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業現狀及努力方向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03:12:00
導語:河南旅游業現狀及努力方向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闡述了河南旅游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及努力方向。
【關鍵詞】河南旅游發展;精品路線;強化促銷
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河南省的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很大的發展。目前,全省已經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包公祠、林州紅旗渠、焦作云臺山等景區景點,進入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行列;龍門石窟、殷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岳嵩山、焦作云臺山和內鄉的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分別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生物保護圈;清明上河園、云臺山、石人山、白云山、重渡溝、龍峪灣等景區景點逐步成為新的旅游熱點,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一、河南旅游主要特點
(一)以精品線路、景點為依托,構筑了河南旅游大框架
鄭、汴、洛沿黃旅游線以洛陽龍門石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契機,以申報鄭州嵩山進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為突破口,充分發揮了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規模效應,突出了古都、名寺、祖根、功夫、文化特色,著力開發了文化觀光、尋根朝敬、休閑度假和生態旅游項目,鄭、汴、洛沿黃旅游線建設已經成為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精品旅游熱線,為河南省開展生態旅游和專項旅游的理想旅游區和發展國內旅游的重要基地。配合國家實施生態旅游示范區、旅游扶貧試驗區、國家旅游度假區開發戰略,規劃建設了黃河生態旅游示范區、伏牛山生態旅游示范區等一批生態旅游示范區;規劃建設了包括一些國家級貧困縣的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規劃建設并完善了包括黃河小浪底度假區、白云山旅游度假區等一批旅游度假區。
(二)以強化促銷為突破口,注重營造河南旅游大市場格局
加大了旅游宣傳促銷工作。形成了“古都”、“黃河”、“功夫”、“尋根”、“賞花”等旅游品牌,改善了旅游形象宣傳,增強了河南省旅游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積極拓展國際旅游發展空間,努力擴大海外來豫客源。進一步做好了“外地人游河南”、“河南人游河南”的市場促銷工作,開展了“一卡游河南”旅游促銷活動,提高河南省旅游景區景點的市場占有率。結合國家旅游局每年度的旅游主題,策劃實施了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節慶活動,發揮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相互烘托的綜合效應。依托少林、太極兩大名拳,舉辦了多場次國際性武術擂臺賽,使其成為河南省名牌旅游產品,通過大型活動和特色旅游,把河南的旅游精品推向全國和世界。
(三)以改善旅游條件為重點,注重創建河南旅游業發展的優良環境
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美化環境,優化服務,強化管理,增強旅游城市的吸引力,提升旅游城市綜合品位。開展了旅游景區景點質量等級評定,建設一批精品旅游景區景點。80%以上的旅游景區、景點達到了等級標準。星級飯店評定步伐得到加快,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規范了旅行社管理,促進了旅游中介服務機構加快發展,提高了旅行社服務質量,促進了旅行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進一步加大了旅游人才培訓的力度,全省的旅游管理人才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網絡。積極推進“金旅工程”的建設,建成了全省旅游行業信息網絡系統。
二、河南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河南旅游雖然較前幾年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橫向與旅游發達省份比起來仍有巨大差距,河南旅游在全國的排名始終尷尬地處在20位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提高
首先,一些地方對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地方旅游資源頗具優勢,但地方政府對發展旅游業缺乏應有的重視,沒有將旅游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有的地方把旅游業當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沒有當成產業去看待,致使發展步子不大。其次是一些地方發展旅游業積極性雖然很高,但對旅游經濟的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只注重以資源為導向的初始階段開發,不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的深層次產品開發。
(二)旅游產品比較單一
沒有讓歷史變得時尚,讓文化變得輕松可以解讀,厚重的河南文化大多表現在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上,屬傳統的觀光產品,游客游覽也僅僅停留在觀光的層次上。未來旅游的發展趨勢是休閑度假,因此,河南的文化觀光產品必須實現與現代旅游概念的結合,通過功能的附加,實現由單一的觀光產品向娛樂產品的轉化,來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
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藏在這里的東方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決定了河南旅游必須要走文化旅游之路。河南旅游界近年來圍繞文化旅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連載《厚重河南》介紹河南歷史和文化、對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的保護、收集傳說故事等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河南文化旅游的主流仍然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河南發展文化旅游目前還停留在低層次的水平、文化的內涵挖掘還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還比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較少。
