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誠信經營與市場信用關系論文
時間:2022-08-30 09:43:00
導語:企業誠信經營與市場信用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企業誠信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人們在論及誠信時,往往將其與企業信用混為一談,認開展誠信教育就是加強信用建設。實際上,企業誠信與市場信用是兩個有著密切聯系但又有根本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屬于道德范疇,后者屬于經濟范疇;企業市場信用關系不是從企業誠信經營中產生的,但企業誠信經營是企業市場信用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誠信經營;市場信用:比較
對于誠信,有些人總是容易將其同信用混為一談,認為誠信就是信用,或誤把信用理解為誠信。其實,誠信與信用是既有內在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的兩個不同概念。
一、誠信與信用的內涵
所謂誠信,即誠實守信的意思,是一個道德范疇的概念。在經濟交往中,人們之間奉行的道德準則實際上是生存、發展、止損的謀略,因而,誠信是謀略化了的道德。
1.誠信是一種生存謀略。人們不可能在孤立的狀態下獲取利益,必須通過社會交往,在交換中得到這些利益。人們的社會關系(或稱人際關系)就是紛繁復雜的交換關系。誠信是交換關系通道.沒有誠信,交換關系通道就會阻塞,利益也就無法實現。誠如弗蘭克林所言:有誠信的人能夠花別人口袋里的錢.現代社會賦予誠信的人更容易獲得社會救助或社會貸款,當然也最容易獲得交易伙伴。
2.誠信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因為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紐帶,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要求。“人無信不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是建立在“信”其所言的基礎之上的。古希臘圣哲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天性合群的動物,唯其如此才能組成社會。而人類之所以能合群,是因為能夠相互信任。因此,沒有誠信這一紐帶,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也就沒有社會的正常運轉。正因為誠信對于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都奉“以誠為本,以信立業”為基本的道德理念和行為準則。
3.誠信能減少交易者的損失。止損是對交易損失度的預設與控制。止損對于任何一個交易人而言都是必須的.沒有止損觀念,或者在交易中不設定止損對于交易人而言是災難性的。因為在交易中,每個交易人都可能會犯錯誤,都有判斷錯誤的時候。如果判斷錯誤,離場止損就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了。但是,能否止損,除了交易人自己的主觀愿望外,還取決于交易環境與交易對手。一項判斷錯誤的交易可能會讓對手抓住你的把柄,會將置你于死地。這時候,誠信會幫助你渡過難關,將交換損失降低到最低點。
4.誠信能使交易者獲得最大利益。堅持誠信也許會失去一部分眼前利益,但決不會失去長遠利益,更不會失去根本利益。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講誠信正是獲得最大利潤的保證。經濟主體在市場中要進行無數次的交易,為了獲得總收益的增加,博弈方都會理性的講究誠信,以求把交易延續下去。失信在初次交易中也許能占便宜,但最終必然導致失利。
信用是一個經濟概念,是指兩個或多個主體之間以某種經濟生活為目的,建立在誠實守信與實際償付能力基礎上的主觀承諾與客觀實踐相結合的經濟活動。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具有以下特征:(1)信用具有貨幣的功能。有信用的企業或個人可以不立即付款就獲取資金、物資或服務,因此,企業信用承擔了交易中的貨幣職能,使交易在沒有貨幣或等價物的情況下得以進行。對于賣方來說,他不能立即收回貨款,因而是對買方的貸款或投資;(2)信用可以增加市場的有效需求,增加消費,從而增加生產,擴大交易。由于不需要立即支付貨幣或等價物,這樣,一些沒有現實支付能力的組織或個人可以拿明天的錢來滿足今天的需要,從而擴大了市場有效需求;(3)信用是可以建立,并被了解、驗證的。一個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經營能力,增強企業實力,誠實守信來構建自己的信用,且這種信用可以通過專業的機構或部門做出評價;(4)信用是可以被量化的。信用的量化是指信用相關者的誠信狀態,可用專用符號或簡單的文字形式來表達。如可將企業的信用分為A、B、C三等,每等內再分為三個等級。A等:AAA級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AA級企業的信用程度較高,債務風險較小;A級企業的信用程度良好,在正常情況下償還債務沒有問題。B等:BBB級企業的信用程度一般,償還債務的能力—般;BB級企業信用程度較差,償債能力不足:B級企業的信用程度差,償債能力較弱。c等:CCC級企業信用很差,幾乎沒有償債能力;CC級企業信用極差,沒有償債能力:c級企業無信用。
信用在市場經濟中有各種表現形式:(1)商業信用:即在商品銷售過程中,一個企業授予另一個企業的信用。如供應商授予生產企業,或生產商授予批發商,批發商授予零售企業的信用等。(2)消費者信用或個人信用:即生產商、零售商或銀行授予個人信用,用于購買商品或借款。如:消費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汽車、住房、大件耐用消費品時,銀行授予個人的信用。(3)銀行信用:即由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授予企業或個人信用,以用于彌補企業或個人營運資金的不足。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向銀行申請的短期貸款。(4)投資信用:即由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授予企業的信用,以用于購買土地、建筑物、設備等大型固定資產;如企業向銀行申請的長期貸款。(5)公共信用:即政府機構為完成政府職能,而獲得的信用。
