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規劃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22 09:06:00

導語:宜居城市規劃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宜居城市規劃探討論文

1

在“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之前,“生態城市”、“健康城市”、“園林城市”等概念各自引領了不同時期城市的發展方向。宜居城市與其范疇不一,內涵有交叉有外延,但擁有共同的目標,即為了實現人類在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中的和諧,實現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對于縣城城市而言,如何規劃構筑比生態園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宜居城市對城市規劃工作者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高度,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未來城市建設發展的趨勢,對此進行探索,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2“宜居城市”的內涵及發展現狀

“宜居城市”顧名思義就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簡單其實有著豐富的外延與內涵,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也是一個內容多樣,不斷豐富的概念。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理想生活與住所的積極探索與追求,中國古代強調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傳統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論基礎的雛形。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第二屆人類居住地大會提出了城市應當是適宜居住的人類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國際共識,成為21世紀新的城市觀。

規劃建設宜居城市應參照城市及自身發展的歷史,按照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城市發展階段,合理設置不同時期的宜居目標,注重城市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的同時,把握宜居是永恒的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尊重城市歷史的烙印,尊重后代,發展的時候能夠保存和更新,最終實現宜居城市這一終極目標。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宜居城市與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的規劃建設相比,其規劃建設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經濟發展為人們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和較為豐富的物質生活;

2)社會穩定是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3)文化為創造良好的社會人文氛圍,并為人取得自身發展提供了可能;

4)舒適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觀提供給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間;

5)城市設施的安全體系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

6)物質環境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人文環境是宜居城市發展的深化。

3縣域“宜居城市”規劃優勢與條件分析

3.1新化概況

湖南新化是位于湘中腹地的千年古縣,踞雪峰山南麓,跨資水中游兩岸,屬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脈聳峙,或深丘連綿,南部為天龍山,棲鳳山環繞,中部為資水及其支流河谷,且屬于亞熱帶,本身俱備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適合居住,且屬于亞熱帶季內氣候區,氣候宜人;境內交通四通八達,集公路、水路于一體,新化北抵安化,南依新邵,東接冷水江、漣源,西連溆浦、隆回,本身具備適宜建設宜居城市的自然條件。

3.2區位分析

目前,湖南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務院批準的“兩型社會”建設國家級改革試驗區,正成為湖南經濟騰飛與發展的極核與引擎,作為3+5城市群——婁底正處于兩條經濟軸的交匯處,且新化縣作為湘中冷、邵、婁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前景十分樂觀。

3.3交通優勢

新化縣域交通集公路、鐵路、水路于一體,湘黔鐵路、S217省道、資江縱貫縣域南北,S312省道、S225省道橫穿縣域東西,規劃中的婁懷高速、滬昆高鐵也將穿過境內。新化東距婁底市98km,冷水江市15km,南距邵陽市78km,西距懷化市200km左右,由此可見,新化縣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3.4資源條件

水資源豐富:新化縣位于資江中游,柘溪水庫上游,水資源及所蘊藏的水能資源都相當豐富,新化境內僅資水的一級支流就有15條之多。

新化縣礦產資源豐富,境內發現礦物36種,可開發的有26種,主要有煤、鐵、瓷泥、銻等。

新化縣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根基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縣城上梅古鎮,依山傍水,古城遺風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城北有清代北塔,青磚鐵瓦,雄偉壯觀,城南有維山,蓊郁挺拔,滔滔資水,繞城北去。順資水而下,有天子山、十指嶺、七餐天橋、香爐巖等。自然景觀與神話傳說相得益彰。其縣境北部有大熊山森林公園、群峰競秀、物種豐富。麒麟洞內有陰河,常年流水不斷,鐘乳石如白玉遍布洞內,千姿百態。

3.5地域人文分析

新化梅山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辛亥革命風云人物陳天華、譚人鳳、愛國將領方鼎英,教育家、社會學家成仿吾,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或有史傳巨著,或有故居,留于縣境,富有民族傳統文化色彩的古跡,如龍潭古橋、仙如寨、桃林寺、天馬山、格虎亭、西團書院、文昌閣等,亦是難得人文景觀。