(四)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近年來,河南通過組織“河南風”旅游推介這種新穎而又生動活潑的旅游宣傳促銷形式,到全國各地及日本、東南亞及臺港澳地區,進行了多次的旅游宣傳促銷活動,受到了海內外旅游界、新聞界和廣大旅游者的廣泛好評。“河南風”已經被評選為中國旅游知名品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與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對旅游宣傳促銷的投入偏少,在重點市場只能做蜻蜒點水式的宣傳促銷,有許多城市甚至沒有專項促銷經費的預算。各級旅游部門在搞產品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開發。
(五)整體開發水平還有欠缺
河南省部分旅游景區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缺乏開發建設的統一性和長遠規劃,一些地方沒有按照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方針,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嚴格保護,影響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雖然初步形成一些旅游品牌,但旅游精品太少,文化景觀沒有培育出像兵馬俑、自然景觀沒有培育出像九寨溝之類的世界級旅游精品。
(六)服務質量跟不上實際需求
在旅游旺季,當大量游客興致勃勃地涌入景區后,許多景區還是面臨尷尬:房間、床位和停車位仍無法全部滿足,景區的服務質量低,有的連熱水、三餐和床褥都無法保證。
三、河南旅游業的努力方向
(一)改變傳統觀念
對于河南經濟的發展來說,把旅游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必需的。但應該看到,對于一些旅游發展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旅游業是投入少、產出大的“朝陽產業”。針對河南的實際情況,旅游業目前還處于一個投入大、見效慢的發展初期,還不具備成熟旅游產業的發展特點。因此,確立科學的發展思路:一是切實做好旅游發展規劃。在實際建設中,避免那種純粹為了形象工程的“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事情發生,切實做好近期和遠景規劃;二是突出發展重點。在河南旅游資源眾多、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避免采取四面出擊、遍地開花、平均分配的發展思路,把有限的經濟力量集中到擁有廣大客源市場的特色景點景區和精品線路,重點投入、分批建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態勢,充分發揮特色旅游線路、重點旅游景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三是構建旅游發展大平臺。發展旅游,應放遠眼光,不局限于目前的“門票經濟”,把整個地方經濟作為一個系統,建立一個合理的均衡制度,方便各旅游接待部門的有機合作,共同把河南旅游這塊蛋糕做大,達成可持續發展的多贏的局面。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水平
一是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作為旅游業的發展也是如此,要增加景點景區的可進入性。從旅游心理學的角度說,要增加在旅游景點的游覽時間,適當減少在景區間路途中消耗的時間,才能提高游客的滿意度;二是挖掘社會資源,采用多種經營方式。在一些旅游熱點地區,特別要發揮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建設家庭旅館,集自住和經營于一體,既緩解了旅游旺季帶來的過量消費需求,又減少了旅游淡季時作為星級酒店的資源的損失,還給當地居民帶來了致富的機會,增加了游客與當地民俗文化的親密接觸和體驗。
(三)深挖文化內涵,拉長河南旅游產業鏈
隨著河南旅游的不斷發展,文化旅游逐步成為河南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應該進一步在文化內涵上創新旅游產品,從而真正形成河南文化旅游的優勢。一是挖掘文化內涵。在此方面,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特點和文化內涵,制作出具有當地資源特點的旅游紀念品,提供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形成更強的旅游合力;二是采取豐富的表現形式。近年來,河南為振興文化旅游,在一些城市相繼開展了文藝精品工程,大型文化演出也實現了公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進一步挖掘和培育,逐步形成富有河南特點的旅游產品;三是多方位提升文化品位。在這方面可以組織歷史、哲學、宗教、文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到景區進行專題調研、考察,進一步挖掘景點的文化內涵;組織各類劇團,把演出從舞臺劇場延伸到景區,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演出。同時,聘請一些鄉土人才,根據各地歷史文化特點,編導一些雅俗共賞的短劇在景區演出。有條件的,拍攝電影、電視劇在景區播放,同時也制成光盤作為紀念品贈送、出售。
(四)拓寬宣傳渠道和方式
一是改善宣傳形式。應組織文藝工作者,到景區體驗生活,舉辦筆會,創作出版游記、詩集、畫冊和張貼畫、攝影作品,一些優秀的游記、詩詞、攝影,要爭取到大報大刊上發表。二是適當加大實地宣傳的力度。這方面應可以借鑒外國的不少博物館,每年固定幾次免費開放時間,使當地居民對自己的文化得以潛移默化,也促進了其整體素質的提高,還增加其對旅游參與的主觀能動性;三是抓好宣傳內容的落實。對于旅游促銷推出的產品,應注重抓好落實,按照質量和標準要求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不能推出宣傳一個樣,實際落實另一個樣。公務員之家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十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M].
[2]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做強做大河南旅游[J].
- 上一篇:初中生英語興趣激發路徑探討論文
- 下一篇:淺析我國政府部門規制革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