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與民企會計使用原則比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7 03:03:00

導語:國企與民企會計使用原則比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企與民企會計使用原則比較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產權;信息失真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在分析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產權組織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這兩種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對策.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驅動和真實會計信息需求者的缺失是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動因,而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供需主體的經濟利益沖突以及低廉的會計作假成本.治理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主要應從解決產權制度缺陷入手,而加強審計監督、加大會計作假成本以及建立會計人員的準入退出制度是治理民企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主要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會計信息失真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在同一國家的不同組織,只要有會計信息產生也就程度不同地存在失真問題。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可以說是一個頑疾,如果不努力根治,它對世界經濟發展都將起阻礙作用。我們國家有關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及如何治理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十分關注,特別是近年來,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管理學界都已經將其當作研究的重點,并且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縱觀我們國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主要還是針對所有組織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一些共性進行的。但是,我們國家需要提供會計信息的組織千差萬別,既有營利性組織,又有非營利性組織,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中又有不同的類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組織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都一樣,而且治理對策都可以通用呢?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種典型的營利性組織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比較研究,以揭示在不同的所有制結構下,由于產權組織模式存在差異,企業利益關系人的分布狀況、目標取向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相關度都將不同,因此,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和表現形式也將存在重大差異,進而對不同組織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治理對策也應個性化。

二、兩種企業的產權組織特征

產權理論認為,所謂產權,它是以財產權為基礎所形成的權利集合體,這個權利集合體由一組權利構成,包括產權主體對財產所享有的所有、占有、使用、處置和收益等權利,對企業來說,其實質就是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具有不同的產權組織特征。

1.國有企業的產權組織特征。

由圖1可知,國有企業是由國家投資興建的,根據“誰投資,誰擁有”的原則,國家對國有企業擁有資產所有權,盈余作為國有企業資產的組成部分,其素取權同樣屬于國家。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現在的國資辦及其下屬機構)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的監督權,即對國有資產進行宏觀管理,并對國有企業財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但不得干預企業的經營權。國有資產投人企業后,國家派出經理人員對國有資產進行經營管理,于是企業經理人員便擁有了國有資產的經營權,即享有了占有、使用和依法處分國有資產的權利,從而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我國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產權組織模式表現出如下特點:(1)企業所有者只有一個國家(從這一點上,國有企業類同于民營企業),但目前由于國家并沒有人格化的組織或個人來代表它行使所有者職能(尤其是剩余索取權),所以國有企業的所有者事實上虛置。(2)國家通過行政任命或簽訂委托協議的方式與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建立起一種委托關系,由經理人員行使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權,這種經營管理權行使的好壞決定于國家對經理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3)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監事會等代表國家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狀況實施監督,也就是監督企業經理人員行使經營管理權,但由于它們既不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又不擁有剩余索取權,因此,缺乏根本的利益機制和動力機制,所以,這種監管將是非常低效甚至微弱的,而且還不得干預企業的經營權。(4)在缺乏所有權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經營權)接近徹底分離,從而使經理人員的權能急劇膨脹。(5)由于經理人員權能的極端擴大,國有企業職工的行為完全由經理人員管理和控制。

2.民營企業的產權組織特點。

由圖2可知,不管民營企業的業主是由一人還是數人組成,他們的產權主體都可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說,他們的產權主體是唯一的,而且民營企業的業主既是企業產權的所有者、又是產權運行的管理者,集所有權(剩余索取權)與經營權(監控權)于一身,形成了一種“最有效的(產權)制度安排”。民營企業的特點是由于監督而提高的勞動效率所帶來的收益全部歸業主(監控者),而不是在全體成員之間分配,這是有效監控的源泉。由此可見,民營企業的產權組織特點就是:(1)業主就是產權主體,他是已經人格化的個人或組織。(2)業主的產權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實現了高度的集中和統一。(3)企業里雇員的行為直接接受所有者的監督,并以所有者的利益為核心開展各項工作。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基本含義