新化縣為古梅山地區,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有著優美的自然資源,豐富的人文景觀,深厚的文化內涵,其旅游開發前景甚佳。

3.6問題與不足

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力落后,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化水平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第三產業不夠發達,新化縣的商貿流通業主要面向本縣城鎮和周邊城鎮,缺乏更大區域流通體系,很多出口商品如山茶子油、羽毛、化工原料等處于滯銷狀態。科技信息業發育不足,文化設施少,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缺乏高檔次接待服務設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化本身具備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及資源優勢,且交通便捷,未來經濟發展看好,具有良好的地域歷史人文特色,是規劃建設現代宜居城市的理想雛形。雖然仍然存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但都可以在實踐中得以解決。

4規劃建設縣城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據現有條件,實現人“詩意的棲居于大地上”的這一美好理想,需要諸多資源因素的整合,諸多部門的協調配合,諸多領域的共同推進。但是城市規劃的引導與推動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將新化分階段規劃建設成為現代宜居城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抓住經濟發展機遇,調整好產業布局,增強經濟實力,為建設現代宜居城市創造良好的物質基礎從新化縣總體規劃可知,為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2000年至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12.1%,到2020年達到230.1億萬,人均16275元。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按照“發展要有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要求“立足縣情,發揮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具體規劃如下:

1)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以信息化勞動工業化;重點發展服務業;

2)加快城鎮化步伐,提高城鎮品位和輻射帶動功能,全方位經營城鎮;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強化中心城市和優勢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

3)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完善農業與農村經濟的支持保護體系;繼續抓好扶貧攻堅;

4)大力推進民營化,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大力扶持民營經濟;

5)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構筑經濟社會發展平臺,建設發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建立穩定的能源保障體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體系;建立功能配套的市政設施體系;建立高效、快捷的現代化信息體系;

6)加快體制創新步伐,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創新;

7)健全保障體系和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解決就業與再就業問題;積極改善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人民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8)拓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國際、國內競爭能力,全方位加快與國際貫例接軌;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大力開展招商引資;

9)堅持科教興縣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4.2加強城市用地布局規劃,完善道路交通體系

根據總規,新化縣到2020年新化縣城市人口30萬人,居住用地960hm2,占城市總用地的31.6%,人均居住用地32m2,規劃擬建多層次,不同格式的居住宅區,把新化縣建成一個具有社會風氣良好、環境優美、個人融入社會的生機勃勃的中等城市,見圖1,具體居住區規劃結構如下:

城東:規劃在上梅東路以北,資江以東和青峰山以西集中開發,中檔居住區,在上梅東路以南沿資江集中開發高檔居住區。

城中:以舊城居住改造為主,規劃在北環線以北成片開發高檔居住區。

城西:采用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并連措施,形成中檔居住區。

此外,在工業用地規劃與公共設施用地規劃方面,強調環保原則和以人原則,為宜居城市建設打下現實的基礎。

4.3做好城市生態規劃,建設綠色環保宜居家園

做好城市內部的綠地景觀規劃建設,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前提,根據新化縣城濱水臨江的特點,應從“水”與“綠”兩處上做好規劃,極力打造極具地域特色的生態濱水小城,具體規劃構思如下:

1)綠化系統:主要是城區公園,路帶、濱江綠化帶、山地風景林等組成內部形成點--線--面立體綠地網絡,具有包括獅子山公園、跑馬岑公園、資江風光帶等重要綠帶的建設,見圖2。

2)“藍線”(水景系統)——包括資江、大洋江、望月湖、新月湖等水系,要合理分配岸線,對規劃內劃定保護的山體、水體,禁止任何挖山填水行為,要立法保護,為子孫后代造福。