信用是有風險的。所謂信用風險,是指在信用關系規定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給付承諾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如在賒銷過程中,買方到期不付款(還款)或者到期沒有能力付款,造成貨款拖欠或無法收回等。產生信用風險的原因有內部和外部兩種:外部原因包括交易雙方產生的貿易糾紛;交易伙伴客戶經營管理不善,無力償還到期債務:交易對象有意占用企業資金:交易對象蓄意欺詐等。內部原因包括所掌握的交易對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實;對交易對象的信用狀況沒有準確判斷:對交易對象信用狀況的變化缺乏了解;財務部門與銷售部門缺少有效的溝通;企業內部人員與交易對象相互勾結;沒有正確地選擇結算方式和結算條件:對應收賬款監控不嚴:對拖欠賬款缺少有效的追討手段;企業缺少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等。在現代企業經營中,客戶是上帝;企業最大的、最長遠的財產是客戶,然而企業最大的風險也來自客戶,這就是信用風險。
二、誠信與信用的聯系與區別
誠信與信用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1.誠信是信用的基礎之一。企業信用的形成有兩個條件,一是償債能力;二是償債記錄。僅有償債能力,沒有償債意愿,償債記錄就不可能好,社會對企業的信用評價就不會高。形成償債記錄的償債意愿就是誠信。因此,誠信是形成企業信用的條件之一,企業信用是講誠信的重要結果。
2.企業信用是誠信的回報。企業信用是得到法律認可和社會承認的專門機構對企業償債能力、償債意愿、償債記錄的評價。因此,企業信用不是企業自己說了算,不能依靠自吹自擂來形成與提高。如果企業在商業關系中遵守誠信原則,及時償還到期債務,便會獲得良好的企業信用,從而發揮企業信用的貨幣功能。
3.信用可以促進企業誠信水平的提高。信用是一種更加簡便的交易行為,對企業來說,具有吸引力;而企業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能否以較小的成本獲取更大的利益。因此,獲得較高信用的企業便更加注重守信,避免失信。遵守信用的過程,也就是提高誠信道德水平的過程。
但兩者又有明顯的區別:
1.誠信與信用是不同層面的概念。誠信的“信”,意為人的內在善意和良心,即孟子所說的“有諸己之謂信”;按照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解釋,就是“誠善于心之謂信”。信用是經濟生活中特有的概念,信用的“信”是指因交易雙方互相信任而達成的賒銷關系,同時也指一方獲得這種交易的能力。2.信用關系不是從道德意義的誠信中產生的。信用關系是從商品交換和流通的發展中產生的,是發達的經濟關系的本質規定。信用關系中的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產的資本所有者互相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商業信用體現著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每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取決于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每個人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個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權利,同時又有履行信用的義務。可以說,再生產的不同階段都是以信用為媒介的,信用是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調節器。不僅如此,信用作為一種制度,可以把復雜的經濟活動主體和社會關系聯系起來,使市場經濟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以信用為媒介而存在、活動,消除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聯系的偶然性和障礙。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它和競爭一起成為資本運動和市場發展的杠桿。顯然,不能把這種信用關系混同于道德規范或人的道德品質。經濟活動并不取決于個別交易者的善意或惡意,因為競爭的強制性對每個交易者都發生作用。人們的誠信心理是變動的,而信用關系則是穩定的,只有穩定的信用才能穩定人們的心理。
3.建立了信用關系并不等于有了誠信。經濟活動的交易雙方通過契約形成信用關系不等于雙方或其中的任何一方就有了道德的誠信,因為這種關系只是在利益驅動和契約強制下形成的,并不是簽約雙方內心就必然誠實守信。
4.僅有誠信并不能保證信用關系的建立與履行。信用關系必須建立在企業真實的經營實力和償還債務的能力基礎之上。如果企業沒有償債能力,即使有再好的愿望,償還債務的行為也無法付諸實行,誠信便無從談起。
三、企業不守誠信的動因分析
縱觀企業不守誠信的諸多現象,大致可分為主動失信、被動失信兩類,而失信成本低導致自覺失信,償債實力的喪失導致被動失信。
(一)失信成本低導致主動失信
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對行為的選擇,主要是從收益和成本兩個方面來考慮的。一般情況下,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經濟主體才會付諸行動。同樣,作為一種經濟行為,失信行為的發生決定于其帶來的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大小。所謂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為而付出的代價,主要包括道德成本、經濟成本和法律成本。
1.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弱化,失信的道德成本大大下降,從而導致企業主動失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較短,契約文化底蘊不夠,信用觀念和意識淡薄,忽視信用資源的利用,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風氣。同時,在社會轉型期,受各種價值觀激烈碰撞的影響,尤其是傳統道德評價、控制機制乏力,一些人的價值取向紊亂,道德規范失控。加上某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人們對一些失信現象習以為常,道德對失信行為的約束作用明顯弱化.
