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再認識探索論文
時間:2022-12-21 10:17:00
導語: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再認識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企業成功地“走出去”是中國經濟國際化發展關鍵的一步。本文在對新形勢下“走出去”的涵義進行界定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走出去”的必備條件和發展戰略,最后提出了成功走出去應該注意的有關問題;并論述了中國經濟經過一段國際化發展以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再認識,具有一定的實踐借鑒意義。
關鍵詞:經濟國際化;走出去;發展戰略
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國內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于是,經濟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非對稱性的問題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那就是,當中國降低壁壘、承擔WTO有關義務以后,外國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會不斷地進人中國市場,而中國的企業卻不能很好地利用WTO的有關規則,成功地、不斷地進入國際市場。這自然地會引起人們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再思考。第一、對“走出去”的界定問題。例如,在中國經濟國際化的過程中,什么樣的國際商務活動可以被界定為“走出去”?是否任何到國外的經營活動都可以定義為“走出去”?第二、成功“走出去”應該具備的條件。在經濟不很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容易把“走出去”與“去西部淘金”等同起來。為了克服由于盲目“走出去”而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企業在“走出去”之前應該做好充分準備。第三、“走出去”的戰略問題。中國的經濟形勢在不斷向前發展,具備“走出去”條件的企業越來越多,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應該注意對“走出去”戰略進行研究和合理的選擇。
一、“走出去”的涵義和企業應該具備的條件
“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專有名詞,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被選出來的并賦予特定涵義的專有名詞,其涵義是泛指國內企業到國外市場直接投資、開辦企業、就地生產和銷售產品的跨國商務活動。
1.“走出去”的由來
“走出去”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國際商務活動的基礎,其發生和發展是有理論依據的。一個國家對外的經濟活動一般是從商品的進出口貿易開始的。當產品對某個國家的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充分顯示出市場潛力時,或者在進口國對商品進口的限制較嚴格、但同時又積極吸引外國企業直接投資的情況下,就會使外國企業對該進口國進行直接投資、就地生產和銷售產品。“走出去”的發生和發展可以用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來解釋。按照該理論,一個國家的某企業可能具有所有權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中的一個或組合,于是,就可能在國家間發展不同形式的商務關系。
當一個企業同時具有上述3個優勢時,就具有到國際市場進行直接投資的能力。
2.企業“走出去”應該具備的條件
第一,較強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核心資源滿足市場需求、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由智慧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制度競爭力和文化競爭力等因素構成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中的表現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的綜合反映。智慧競爭力是指能夠分析研究市場形勢、制訂企業發展規劃和戰略、及時解決企業所遇到的問題,促進企業在市場中健康發展的研究和決策能力。技術競爭力是指產品設計技術和制造技術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越來越成為企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產品的檔次、質量、附加值等主要取決于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等因素。制度競爭力是保證企業正常運作、按計劃完成企業既定目標的能力。制度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企業的體制和管理制度兩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競爭力是一種潛在的凝聚力,是企業形象的基礎和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充分發揮作用的素質條件。文化競爭力是競爭對手很難模仿的、具體體現在企業制度、職業道德和處事哲學等方面。
應該說,企業一經成立,就應該存在核心競爭力了,只是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其他企業相比有強與弱的差別。因此,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發展潛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是隨著市場的形勢不斷發展變化的,是與其他企業相比較而顯示其強弱的。因此,一個企業必須時時刻刻根據市場形勢的發展變化創造條件,促進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高。
第二,有計劃的商務活動。一般來說,“走出去”是以尋求較高的經濟效益為目的的,為此,要對“走出去”的時機、目標、實施方法等問題進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否則,是很難奏效的。韓國汽車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在亞洲是頗具代表性的,但是,之所以在激烈的歐美市場競爭中失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沒有掌握好進入國際市場的時機,過早地與發達國家的汽車業發生了激烈的競爭。企業的計劃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如何利用國內市場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一旦進入國際市場就能夠獲得成功。(2)掌握國際市場的形勢,選擇適宜的市場和時機。(3)確定預期的經濟效益指標。
既然是經濟活動,就要講經濟效益。“走出去”計劃中的經濟指標應該包括短期、長期指標,“走出去”的結果應該受預期指標的檢驗。同時,預期指標也要隨時間的發展而發展。例如,近年來,隨著招商引資形勢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不僅僅追求引進外資的數量,而且越來越重視利用外資的質量。例如,美國已經將用于成功購并本國企業的外資作為引進外資的金額統計標準。
這里所提及的條件是“走出去”的必備條件。僅從這兩項條件就可以看出,我國有相當數量“走出去”的企業是不具備條件的。
二、“走出去”戰略研究