所謂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準確地揭示了各項經濟活動所包含的內容,那么,相對應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指財務會計報告等會計信息所反映的數據、情況與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實際狀況和結果不一致。會計信息失真包括特定項目信息與實際不符,整體信息對于事實不完整、不充分等。

會計信息失真的類型主要有三種:(1)規則性失真。它是指會計規則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其主要原因是知識的相對性和人的有限認知理性。(2)行為性失真。它是指會計規則執行人未透徹理解會計規則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是無意而為之。(3)違規性失真。它是指會計規則執行人違背會計規則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有意而為之。每個組織的規則性失真和行為性失真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可通過會計制度的完善和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得到治理,而違規性失真由于是會計主體的故意行為,不同的組織有著不同的動機,本文主要針對兩類企業的這種會計信息失真進行分析。

四、兩種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動因

會計信息是企業會計人員通過運用一定的會計核算工具,付出自己的勞動而生產出來的一種特殊產品,它可以用來反映一個企業特定時日的財務狀況、特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是反映企業產出的一個媒介,可以作為企業產出的替代變量。根據經濟學的“產品供需理論”,會計信息作為一種產品,其供需主體的行為受經濟利益的引導,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就是用戶的需求水平和提供者的供給水平經過多次博弈,實現某種利益均衡的過程,那么企業失真的會計信息也就是這個博弈過程的產物。

1.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驅動和真實會計信息需求者的缺失是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動因。

國有企業的經理與投資者國家是一種委托關系,在這種委托關系中,委托人通過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對人的經營行為實行激勵和約束,而這種激勵約束機制的實現要借助于會計信息。會計人員本是會計信息的生產者,但在國有企業兩權分離的產權制度下,由于所有者事實上的虛置,經理人員的權能得到了極大的擴張,會計人員作為國有企業的職工,其行為受經理人員的完全監控,會計核算和監督完全以經理人員的利益為核心,會計的價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經理利益,經理人員成為了實質上的會計信息提供者。

根據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會計信息提供者的經理人員,他也是理性的經濟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他經營的目標。對企業經理來說,他自身的利益目標既包括直接的經濟報酬,同時也包括休閑娛樂、物質享受、職位升遷、社會地位和名譽成就等各方面。在國企經理對企業的委托過程中,其行為理論上應該按照委托的契約進行,他自身的利益也應通過完成契約來得以實現,但在國企兩權分離的產權制度下,一方面由于激勵約束機制的不完善,經理有空可鉆,另一方面由于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監管效率的低下,國企經理有可能通過會計作假,一方面掩飾在工作中出現的“偷懶”、揮霍國有資產等“敗德”行為,另一方面夸大經營業績以形成業績好的經營形象,得到契約規定的各種經濟利益(如獎金、承包兌現)和政治榮譽(如先進、勞模、提撥、升職),從而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的需求水平也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決定因素。國企會計信息的需求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債權人、企業職工以及社會公眾等各方面,他們也都是相對理性的經濟人。對政府部門來說,它在經濟生活中具有社會經濟管理和國有資產所有者雙重職能。雖然在履行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稅收管理、對某些特定行業進行管制的職能中政府部門有對真實會計信息的需求,但由于在履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中,政府有關部門作為一個組織機構,它對國企經營管理的盈虧沒有直接責任,但政府部門官員的個人利益特別是個人的升遷卻與他所管轄企業的產值、利稅等經濟指標有關、有關部門出于自利的動機,往往希望那些經濟效益差的企業不要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甚至強制或暗示企業提供預定的資料,或者同企業合謀,共同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所謂“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就是政府有關部門對虛假會計信息需求的一種體現。債權人是真實會計信息的需求者,但由于我國的銀行政企不分、缺乏合理的信用風險控制機制和必要的競爭機制,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為盡力占有更大的信貸規模而把資金風險轉移給銀行總行,銀行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往往流于形式,往往是在確定貸款項目后,再“制作”所需的會計信息,所以最終也未形成對國企真實會計信息的需求。至于國企職工,由于其行為完全受經理人員監控,他們在企業中經濟利益的實現往往依賴于經理人員各種利益的實現,所以他們也缺乏對真實會計信息的需求。

