進行研究,探討目前我國酒店管理教育中取得的優秀研究成果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酒店管理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促進中國酒店管理教育的健康發展,對于未來培養優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關于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
根據筆者在CNKI期刊網上搜索到的關于“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文獻,論文有3000多篇,可謂研究成果豐碩,研究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六大類:酒店管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課程銜接、實踐實習以及中外比較等,以期推進學術界對“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一)酒店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研究。所謂人才培養模式,便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某一特定手段和方法實現特定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過程。筆者以“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為“主題”檢索詞,截至2018年2月底,在CNKI期刊網上共檢索到393篇相關文獻,其中2004年有1篇,2017年有48篇,2004~2017年這13年間文獻的數量在總體上呈現遞增的趨勢。筆者通過對這393篇文章進行大致歸類,可分為以下幾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中外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養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1]校企合作模式也叫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比較流行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在2004年,我國學者李麗等首次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白天鵝賓館為校企合作的研究載體,學校與酒店共同來制定培養目標、招生規模、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安排等,這對于培養應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義[2]。方敏,沈建龍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提出了“企業學院制”模式,強調使學生能夠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學習地點在酒店與學校之間交替進行[3]。“校企合作”式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校企之間的合作,實現了二者的雙贏,但是這一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的發展,學校成為了企業獲得人才的加工場,培養出來的人才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但是忽略了學生個人的成長與興趣,發展后勁不足。2.“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雙證書”培養模式,即指讓學生在畢業時可以同時獲得兩個證書,一個是證明學生學歷的畢業證書,一個是證明學生能力的技能證書。姜海濤等對“雙證書”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試點實驗,以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以能力本位為指導思想,實施教學計劃[4]。方方認為通過“雙證書”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符合規范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但是,在此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就酒店行業本身的特點來看,酒店的員工準入門檻低,有職業資格證書和無職業資格證書的待遇沒有差別,尤其是工資待遇方面,酒店職業技能證書仍“存在吸引力不足,社會認可度不高的現象”[5]。3.“中外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外合作”人才培養,即國內外高校共同合作培養酒店管理專業方面的人才。在我國,楊繼良首次在2011年提出了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對國際化的培養目標進行了初步定位,即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需掌握較高的外語水平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并對國際化視野下的校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需要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進行訂單式培養,建設校內及校外的實訓基地等[6]。蔣清鳳,莫凡認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標準是要具有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及時把握機遇的人才[7]。藏其林提出的國際化培養模式主要通過對國內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及國外澳大利亞藍山酒店管理學院合作的實踐研究,在國際化合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選擇一個國際化的酒店管理學院作為學習對象,研究制定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創設國際化育人條件(包括師資隊伍和教學環境)以及國際化的實踐教學[8]。“中外合作”培養模式,高水平的合作院校的選擇較困難,過于注重中外合作,可能忽視了市場對勞動力能力的需求。4.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根據酒店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設置具體的課程內容,以畢業后能夠直接進入酒店工作為培養目標。黃曉東等人通過對廣西地區酒店業發展情況以及酒店人才的培育情況,提出了要根據行業需要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培育學生的敬業精神、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外語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以及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的培養模式[9]。楊紅波通過分析我國酒店管理教育中現存的人才培養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HOTEL”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10]。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就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過分關注于學生的就業問題,忽略學生知識的積累和道德素養的形成,可能無益于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除上述歸納的幾種人才培養模式之外,我國學者在我國酒店管理教育方面,還積極探索了其他的人才培養模式。方方提出了KSS-LP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強調基礎理論知識、專業課以及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學習相結合。崔學勤通過結合青島酒店管理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多元導師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學生三年的學習中,各設置一名導師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實習實踐以及職業發展進行指導[11]。羅盛鋒、黃燕玲、李澤平等對廣西地區本科酒店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要實施“理論+實踐雙核型”人才培養模式,即要求畢業生能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能靈活將數學、計算機、外語等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實踐能力[12]。