企業要想做到成功地“走出去”,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并制訂切實可行的戰略。
1.“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2002年,東風汽車集團完成了與日產—雷諾、PSA(標志—雪鐵龍)兩大集團的緊密聯合,其中東風集團就考慮到了將來“走出去”的國際化問題,在合資中堅持對等原則。在品牌方面,東風集團在合資談判的過程中堅持保留“東風”品牌。合資企業的名稱仍然沿用“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商用車繼續使用“東風”品牌。在產品結構方面。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轎車市場是最富有活力的,尤其是國內市場的潛力更大。東風汽車集團把產品結構由商用車向乘用車轉移。大力發展研發力量。東風汽車集團仍然保留著自己的研發中心,為自主研發國際化品牌創造條件。
可見,東風汽車集團在“引進來”的過程中注意了為“走出去”做好準備,使兩者結合起來,這個過程是需要策略和時間的。
2.主動“走出去”戰略所謂主動“走出去”戰略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成長狀況和國際市場形勢的發展狀況和時機而制定和實施的“走出去”戰略。中國海爾公司是中國企業成功“走出去”的范例。
(1)海爾品牌的國際化是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的。海爾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是國人家喻戶曉的。從山東青島開始生產,直到產品暢銷北京、上海大城市的市場,海爾產品的產量、銷量逐漸成為國內家電企業的第一名。海爾創業17年,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長,已經成長為中國的跨國公司,在世界家電生產商中排名第六。
(2)“走出去”是海爾國際化的具體目標。海爾公司是1999年提出國際化目標的。當海爾在國內市場與國內外家電企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時候,也是海爾公司籌劃國際化發展的關鍵時刻。2001年8月2日,海爾公司經過一番改革,使主營家用電器生產、重點從事國際化業務的海爾電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青島海爾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29.95%,為海爾業務的國際化做好了相關的組織基礎。
海爾國際市場的主攻目標是發達國家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海爾是從1999年開始開拓美國市場的,為此制定了設計、生產、制造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利用高質量、差異化的產品打開了美國市場。海爾的產品已經進入美國10家大型連鎖店中的8個,小型冰箱在美國家電商中名列第五。
(3)海爾的服務與產品一同走向世界。為了讓海外的服務人員能夠嚴格地按照海爾公司的服務規范及時提供完善的服務,海爾公司舉辦了“國際星級服務”培訓班,并且要經過考核上崗,為海爾產品的促銷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當地客戶的高度評價。例如,海爾將在國內“24小時上門服務”的宗旨移植到海外,在沙特定為“45分鐘上門服務”,受到當地人的高度贊揚。在意大利,海爾公司上門了解空調安裝位置,提供電腦設計方案,然后安裝到位,由于好的服務,海爾空調可以賣到1600美元,并且非常熱銷。
3.借東風“走出去”戰略中國加入WTO以后,與其他成員一樣,除了承擔義務以外,還要根據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原則,享受其他成員給予的優惠、互惠待遇。隨著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會到中國投資辦廠或開展加工業務,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金融、咨詢等服務機構到中國開辦業務。中國的企業和金融、咨詢等服務機構應該充分利用對方國家給于我國企業和機構的優惠條件走出去。
為此,中國應該盡快在有關方面(例如國際商會、貿促會等)的主持下建立有關的咨詢機構,對WTO成員的貿易政策進行細致的研究,以產品進口和吸引外資所涉及到的有關國家為對象,根據政策的有關情況進行分類排隊,然后對企業進行指導,使企業有的放矢地對產品出口和投資市場進行再選擇和再規劃,以便順利實現“走出去”的目的。
4.被動“走出去”戰略所謂被動“走出去”戰略是指企業根據其在國際市場中發展的狀況,為了規避進口國的某些限制,使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在國際市場中獲得持續發展而及時采取的“走出去”的戰略。這樣的戰略也可以叫以避限為目的的“走出去”戰略。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獲得了迅速發展。貿易的迅速發展必然會帶來與有關國家之間的貿易分歧,受到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限制。
當受到反傾銷、反補貼及取消優惠待遇等相關條件限制以后,由于進口國對原出口國產品的敏感性,都可能迫使我國企業采取被動“走出去”戰略,到進口國或其他允許產品進入的出口國進行投資生產,使產品繼續向原市場供應。
三、“走出去”應該注意的問題
“走出去”的目標明確以后,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同時還應該注意一些實際問題。
1.發現和培育能夠“走出去”的企業顯而易見,企業是走出去的主體。只有當企業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有適銷對路的產品和適合市場的服務等條件的情況下,才符合“走出去”主體的要求。有的企業在并不具有“走出去”條件的情況下走了出去,最后導致經營失敗。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明確概念、整理思路,利用政策支持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國內市場的競爭盡快成熟起來,為“走出去”打好精神和物質基礎。
2.注意發展“走出去”品牌品牌是企業國際化不可缺少的招牌,發展品牌是“走出去”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沒有自己的品牌,就很難進行國際化操作。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市場實踐培育的。與外國知名品牌相比,中國產品的品牌在理念、管理方面有很大差距,具體表現在:(1)產品的核心價值定位不清晰,無個性化。客戶難以發現其獨特的品位,因此,也難以通過個性化的服務找到產品的特有的發展方向。(2)嚴重的短期行為。中國的市場是正在發展著的市場,不正當競爭、假冒偽劣的干擾無時不在。造成企業表現出短期行為。(3)附加值低。國際名牌產品的價值都較高,表現出其應有的身價。中國的品牌多半都不講身價,賣得出去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企業之間降價競爭、外商漁翁得利,或者因價格低而被國外商家擺進地攤、或者受到反傾銷等。(4)缺乏服務意識。商品的價值有相當比例來源于服務。服務不僅可以創造價值、更主要的是可以及時消除消費者對產品的不信任,甚至由于消費者對服務產生依賴感后而成為你的忠誠客戶。公務員之家
中國企業正在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國實現經濟國際化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應該結合中國經濟的具體發展實踐,從理論、實踐等不同角度探討“走出去”的戰略和策略問題,以促進中國企業不斷成功地走出去,為實現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做出貢獻。
- 上一篇:社保檔案管理的社會作用價值論文
- 下一篇:網蟲域名搶注法律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