國企經理出于自利的動機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而代表國家的政府部門以及銀行由于產權制度的缺陷難以成為真實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因而失真的會計信息得以流通和繼續生產。

2.信息供需主體的經濟利益沖突以及低廉的會計作假成本是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民營企業是一種主體所有權明確、產權邊界清晰并能人格化、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集中和統一的產權組織形式,它不會因為產權制度的缺陷而引起會計信息失真,但它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在現實中也常常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首先,會計信息,它并不是抽象的數字或文字,它代表了一定的經濟意義,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不同的會計信息將影響到不同主體的利益,它可以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在民營企業,不同質量的會計信息對提供者和需求者將產生不同的經濟后果,因而會計信息供需主體的經濟利益就會存在沖突,這種沖突有可能導致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民營企業會計人員的會計核算以業主的利益為核心,而業主的利益目標就是稅后收益的最大化。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除了努力改進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外,千方百計尋找擴大經營所需資金以及竭力減少稅收負擔就往往成為業主常用的手段。為了籌資,民營企業希望能向銀行貸款或能找到合適的新合伙人,而這兩個融資對象都要求企業經營業績好,資產實力雄厚,但中國的民營企業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選擇的經營領域一般都是具有高度競爭性的,資產利潤率較低,于是民營企業就有了通過會計作假,粉飾經營業績的動機。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在稅收方面對民營企業并沒有什么優惠的政策,民營企業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便想方設法使稅收負擔盡可能最小化,少列收人多計支出就成了民企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為了通過會計作假實現多重目標,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往往對不同的需求對象還呈現差異性,也就是說,會計兩套帳、三套帳的現象經常存在。公務員之家

其次,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之所以一直存在,還因為會計作假的成本遠遠小于因作假而獲得的收益。稅務部門發現會計作假偷逃稅款的行為時,一般也只要求補繳稅款再加點滯納金,很少嚴格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罰款,而且稅務部門對某個企業的檢查往往幾年才輪到一次。作為貸款單位的銀行,當發現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失真時,除了不放貸以外幾乎無計可施,而且民營企業在銀行能貸到款主要還是靠一些個人關系,所以銀行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審查基本上是走過場,很少有銀行去真正檢查企業會計帳的。

五、兩種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針對兩種不同的所有制結構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表現形式,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

對國有企業來說,我們應該緊緊抓住產權制度缺陷這個根本癥結,采取一系列的根治措施:(1)改革公司產權制度,形成以財產所有權分散化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產權結構,形成剩余索取權與控制管理權相分離的產權結構,形成剩余索取權可轉讓的產權結構。(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經濟性、契約性和權利相制衡的機制。(3)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優化委托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責權利,促使人不會因委托人不能觀察到其隱蔽行動而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同時也不會因委托契約的不完善而使人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回報。(4)轉變監督方式,提高監督效率。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監督應逐漸從行政性監督為主向行政性監督與產權約束相結合方式轉變,由以往的實物型監督為主向實物與價值監督相結合的方式轉換。(5)加強會計人員在國有企業的行為獨立性,實行會計委派制或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直屬國家財政部門管理的制度。

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治理,可從以下方面努力:(1)加強審計監督,加大會計作假成本。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除了損害國家的稅收利益外,它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資本市場的有效性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我們千萬不能忽視。一方面,作為會計信息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如稅務部門和銀行應該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專項檢查和監督,對凡是因會計作假而偷稅漏稅的單位應從重處罰,對因會計作假而騙貸的單位應馬上收回貸款并進行罰款;另一方面,國家應派出獨立的審計機構定期對民營企業實行財務大檢查,對檢查到因會計作假而使會計信息失真的單位,除對該單位實行經濟制裁外,還應加大行政制裁(如吊銷營業執照)甚至刑罰的力度。只有當會計作假的成本大于企業所獲得的利益,會計作假的機會主義行為才會得到遏制。(2)實行會計人員作假紅牌警告制度以及準人退出制度,對凡是參與會計作假的會計人員,一經發現就紅牌警告一次,規定達到一定的次數就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并且若干年內不得再申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