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文化的審美意義研究

時間:2022-08-29 11:04:03

導語:生態旅游文化的審美意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旅游文化的審美意義研究

由此可知,旅游的游玩和休閑也起著正面的意義,它能讓我們放松精神上的束縛,進而能從容的思考人生、享受生活,使人在空間上的享受更加廣闊,心情的愉悅比功利的追求更浩瀚無邊。旅游,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是廣義的文化活動。它既是文化的休閑消費,也是文化的創造。但是,同時不可忽視地是旅游給自然環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和破壞。自然景物可以在旅游活動中被休閑消費,人文的社會習俗、價值觀念同樣難以逃脫被休閑消費的命運,從而導致了自然和人文兩種生態危機的同時出現。[4]在休閑消費社會中,作為傳統審美對象的“物”,成為了閃爍的寶石被欣賞,社會中的一切都成為了休閑消費品。旅游被當作時尚的話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就是聊你去哪里旅游了。休閑消費時代的今天,審美趣味對于很多旅游者來說只是一種虛假趣味,它是欲望驅使的被動要求下進行的活動,不在是審美需求的本能表達,可以說它被貼上了時尚型、符號性、炫耀性的特征。旅游審美的視角開始觸及世俗享受和商業大潮,旅游審美的非主流傾向越來越明顯。[5]審美目的世俗化,審美標準模糊化,審美趣味符號化,審美意識多元化,[6]已經是旅游審美活動中的重要特征,并快速地成為一種與旅游休閑消費行為相適應的審美文化。

在生態旅游上談審美文化,提倡了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旅游,可以改善生態旅游的開發和利用,也有助于人們對于生態旅游知識的認識,保護環境下的文化審美意識。過去,人們是通過宗教來實現某些需要,標志某些人生的轉變。今天人們以旅游來實現一切,格雷本認為人們的旅游行為反應了一種全人類普遍存在的消遣、玩樂需要,正是這一需要,促使了人們進行旅游。[7]休閑消費時代,所引起的旅游時尚、旅游熱潮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生態旅游的出現,可以提醒和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身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同時也是對開發商的一種約束力,不能過度的開發利用,應該在自然生態環境可利用的情況下使用。生態旅游是一種強調資源保護和永久利用、經濟利益應與當地的地區發展平衡,強調參與者行為自律的旅游方式,以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永續經營。它是以自然為方向的旅游方式,最終的要求是在與自然保育與游憩發展的審美活動中,通過解說和教育,引導體現生態之美,文化之美并誘發環境保護旅游方式,秉持著永續發展的精神和環保意識,兼顧了環境和經濟兩方面的發展。成功的生態旅游,可以從生態環境、當地居民、開發商和游客四方面來說。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認識是必不可少的,環境就是人類的大家庭,環保意識的宣傳和教育是當代社會的當下話題,從小事看起,從小事做起。這種環保意識體現地是文化的教育,是美德。就如馬克思所說過的: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所謂“種的尺度”是指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內在的尺度”是指人對“種的尺度”的認識和掌握。[8]對于旅游地方資源的利用,開發商應對當地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合理的計劃,合理的開發利用,對保護當地的文化自然環境做更大的宣傳和實施相應的措施。社區居民是當地地方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他們豐富的當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其當地的習俗和日常生活等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整個社區環境就成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由此可見,生態旅游的開發,更大的關系是取決于社區居民的參與保護意識。只有社區居民真正參與到旅游開發的活動中去,或建立家庭式的旅館、餐館,或制作傳統的手工藝品等,才能給游客一種真實、自然的感受,帶游客進入真正的文化審美活動中去。也只有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觀光的講解和表演,才能真正體現當地本土的獨特文化傳統,傳達出本土的文化意蘊,游客才能真正感受到本土“美”的存在,在自然的審美活動中去感受文化底蘊在“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的兩者結合之下,寓教于樂的美育活動(游),滿足旅游者認識自然文化、欣賞自然文化、熱愛自然文化的精神審美需求的同時,將旅游者引向保護自然、保護我們生存的地球的認識與行動之中去。旅游者在享受“美”的同時,精神得到升華,心靈得到“虛靜”的凈化,情操得到“美”熏陶。這種心靈的放飛,有助于旅游者的審美需求、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日益增強,并且會促進自身按照美的規律活動。

