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
時間:2022-06-12 11:14:00
導語: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漂流旅游是游客使用橡皮艇、皮船、獨木舟、竹筏等無動力舟艇沿具有一定落差的溪流順水而下,充分飽覽沿途峽江風光,體驗水流激蕩帶來的清涼刺激的一種旅游活動。漂流旅游具有明顯的體驗性、參與性、刺激性、原生態性、親水性等特點,近年來正逐步成為國內夏季旅游的新興熱點之一。目前國內學界對于漂流旅游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漂流旅游地的產品開發方面[1-6],也有部分學者關注到了漂流項目開發的理論和技術性問題[8,9]、漂流旅游解說[10]和漂流景觀敏感度[11]等實證分析上,但對全國尺度的漂流旅游開發、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量化等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研究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確保形成布局合理、開發有序的漂流旅游產品網絡,是我國漂流產業從起步階段向成熟階段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使用統計方法對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均衡性、集散性等進行了定量化分析,運用ArcGIS分析軟件對其進行了密度分析,并歸納了25年來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發展的空間分布規律行業影響因素,探討了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結構優化策略,以彌補我國漂流旅游的研究空白,并對我國漂流旅游的健康高效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數據來源
由于漂流旅游是新近出現的熱點旅游產品,國內相關的統計和研究還屬空白。在無法獲得漂流旅游景區完整權威的數據情況下,本文主要是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查詢各地漂流景區名稱與具體地理位置,并輔以報刊、媒體和旅行社行業咨詢等渠道獲得的資料匯總形成。那些沒有經過批準,缺乏統一管理的機構,經營范圍或純自助性探險的漂流項目都不在本文研究范圍內。
2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特征分析
我國國土廣袤,氣候與地理景觀多樣,地表形態、區域經濟差異明顯,導致我國漂流旅游資源在各地的分布與開發的不均一性。本文將通過漂流旅游的空間結構、空間分布均衡性、空間分布密度等對其空間分布特征進行量化分析。
2.1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概況
根據對百度檢索的數據,截止到2010年11月24日,全國共有610處漂流旅游景區,具體分布在除西藏、上海、天津之外的省、區、市(表1)。其中,擁有漂流旅游景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分別是浙江(15.0%)、廣東(10.82%)、湖南(9.84%),3省的漂流景區占全國總數的35.66%。32個省份中,浙江、廣東、湖南、黑龍江、江西、貴州、福建、湖北、廣西、安徽等10個省份的漂流景區數量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2我國漂流旅游景區分布的空間結構
根據查詢到的景區資料和具體地理位置,筆者運用ArcGIS軟件將所有的漂流旅游景區作為點狀要素標注在中國地圖上,從而得到了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分布圖(圖1,見封三)。通過對圖1的仔細觀察發現,漂流旅游景區沿我國的部分山系呈現明顯的條帶狀凝聚,分布不均衡。這與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的帶狀分布相似[12],但不同于我國世界遺產地的組團狀分布且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東部城市附近的特征[13],說明漂流旅游景區的開發與我國地形、氣候等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下列聚集帶上分布有463處漂流旅游景區,占全國總數的75.9%。主要是:①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帶。分布有“中國自然水域漂流之鄉———伊春”等知名旅游地和金山屯、十八灘、響水河漂流、林泉河漂流、紅河谷漂流等74個漂流旅游景區。②大興安嶺—陰山帶。分布有雅魯河漂流、小青湖漂流等13個漂流旅游景區。③燕山—大行山—巫山—武陵山—云貴高原帶。分布有龍潭河漂流、清漂流江、茅巖河漂流、太平河漂流等54個漂流旅游景區。④秦嶺—伏牛山—大別山帶。秦嶺峽谷漂流、寶天曼峽谷漂流、堯山漂流等37個漂流旅游景區。⑤青藏高原東南邊坡帶。擁有虹口漂流、白龍宮漂流、白龍江漂流等16個漂流旅游景區。⑥武夷山—南嶺帶。擁有全國第一家“漂流之鄉”稱號的清遠市以及包括柏坑峽谷漂流、澤雅漂流、黃騰峽漂流、花溪漂流、五排河漂流等177個漂流旅游景區。⑦江南丘陵帶。擁有葫蘆峽漂流、柳溪江漂流、三爪侖漂流、溈山漂流、皇龍峽漂流等92個漂流旅游景區。
2.3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
