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
時間:2022-01-24 11:22:52
導語:淺談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企業管理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進入互聯網時代,社會條件、市場條件均發生改變,企業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方式等方面均面臨挑戰,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進行管理創新。因此,互聯網時代企業要通過不斷創新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加強自身與市場的聯系,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機制,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為企業的可持續經營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互聯網;企業管理;創新
企業管理是指企業對其發展過程中各時期與各環節的掌控與管理,包括籌劃、建立、運營、執行、生產、經營、組織管理、監督、反饋等,貫穿于整個企業的發展周期[1]。當企業進入新局面,面臨新的挑戰時,其必然要進行創新,包括管理思維、管理模式、經營模式、企業文化等,均應有所改善,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讓企業永葆生機。
一、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廣泛應用有效推動了社會與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尤其是在借助互聯網技術而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興起之后,傳統實體經濟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傳統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被占取,市場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傳統企業若想要重新占領市場,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及早地對互聯網有清醒的認識,承認其對于企業發展的作用,并依市場環境的變化引入適當的互聯網技術,在改善自身生產方式的同時對自身管理不斷創新,從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具現代化、信息化特征的企業管理機制,能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響應,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二、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所面臨的挑戰
(一)管理理念所面臨的挑戰。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并不存在企業管理。改革開放以后,企業雖有企業管理,卻并未形成自身管理理論。我國企業管理理論多數源于西方,如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管理科學理論等。但進入互聯網時代后,西方也并無成熟的企業管理模式可供借鑒。雖然互聯網時代的人們都清楚企業的管理理念應重視用戶的需求,但仍有企業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客戶需求進行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經營。雖有部分企業認識到這一問題,但實際上卻只停留在概念層面,實際的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當中并未落實此理念。(二)管理模式所面臨的挑戰。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企業改革面臨著諸多限制之處,導致企業的管理制度無法創新。同時,諸多企業管理人員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較大,其管理方式并不能快速轉變,這也是導致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不徹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早已無法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若不進行改變,必然會阻礙企業的發展。(三)組織結構所面臨的挑戰。當前,我國多數企業的組織結構仍是沿用傳統的“金字塔”型。然而進入互聯網時代,伴隨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的發展。究其原因,互聯網時代下,市場環境瞬息萬變,若想要在這種快速的變化當中準確、及時地抓住發展機遇,企業就必須具備快速的反應能力。而傳統的“金字塔”型是一種分割式的層次結構,信息的傳達與反饋速度較慢,導致企業的工作效率下降、市場應變能力變低,最終錯過市場機遇,喪失發展優勢。(四)人力資源管理所面臨的挑戰。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常見信息化、電子化、網絡化的產品與現象,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理念、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變。面對這種情況,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通過規章制度、獎懲等方式對員工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和控制,認為只有依靠約束員工才能更好地工作,這是一種對員工不信任的表現。而互聯網時代下,借助互聯網技術,企業內部員工的溝通越來越方便,員工通過學習也能形成自身獨立的意識和想法,若仍采取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不與員工進行溝通,不信任員工,企業將很難留住人才,無法充分發揮員工的潛在能力,也就無法獲得進一步發展,甚至還可能會被迫退出市場。
三、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的策略
(一)充分認識互聯網,創新企業的管理理念。在企業傳統的管理理念當中,企業的發展主要由生產商來決定,因此,企業管理的工作重點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期望能通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來實現標準化經營[2]。但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生產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消費者,企業所生產出的產品必須與消費者消費需求相符,能夠體現個性化,帶給消費者新的消費體驗。這就要求企業管理應重視分析消費者消費需求、商品價值與市場經濟環境等因素,并基于此創新企業的管理理念。互聯網時代要求企業的管理理念具有開放性、融合性、協同性和共贏性,將企業的運行模式由傳統的生產型轉變為服務型,管理理念的重心應轉移至消費者需求,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企業、員工、產業鏈、合作者、競爭者為主體的利益有機體,從而實現商業系統的良性發展。(二)適當引入互聯網,創新企業的管理模式。在傳統企業管理當中,企業的管理模式多關注企業的生產要素,如原材料采購、成本、庫存、生產、銷售渠道、結算方式、配送等。而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市場競爭不斷激烈,企業的生產要素很難及時得到補充,致使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此時,企業也深刻地認識到了智慧服務的重要性。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僅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實施生產經營,而且還應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適當引入先進理念與科技于相關操作環節與技術應用環節,以深入挖掘潛在市場,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獲得可持續發展。另外,企業還需適當引入互聯網,以不斷完善企業的溝通交流機制,包括企業與上下游合作商間的溝通以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三)利用互聯網,創新企業組織結構。傳統企業管理當中,企業主通過大規模生產、促銷與低成本來占據市場份額,獲得巨額利潤,促進企業發展,因此,企業的組織結構多采取“金字塔”型,依職能分工,各層級結構所擁有的管理權力也有所不同[3]。在傳統的經濟時代,此組織結構是有利于企業管理權的集中,便于企業的統一領導與管理的。但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市場要求企業必須能快速響應其需求,而“金字塔”型的企業組織結構的響應速度較慢,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效率。由此,企業必須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其組織結構,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信息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無統一強制中心,各單元相互獨立,均擁有高度自主權,同時又相互聯系,點與點相互連接,形成網狀。相比于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結構,扁平化的信息管理更有利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發展。一方面,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可使信息迅速傳遞,實現企業與市場的直接對接;另一方面,可利用互聯網將中層取代,實現企業與用戶的直接對接,通過信息的搜集、傳遞、分析與處理,企業可迅速了解用戶與市場的需求,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另外,層級結構得以消除,決策速度明顯加快;員工高度自治,企業成員既是企業的參與者,同時也是企業的利潤分享者,有利于激發員工工作主動性與創新性的發揮,提高企業凝聚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四)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創新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傳統企業管理當中,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多數是采取剛性管理方式,即通過制定規章制度、獎懲規則、紀律監督等方式來約束員工行為,以謀求最大化的勞動生產率。泰勒就曾提出這樣一種管理理論: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學、標準化的管理方式來取代原有的經驗管理,將勞動者視作追求速度的機器,重點強調組織權威、工作定量與專業分工。這是一種更改的管理方式,通過工作定量來明確員工控制,并重視管理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然而,這種剛性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卻無法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反而剝奪了員工對于工作的思考權利,員工缺乏主動性,也無法體會工作的樂趣,無法從工作當中獲得成就感。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人們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個人不再是“工作的機器”,而是企業的參與者,其所擁有的創造性力量可推動企業的發展與進步。為此,企業就必須不斷創新其人力資源管理方式。柔性管理是當前諸多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所采取的有效管理方式。柔性管理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員工的自主性,在不依賴剛性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實現對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使企業員工能自主發揮其積極性與創新能力,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借助互聯網技術,企業可不斷完善自身內部交流體系,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提供有效依據,通過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以提高企業員工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有利于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極大的拉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讓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企業管理創新顯得尤其重要。在實際經營過程當中,企業要不斷創新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等,加強企業與市場的聯系,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機制,有利于企業與上下游合作商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為企業的可持續經營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付曉曉.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5):114-115.
[2]呂欣怡.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的創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2):38-39.
[3]李芳海.關于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效思考[J].納稅,2018(17):168+171.
作者:林敏湞 單位:廣州華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