這種寓教于樂的生態旅游方式,呼喚在審美大眾化下過度旅游休閑消費、破壞環境的人們覺醒,不要停留在膚淺的旅游方式,提倡自我心靈的凈化,提升審美高度,如提倡文明社會風尚、生態環境的美化、歷史文化的保護。這樣旅游在總體上可以提升人民的修養和素質,增強自身審美的能力與修養。在當代社會中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的產生和廣泛傳播,他所提出的“詩意地棲居”,不僅是一個著名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消費思潮,它極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追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并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這與消費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馳的,是反文化的東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專門撰文指出:“要為消費文化正名,要弘揚消費文化、反對消費主義、要充分發揮消費文化的作用”。當今中國社會,由于休閑消費時代的到來,消費主義的影響也隨之而至,消費思潮的泛濫和庸俗美學流行,從而促成旅游文化中的種種不良傾向的出現。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生態旅游的商業化問題,過度的把生態旅游化的話,會導致游客的大量的涌入,如果沒有足夠的自然環境的保育觀念和思想的宣傳,再加上旅游者欠缺基本的環境保護觀念和倫理觀念,則無法了解生態旅游真正的精神和意蘊,生態旅游最終會被演化成為大眾旅游的一個符號、一個代名詞而已。隨著生態旅游思想概念的推廣,眾多擁有豐富資源的第三世界國家、保護資源團體國際性的觀光,也陸續的加入生態旅游的隊伍中來,鑒于這種熱潮的出現。聯合國并在宣布國際生態旅游年之后,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世界觀光組織共同推進以生態旅游為發展前景的策略,達成保護保育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的目標。聯合國的參與,是希望全球參與重新檢討生態旅游永續發展,進行經驗與技術的交流,以期望改善生態旅游規劃、發展與經營的管理方式,并借由正確的行銷宣傳策略來生態旅游。自此以后,生態旅游成為一種全球響應的觀光發展模式。生態旅游是旅游方式中最廣泛的稱呼,其實它還有其他的說法,例如生態之旅、綠色觀光、環境朝圣、永續旅游、倫理旅游、社會責任性觀光等等。說了這么多的稱呼,無非表達的含義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在旅游審美活動中倡導真、善、美的存在,對環境的一種“虛靜”、“忘我”的享受和愉悅、對自我的一種認識和升華。人們在旅游的審美過程中的愉悅和享受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這不是一種約束,而是對自身修養和審美文化的一種提升。在旅游行為的過程中,游客素質、內涵較高者認同生態管理這一思想內涵;也就是說游客會遵守保護區的規定,不會擅自進入禁地,不會采摘植物、不會捕捉小動物或者放生的行為出現,不會隨意丟垃圾,愿意隨身攜帶垃圾袋,將垃圾裝好,并處理好。旅游活動中,并不是在旅游的地方刻意留下一些東西,例如刻上到此一游等,或者是強求拿走旅游地的一些東西,例如采摘生態區的花草等。也不是讓作為審美客體的旅游成為耀眼的明星,成為一種奢侈的文化休閑消費對象。如果那樣的話,旅游者的審美趣味只是一種虛假趣味。這種游客的虛假趣味何以讓生態旅游正常運行下去,只能造成生態資源的過度利用,環境的污染等問題的出現。適當的審美需求,正確的審美心理,能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游客與游客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注意事項和保育知識,也是很重要的,這樣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活動的審美意識交流,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統一。也就是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由此可知,生態旅游對人們的影響也有積極的一方面,旅游者出游的動機是在非功利的狀態下獲得精神享受,體驗旅游的愉悅。在旅游的過程中增長知識、豐富閱歷、開拓視野,這種旅游的享受,就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審美活動體驗。

本文作者:楊文洪工作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