2.失信者得不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失信的法律成本偏低,從而導致企業主動失信。法律作為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最高維護者,直接規范社會的每一個行為主體的具體行為,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約束力。信用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之上,需要法律制度作保障.我國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從總體上看,法律懲治罪犯不能懲治小人,在信用經濟的運行方面還沒有起到強有力的保障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立法不完備,現有的法律對契約關系的維護、對債權人的保護不夠,給失信違法者以可乘之機,通過不正當手段和非法交易謀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是因為執法不嚴,失信違法者得不到法律的懲治或懲治力度偏小,風險成本低而所得收益高,從而使一些失信違法者有恃無恐,惡化了信用環境。
3.體制改革滯后,經濟機制不完善,失信的經濟成本太低,從而導致企業主動失信。在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起來,市場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完善還需假以時日,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產權界限不清晰的狀況,產權模糊導致了收益不清,經濟主體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往往不能從經營活動的守信中獲利。既然守信產生的收益或失信支付的成本與行為者缺乏直接的聯系,人們自然就沒有必要守信了.就國有企業而言,由于經營機制改革沒有完全到位,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責權利不明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失信行為只是使國有資產受到損失,而經營者的經濟利益損失較小。在失信狀況嚴重的某些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小,知名度低,即使企業由于失信而受到懲罰甚至被吊銷營業執照,也可能很快地通過重新注冊得以繼續經營。
總之,當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為有利可圖時,經濟主體有可能選擇甚至主動選擇失信行為,失信現象就會大量發生;而當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為無利可圖,并可能給行為者帶來損失和制裁時,經濟主體就會根據趨利避害的原則,盡量避免失信行為,從而促進信用環境的好轉。
(二)償債實力的喪失導致被動失信
信用不是道德,遵守信用也不能僅僅依靠誠信。一家企業如果希望獲得銀行貸款,它必須有企業信用,這個信用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企業的償債能力,一個是履約記錄。建立信用關系后,如果企業的償債能力在還款期間突然喪失,即使它有心償還債務,也沒有這個實力。
償債實力的喪失,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社會信用體系崩潰或經濟危機而形成債務鏈造成的。雖然經濟生活中不乏主動失信者,但也存在大量因到期無力償還債務的被動失信者。這種失信是信用風險的表現,是信用本身所包含的內容。應當警惕的是,一些具有償還能力的企業往往總是把自己不守信用的行為說成是或裝扮成是喪失履約條件結果,是有不可抗力造成的。這里就變成了道德誠信的問題了.
四、信用經濟不能依賴個別企業的誠倍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新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交往中,經營行為的選擇不能建立在人性善這樣的假設之上,否則肯定吃虧:市場不一定懲罰失信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但這個“短期”對企業的生存來說也許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信用經濟的建立不能依賴個別企業的誠信,必須依靠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一是推進體制創新,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要嚴格界定產權,保護產權。二是規范政府行為,在建立信用體系中,政府應起推動、規范、監督、服務的作用。三是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法律的嚴肅性與權威性。要完善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執法,建立和完善信用規范和失信懲罰機制。四是建立完備的信用體系。一個富有效率的社會信用體系,應當包括以下內容:信用數據的開放和信用管理行業的發展、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執法,以及信用管理民間機構的建立等。五是規范會計行為,建立征信網絡。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有效運轉,依賴于各種可靠的信息和數據。六是培育全民信用觀念。要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風格,建立信用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國防.誠信與信用辨析[J].中國工程咨詢,2004,(11).
[2]呂方.“誠信”問題的文化比較思考[J].學海,2002,(4).
[3]劉芬華.失信的社會成本分析[J].中州學刊,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