本文運用地理集中指數對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集中度進行了量化分析。地理集中指數是研究某地理事物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14,15]:G=100×Σni=1xiT2。式中,G表示漂流旅游景區的地理集中指數,n為省市區數量,Xi為第i個省擁有的漂流旅游景區數量,T為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總數,且G∈(0,100)。G值越大,說明漂流旅游景區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說明漂流旅游景區分布越分散。在本研究中,省市區數量n=31,漂流旅游景區總數和各省市區漂流旅游景區數量在表1中已有統計。經計算,G=27.19。如果漂流旅游景區均勻分布于全國各(市、區),則此時所得的地理集中指數G′=19.68。很明顯,G>G′。因此,從省域角度而言,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分布呈現集中和空間凝聚態勢。從圖1中可見,我國漂流旅游景區在宏觀上呈點狀凝聚分布,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一河多漂、一景區多漂、區際地域多漂流點聚集的現象。
2.4我國漂流旅游景區在區域空間分布的均衡程度
為了更加精確和科學地研究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分布狀況,有必要在更宏觀層面、更大的地理單元對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均衡性進行分析。本文將全國劃分為8個區(表2),并運用基尼系數對漂流旅游景區在8個區域的空間分布的均衡程度進行測度。基尼系數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并用于測量收入分配差異。基尼系數在地理學中可以用來刻畫空間要素的分布差異,是地理學中用來描述離散區域空間分布的重要方法。其相應的計算公式為[16]:H=-ΣNI=1Pi。式中,Pi為第i個區域內漂流旅游景區數量占全國總數的比重,N為分區數,此處N=8,C為分布均衡度。基尼系數最大為“l”,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漂流旅游景區在各區中的分布絕對不均衡,即全國的漂流旅游都集中在一個區域中;后者表示漂流旅游景區的分布絕對均衡,即各區所擁有的漂流旅游景區數量相同,沒有任何差異。當然這兩種絕對化的情況只是理論狀態,本研究中的基尼系數實際值應該介于0—1之間,而且如果基尼系數越大就說明集中的程度更高。筆者對我國漂流旅游景區在全國的8個區的具體分布統計,將相應的數據代入上式進行基尼系數分析,從而判斷其在全國八大地理分區中的分布均衡情況。經過運算,得H=1.805、Hm=2.079、Gini=0.868、C=0.132。由此結果可見,我國漂流旅游景區在全國八大地理分區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衡度很低。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我國漂流旅游景區主要集中于華中、華南、華東等地區,在青藏、西北和華北地區比較稀少,呈現明顯的地域梯度分異格局。
3結語
基于搜集到的相關數據,本文對國內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定量與定性分析。發現全國共有610處漂流旅游景區,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湖南等中東部地區,呈集中和空間凝聚態勢,且分布的均衡度很低;它們在地勢第三級臺階內的山地丘陵地區呈現明顯的條帶狀凝聚,形成了7大凝聚帶;多位于降水充沛的季風性氣候區,并呈現集中自東向西、自南向北遞減的地帶性空間分布特征。同時,漂流旅游景區的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耦合關系,并都在大中城市的影響范圍內,體現出明顯的城市指向。從這些分析可見,漂流旅游景區的發展受到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的約束,也受到區位、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和市場條件的約束。結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優化應堅持如下策略:①漂流旅游資源是中低海拔山地的優勢旅游資源,對旅游業后發地區、旅游區位非優區意義重大,須重點開發。應加強規劃,積極鼓勵各類投資者投身于漂流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使之成為地方旅游業的增長極,進而刺激區內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地方旅游品牌的塑造,最終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②積極提高漂流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抓住近年來國家高速交通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契機,完善漂流旅游景區公路以及同區域高速通道的接駁條件,突破山區漂流旅游景區的交通瓶頸。③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漂流旅游資源,以中近距離城市為目標市場,強化游客市場細分與營銷宣傳推廣,推動漂流旅游企業與旅行社等中間商的合作,做強做優地方漂流旅游品牌。
- 上一篇:工委加強宣傳指導意見
- 下一篇:鎮委辦農村五化工程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