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影視企業缺陷研討
時間:2022-06-06 09:32:00
導語:民營影視企業缺陷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1994年11月中國第一家民營影視企業誕生開始,民營影視企業的發展與政策規制一直緊密相關。21世紀以來,民營影視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從政策、資源和市場視角拓展了民營影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但事實上,民營影視企業在發展中遭遇了一系列政策瓶頸。
1.民營影視政策的滯后性。從第一家民營影視企業——嘉實傳媒算起,在民營影視發展的17年中,真正獲得相對正式身份不到9年??v觀整個民營影視政策的開放史,基本都是先在事實上存在、而后才上升到政策層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對民營影視的發展有一個認識過程;另一方面在于困有體制本身對異于自身的新體制本能的抵制,新生事物沖破重重包圍確定自身地位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政府對民營影視政策的滯后性,導致民營影視企業在很多時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喪失了很多發展的機遇,增加了很多發展的風險,而且帶來了民營影視政策上的模糊性。譬如,民營影視企業的身份確認問題,2008年,國家廣電總局公布全國民營影視企業約2300家,但只有117家具有“影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許多民營影視企業不知道申請許可證需要什么條件,也沒有條文明確規定,更沒有規定什么能做、么不能做,往往是出現“做多就有限制、做少就沒人管”的情況。
2.終端播出平臺的限制性。當前國家政策規定民營影視企業不能設置自己的終端播出平臺,導致它在與國有影視臺的合作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一方面,節目播出時間無法保障,節目價值難以得到有效體現。另一方面,民營影視機構換取的貼片廣告被隨意壓縮,廣告價值大幅縮水;更有甚者,有些國有影視臺還要求制作企業必須以每月預付款的方式包銷剩余廣告時間。民營影視企業的業務被政策嚴格限制在影視產業中的內容制作與流通、廣告銷售,而且在內容制作與生產方面不能涉足新聞時政類業務。播映頻道和傳輸網絡也不允許民營影視企業涉足。因此,民營影視企業僅扮演內容提供商和運營商的角色,而且所生產的節目自己沒有發行權,用節目換同的廣告時間也被不斷壓縮,縮小了民營影視企業的生存空間。
3.高級管理人才缺乏的嚴重性。盡管民營影視企業擁有非常專業的制作人,核心層或主創人員大多來自傳統的影視臺與報社,對媒體機構本身有更多的了解、關注,但對其他行業可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隨著影視市場競爭的加劇,民營影視企業最需要的經營管理人才、特別是媒介職業經理人十分缺乏。
二、影響民營影視企業運營的管理制度因素
1.民營影視政策的實際歧視性。當前,影響民營影視企業發展的政策歧視很多,在頻道欄目的經營上,《國務院關于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限制民營企業進入廣播影視頻道和時段欄目進行廣告經營??梢?,在播出渠道上,長時間內都將存在禁區。在節目制作上,時政新聞和同類的專題、專欄等具有明顯輿論導向的節目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是難以涉足的。
2.“制播分離”政策尚存的模糊性。中國民營影視是制播分離的產物,制播分離是非常有利于民營影視發展的一種體制。它的專業化的分工和科學化的管理能有效提升影視節目質量。美國的媒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繁榮與其制播分離制度有著直接關系,對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政府轉變管理職能,所推行的“制播分離”沒有明確規定影視臺自制節目的比例。2003年12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的《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雖然規定“除新聞宣傳以外的社會服務類、大眾娛樂類節目,特別是影視劇的制作經營從現有體制中逐步分離出來”,但對于“分離”的進度、影視臺自制節目比例的規定卻不夠明確。而實行“制播分離”的國家大多明文規定了影視臺的自制節目比例。如1990年英國《廣播影視法案》規定,英國開路廣播影視必須有25%的節目播出獨立制片人的作品。韓國政府2001年規定,各個無線臺到2005年必須提高播出社會制作企業的節目量。達到40%。美國司法部規定影視網“播放其他方制作的娛樂節目時,限制自己獲得的利潤比例”以保護節目制作者。在韓國,影視劇出口免稅,出口影視劇的利潤由影視臺和制作企業五五分成;影視臺事先付給制作企業拍攝資金的35%~45%。所以制作企業一般沒有資金壓力。政府的支持以及影視臺和制作企業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維護了節目制作企業的利益;制作企業自然專心制作好節目,也由此促進了整個行業的良性循環。這也是短短幾年韓劇形成強大“韓流”、英美影視節目“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3.節目的市場準人限制。當前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的實力遠不足以與國外傳媒集團相抗衡。中國影視業要發展壯大,民營影視企業無疑是主力軍。但目前民營影視企業還受到政府對其在節目制作領域某些管理方面的限制,如無法制作時事新聞、新聞評論、訪談類節目,這制約了民營影視業的更大發展。只有打破這種限制,拓寬制作領域,才更利于民營影視企業的發展。
4.著作權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民營影視企業靈活的機制保證其易創造出新的節目形態、新的主持風格、新的傳播技術。但是由于政府對知識產權管理不力,保護不到位,創新出的節目樣式很快就被實力更強的影視臺克隆。1995—_2011年,由于國家政策和行業管理的模糊性,導致了諸多無形的限制,使民營影視企業處于“雞肋”狀態。
三、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的創新管理路徑
在社會大環境下,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的發展,需要在政府政策的開放、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民營影視企業自身的內功上下工夫。
1.創新理念,推動產業發展。當前,民營影視業已進入優勝劣汰的“洗牌”時期,最終將形成幾個或十幾個大型的綜合性集團企業,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三足鼎立的局面。對此,各級黨委、政府要有足夠的認識,及時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引導、扶持民營影視企業走上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財政供給、行業內調劑、資金補貼等方式促進民營影視產業發展。同時,政府要加大對民營合法權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強化《合同法》、《著作權法》的宣傳力度,建立有針對性的法規制度,重視版權授權和監管問題。
2.轉變職能,創新管理方式。要緊緊依靠專業協會,讓其做許多政府想做而又不好做、做不好、做不了的事。目前,行業協會正呈現由官方向民間、由單一行業向多個行業轉變的趨勢。2006年8月17日,“首都廣播影視節目制作業協會”正式成立,北京40余家影視制作企業成為該協會的理事會員單位,另有3家成為監事單位。協會旨在就影視產業中的各種問題,發揮調研、協調、合作、維權的作用,針對現在影視生產的無序狀態,通過會員反饋調研國內影視生產供需狀況。
3.制播合作,共謀產業發展。目前民營影視企業最大的障礙就是播出終端的國家壟斷,節目交易不平等。國有和民營影視企業要大發展,國家必須加快變革傳統行業管制方法,延伸產業價值鏈,改善產業鏈形成的外部環境,可以嘗試經營播放平臺的企業化改造,引入業內外資本,積極探索非公益性頻道頻率的企業化改造,組建若干混合所有制的頻道頻率運營企業。
4.創新產權管理制度,組建“聯合艦隊”。政府要積極鼓勵民營影視企業通過產權制度創新,構筑多元化、社會化的產權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和走聯合發展之路;鼓勵民營影視企業創新經營方式,積極開展資本運營。通過入股、合作、兼并、集資等方式增強民營影視產業的資本融資能力;通過增強自身的組織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形成合力,組成強大的影視集團軍和“聯合艦隊”。整體上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品牌意識,強化使用與管理品牌延伸能力,加強自主開發品牌的保護和打造國際品牌的能力,努力開拓海外市場。
- 上一篇:城管局植樹增綠行動方案
- 下一篇:增強影視寫作教學有效性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