(二)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課程和教學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止的話題,課程是強調“教什么”的問題,教學強調的是“怎么教”的問題,孰輕孰重?這也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要想培養出適合目前酒店業發展需要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就要明確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杜芳通過對酒店管理教育課程設置現狀的分析,認為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教育目的、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課程專家的意見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等因素來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動態性[13]。方敏、沈建龍提出了“2211”的課程體系設置,即2個學期的技能課,2個學期的崗位課,1個學期的實訓課以及1個學期的正式頂崗實習。趙桂毅等提出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設置,并將職業資格標準納入核心課程體系當中,且課程的設置由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同商議開發[14]。田雅琳認為在課程建設方面,需要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模塊,即職業素質、核心職業能力、拓展職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語言能力以及體能訓練等五大模塊[15]。綜上所述,課程設置就是要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目標,教給學生的理論知識要能夠相對應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即理論能夠與實踐進行無縫對接,讓學生通過理論的學習,在實踐運用中能夠獲得成就感。(三)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研究。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具有某一特殊技能的技術性人才,所以對于在應試教育中形成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灌輸法等教學方式,必須做出改革。劉江海提出了職業化教學法,注重學生在未來具體工作中的能力適用性[16]。王文慧提出了分類教學,即根據學生的性征、身高、外貌、興趣、外語、文化成績以及就業方向等將學生進行分類,即分為文化成績較好,為未來升學做準備的A類班,性格外向、交際能力強的B班,學習能力較弱、不喜思考的C班,老師根據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活動[17]。張卓認為通過項目教學來為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具有較高的素質,通過項目設計、項目介紹、項目開發、階段總結、成果評價以及項目記錄等六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18]。田雅琳,方方,鄭強等在教學方式上提倡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體驗教學,邀請行業導師參與課堂教學與專業課教師進入酒店參與實踐教學[19]。(四)酒店管理專業實踐實習的研究。酒店管理專業屬于應用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因此在教學中僅僅采取單調的理論教學是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酒店人才的,它需要學校和酒店兩個主體的共同參與、共同協作來完成。在這兩個主體中,一方面由學校主要承擔理論教學的職責,以培養學生完整的理論知識架構,并對其進行價值熏陶、職業素養的培育等;另一方面酒店主要負責學生的實踐教育,在崗位見習、頂崗實習過程中,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基本的服務技能、禮節禮儀以及基層管理的方法。關于實踐實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實習教學模式、實訓基地建設、實習過程以及實習與擇業之間的關系研究等”[20]。黃薇薇,周海燕等人以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對酒店實習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學生、酒店、學校三者沖突以及利益獲得的分析,認為通過召開實習動員大會提前預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及在待遇、輪崗、實習時間、自主選擇等方面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等可以提高酒店實習滿意度[21]。崔鴻濤通過對我國目前酒店管理專業頂崗實習現狀的分析,提出實行“三結合”的實訓教學模式,即專業課教師與班級輔導員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后學習相結合、校內的實訓與校外的實習相結合[22]。張永華提出需要培養兼具職業素質與個性化的人才,在這一培養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等優越資源,注重過程性的評價與終結性的評價相結合[23]。(五)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銜接的研究。近年來,由于人們對學歷的需求逐漸提高,我國逐漸開始探索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中高職課程銜接教育。目前,我國學者對此研究較少,還處于摸索實驗階段。俞川、郭心毅通過對中英兩國在中高職銜接方面的比較研究,認為我國中高職銜接方面仍存在培養目標高度相似、課程設置重復度高、技能倒掛等現象,需要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統一課程標準、改革教育教學的管理制度、推進學分制教育以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革[24]。譚欣在2016年以終身教育作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建設思路,建立以學校、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為主體的組織機構,明確中高職在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提高崗位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由行業協會等第三方來參與教學評價[25]。演克武等認為高職高專與本科課程銜接方面存在課程內容銜接不暢、現實中企業崗位能力需求與學校中課程的設置錯位等問題,基于卡茨崗位能力模型提出,高職高專學生可以在第四學期提前考核,進入本科大三年級進行插班學習以及統一學制、構建實踐課程一體化等方式,來提升高職高專與本科的課程銜接度[26]。(六)酒店管理專業中外比較的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國酒店業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挑戰。因此,十分有必要通過對比借鑒國外專業的發展模式,為我國酒店管理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辦學經驗。付美蓉通過對中德兩國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發現德國主要是以學習的領域為單元進行課程的設置,以培養具有動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我國主要是根據學科體系來編排課程內容,課程的理論性較強,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在目標方面高于德國[27]。鄒伏霞通過對中澳課程設置方面的比較研究,認為我國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分階段實施策略,即在一段時期內學生學習合格之后頒發相應的證書,每個證書的取得必須按照順序進行[28]。通過以上對比研究,可以發現,國外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更加注重技能的培養,以培養行業領袖、酒店的高層管理者為目標。我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國外高校主要以學習項目為單元進行設置,我國主要強調學科的完整性、知識的系統性,然而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應用,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吳新宇、陳佩佩通過對中美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的比較,得出美國培養的是國際化領導人才,我國培養的人才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美國實行較為完全的學分制,我國實行不完全學分制;美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我國教師更注重學生書面考試成績;美國更關注學生的學業收獲,我國更加關注學生對教師教學的體驗[29]。