3)“紅線”(建筑系統)——規劃重點控制梅苑北路、梅苑南路、上梅中路、上梅西路、上梅東路、天華北路、天華中路、天華南路、白沙洲路、大甫路等街道的各類建筑立面、高度,商店的櫥窗、招牌、標志以及綠化系統等統一規劃設計,形成了統一協調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觀大道。聯通山、城、水空間,貫穿三維視線,構筑:東西向:山——城——水——城——山;南北向:山——城——山——城——山的生態城鎮框架。天華南路規劃平面見圖3。

敞開資江岸線,開辟濱江風光帶,綜合游覽、觀光、休憩、娛樂、交通等多種功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優勢,結合園林、雕塑、建筑小品、道路建設,特別是斷面設計,要創造條件給人們最大限度的接近、接觸水面。使環境設計與城市設計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濱江路成為和諧的風景藝術長廊。

利用周邊高,中間低的地勢,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使豐富的城市空間和水景綠地相互滲透,形成向心的視覺景觀和空間。同時,提供更多的觀水視線。重點處理街道對景點,界面的空間部位,在城市綠廓和主要道路的重點部位適當地敞開部分空間,達到豐富城市空間的效果,對城市的重點節點應加以強化處理,使其成為富有特色的傳統或現代化的景觀節點。

在橫向聯系道路近江、山端頭,亦應敞開空間,以滿足生活在城市空間里的人們對廣闊的自然空間的需求。

4.4傳承歷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新化縣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地方文化。其歷史可追逆到距今約四千年的中國上古時代。悠久的歷史加上莽莽蒼蒼、綿延千里的梅山,孕育了古樸清純的梅山文化,滋養著一代代新化兒女。

4.4.1新化縣歷史人文特點

1)梅山文化:梅山地名源于歷史所說“此山古已有,因多產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篤信巫,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發展,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2)民俗風情:新化縣古村,梅山十峒,瑤苗雜處,摘山射獵,民性勇武、剛烈,民俗淳厚奇特。所轄范圍民族眾多。主要以瑤族為主還有苗、獠畬、巴(即土家)等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千百年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梅山文化。

3)武術:新化人素以陽剛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蠻子”之稱,武術教育更是長盛不衰,素有

“武術之鄉”的美譽。

4)瓷文化:陶器在新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便有生產,到了近現代更是發展迅速,品種更是多樣化。

5)茶文化:新化的茶葉早在古代已名馳遐邇,所產“渠江薄葉”“以名而香著”,在明朝時為貢品。

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現代城市之魂,品位的競爭,最終是文化品位的競爭。

4.4.2歷史人文特色與文化建設

以梅山文化、新化武術等傳統文化為基礎,充分發掘新化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以電子、陶瓷等傳統支柱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地方產業文化。以大熊山、資江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主線,精心營造新化“生態旅游文化”以新化區位優勢為依托,能動聯系外界的開放型文化。

近期內規劃實施措施如下:

1)科學規劃,確保城市有序發展,在城市中心區,興建文化市場、文化公園、音樂廳、青少年宮、博物館、完善娛樂中心。

2)開辟產業文化陳列館。

3)在城東建設體育文化中心,開辟濱江風光帶和休閑廣場。

4)改造一批城市雕塑和主體建筑。

5)改造和保護古城路街道。使其融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精華,情景合一。古街讓西方人看到了東方的風韻,讓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景致,讓現代人看到了古代的神范。

此外,加強城市居民素質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生態環保意識,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進步等城市軟環境建設也需要分階段分步驟推進,以滿足縣域城市建設宜居城市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5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全國各地宜居城市的建設正如火如荼,但基本上是以打造單個城市的宜居為目的和重點,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筆者認為,宜居城市的建設應超越城市行政區域的限制,以形成區域性的宜居和環境特色的和諧社會的構筑,促進社會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忠.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6,33.

[2]任志遠.關于宜居城市的拙見[J].城市發展研究,2005,4.

[3]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新化縣城總體規劃.2002-2020.

摘要:現代宜居城市的構筑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城市規劃設計實踐,站在城市發展的高度,分析探討了縣域宜居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特點和要求,并以新化縣為例,從多方面對縣域宜居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縣域;城市規劃;宜居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