蔡禮彬、宋莉從教育分類、課程設置、實習制度、師生資格把控以及校友網絡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發現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設置了學士學位教育、碩士學位教育、夏令營、高管教育等六個模塊,課程設置強調時代性,讓學生接觸行業前沿知識,實習制度也十分具有特色,即注重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強調學以致用,建立專門的實習指導部門,發動校友資源,為校企合作開辟有效途徑[30]。在教學制度方面,國外高校實行較為完全的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需要、時間等因素,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具有較大的選擇權以及選擇空間。我國雖然也實行學分制,但是實行的是不完全學分制,學生要根據學校安排的時間、地點以及授課科目進行學習,不具有靈活性,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培養。黃建偉、羅東霞分別從課堂中的實踐教學、教學方法、師資隊伍以及校外頂崗實習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國外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啟示國內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需要在課程設置上突出與酒店業實際相聯系,注重加強雙師型隊伍的建設,重視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實踐教學的國際化視野[31]。在實踐教學方面,國外高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邊學習邊實踐,只要在畢業前完成學校規定的實習時間即可,實習地點、時間以及崗位的選擇比較靈活,我國通常是在最后一個學期安排半年左右的實習,實習的酒店和崗位通常由學校安排,學生沒有自主選擇權,尤其是最后一個學期安排實習,學生即將面臨畢業論文與擇業的壓力,已經沒有精力與時間將實踐的內容再反饋到理論,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關于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一)取得的成就。綜上所述,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學者在酒店管理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酒店業的繁榮與發展。經過我國學者們多年研究,他們在關于酒店管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實踐實習、課程銜接研究以及中外比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較好的研究成果,基本形成了研究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的思路與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國學者嘗試了多種研究方法,絕不僅僅停留在以文獻研究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上,他們更多地通過實證的研究方法,通過對一線教師在課堂上的親身教學經歷、學生的學習感受以及就業情況進行實證研究。專家學者們大多以本校為實驗對象,通過學生的學習成果、實踐效果來評價自己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有利于酒店人才的培養等。同時,學者們也有世界眼光,對于國際上其他發達國家的酒店管理教育模式和中國進行了對比研究。(二)存在的問題。由于我國酒店管理教育較西方國家而言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目前酒店管理教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我國研究者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提出更好的解決措施。第一,對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不夠,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次,沒有充分挖掘尋找我國目前酒店管理教育現狀存在的根本原因,對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較少。第二,“雙師型”教師的匱乏。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對教師的學歷要求較高,具有高學歷的教師往往不具備豐富的酒店工作經驗,具有豐富經驗的酒店從業者又很難達到高校對教師高學歷標準的要求,所以如何培養優秀的雙師型教師也是酒店管理教育需要面對解決的一個重要難題。適當的情況下可以借鑒“洛桑模式”中對教師的要求,即教師必須具有實際經營管理經驗才具備做教師的資格,教師每隔三到五年都要回到酒店的崗位上,學習新的酒店知識更新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第三,本科、高職、中職的培養目標沒有明顯的區分。本科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能夠勝任酒店工作的中高層管理者,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以就業為導向,具有高級技能的人才,中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具有操作能力較強的一線工作人員。三者的培養目標與定位是有差別的,然而我國目前酒店管理專業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明顯的區分。尤其是本科與高職之間的培養方案,區別不大。第四,學位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沒有正確處理好。酒店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專業,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地以職業教育為主,而忽視了學位教育的主導地位,那么學生即使在學校的學習中獲得一技之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缺乏后勁。我國酒店管理教育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是在這短短40年的發展中,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一體化的世界聯合體趨勢的發展,我國酒店管理教育將面臨著更大的機遇與挑戰,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者們任重而道遠。
三、關于我國“酒店管理教育”未來發展的研究趨勢
根據目前我國酒店管理教育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酒店業發展的現狀來看,關于“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將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根據目前我國學者對“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關注度來分析,有理由相信,未來關于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隊伍將日益強大,研究內容將日益變廣,研究深度將日益延伸,研究方法將日益多元。“酒店管理教育”的發展趨勢將是專業化、國際化和標準化。培養專業化、國際化、標準化的酒店管理人才是未來的發展目標,需要多學科、多視角、各領域的專家不斷加入酒店管理教育。隨著酒店管理教育的興盛,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研究視野轉向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方面,尤其是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專家、研究團隊,他們的加入,為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日益壯大了研究隊伍。隨著酒店管理教育的廣泛開展,所面臨的問題將會更多,需要研究者們針對問題進行逐一分析與解決,從這一角度來看,將在一定程度上拓寬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內容。如果對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對其現狀與問題的闡述上,將永遠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有不斷深入探討酒店管理教育中所存在問題的深層次根源,才能推進我國酒店管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湯 靜 陶 林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