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改進策略

時間:2022-04-21 03:06:21

導語: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改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改進策略

摘要:伴隨我國市場經濟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戰略管理理論的應用已經在各行各業迅速展開,企業管理轉型之路也在探索中不斷前進??墒牵嬲_保其轉型之路與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高度適應絕非易事,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當前我國企業管理的基本現狀以及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存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圍繞客觀審視經濟環境必須放在企業管理的首位、發展戰略分析應視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戰略規劃應視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以及全程化、全員化、最優化應視為企業管理轉型的基本原則四個方面,確立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視角下的企業管理轉型之路。最終以有效結合經濟環境分析報告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圍繞市場競爭趨勢量化結果制定企業戰略發展目標、通過階段性企業發展戰略評估實現戰略層面的信息反饋三個方面,制定出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視角下的企業管理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戰略管理;經濟環境;企業管理;現狀與問題;轉型與改進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以及管理學領域中的戰略管理理論得到廣泛應用,企業管理自然要從傳統的制度化管理邁向現代化的戰略管理。然而,在實踐中真正將其變為現實卻是一項極為系統的工程,必須做到深入了解企業管理的總體狀況,并且發現問題找出根源,由此才能確保在當今經濟環境之下和戰略管理背景之下,企業管理轉型之路更為科學、合理、高效。本文就以此為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希望廣大企業管理者能夠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

一、當前我國企業管理的基本現狀

(一)經濟環境的認知方面

從企業實現可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條件來看,客觀而又準確的認知“經濟環境”顯然至關重要。因為在經濟環境之中,能夠充分反映出消費者基本的收入與支出情況,存款與支出結構情況、經濟發展水平與行業發展狀況等等,這些顯然都是企業客觀制定戰略規劃的重要依據,所以企業管理的質量往往將經濟環境的認知作為首要評價指標,認知深刻意味著企業管理質量較高,反之則不然。但從當前我國我國企業管理的經濟環境認知情況來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重視所在地區行業發展現狀的統計,忽視了消費者收入支出與支出結構的統計。第二,針對政府所提供的扶持政策的認知較為片面。這兩方面恰恰能夠反映出當前我國企業管理中,普遍在經濟環境的認知上存在明顯的片面性特征,正是該特征的存在勢必會影響我國企業的發展腳步和發展道路,更會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進程。

(二)日常經營與計劃的控制方面

日常經營是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可以成為企業日常發展道路中的策略所在,計劃的控制往往是指在企業經營道路中,針對已經制定的策略進行相關控制,其中包括成本方面,還包括資源方面,其目的就是要追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從當前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日常經營與計劃的控制方面來看,體現出的基本狀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經營方案的改進往往視為企業管理的全部。第二,成本控制缺少明確的原則。針對前者而言,過于重視經營方案的改進,而忽視經營模式、經營措施等方面的科學選擇與指定,必然會導致經營觀念很難與時代經濟發展的步伐相同步,經營道路必然會越走越窄,最后被時代經濟環境所淘汰。針對后者而言,在成本控制中確守明確的原則作為支撐,必然會導致成本控制的下限很難得到堅守,產品利益的最大化與企業生存空間性成反比,導致利益越大生存空間越小的局面產生。

(三)企業發展規劃的評價方面

企業發展規劃通常是指企業短期內發展計劃和長期發展謀略的總稱,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準確定位和發展方向,也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所在。就當前我國企業管理而言,針對企業發展規劃的評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評價的內容集中體現在日常生產經營。第二,評價的視角主要以當下經濟環境為主。就前者而言,日常生產經營情況顯然能夠體現出企業當前發展的基本狀態,但針對行業內部發展的基本狀態,以及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的認知還并沒有做出客觀地了解。就后者而言,評價的視角不能放眼未來就意味著發展的眼光只是局限在當下,并未上升到戰略高度,企業發展規劃的評估結果只能表現出常規層面,并不能上升到戰略層面。這兩方面基本現狀顯然會直接影響到我國企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經濟發展大環境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二、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針對當前市場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了解不夠透徹

就上述當前企業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狀況而言,可以看出企業往往針對經濟環境的了解程度并不是非常透徹,也就是說往往企業在地區消費者的經濟狀況方面,以及行業發展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等多個方面并沒有作出深入的了解。而這樣的現狀中就會導致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產生,即:市場經濟轉型的大趨勢認知模糊,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定位也必然不會準確,戰略發展的規劃也不能與經濟發展大環境之間保持高度的適應,完全不利于企業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這恰恰是目前我國企業管理中普遍體現出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擺在每一位企業管理面前的棘手問題,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并得到及時解決,由此方可確保企業未來發展處于不敗之地,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轉型的大潮流。

(二)日常經營規劃的著眼點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

就企業的長足發展而言,日常經營規劃顯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其原因在于日常經營規劃包括經營模式的選擇與調整、經營方案構建與優化、經營目標的制定與革新、經營措施的打造與改進等等。但是通過以上針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基本現狀概述情況不難發現,目前我國企業在管理工作關注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營方案的合理性,二是經營目標的可行性。這兩方面顯然都是日常經營規劃中的常規思考,經營模式的合理性、經營措施的可行性顯然應該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但是當前我國企業在管理工作中忽視的恰恰是這兩個方面,這兩方面正是企業發展道路中戰略意圖、戰略行動的具體表達,更是影響到企業發展能否適應時代經濟發展大環境的關鍵條件所在。為此,在企業管理轉型之路的構建中,有效解決日常經營規劃的著眼點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這一問題必須擺在重要的位置。

(三)缺少戰略層面的評估與更新

企業謀求未來發展不僅要針對當前經濟環境和日常經營規劃做出明確的分析和戰略部署,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強有力的保障條件作為支撐,以此確保企業在未來發展道路上始終能夠客觀認知所保持的發展姿態,及時找出在發展道路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作出及時有效地調整。然而,通過以上反映出的當前我國企業管理基本現狀,不難發現我國企業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恰恰沒有針對未來發展形成及時而又有效的評估。在這里,及時指的是“更新”的速度,有效是指“戰略層面”,這兩方面正式決定企業能否適應市場經濟轉型步伐,能否與時代經濟發展速度保持相一致,能否滿足未來經濟發展新要求的重要保證所在,該問題的存在無疑會導致企業發展很難上升到戰略層面,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與轉變。

三、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視角下的企業管理轉型之路

(一)客觀審視經濟環境必須放在企業管理的首位

由于“經濟環境”能夠反映某一地域范圍內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費者的支出結構與模式、具體的行業發展整體現狀、經濟發展水平等等,所以通常是企業制定長遠發展規劃首要關注的對象。針對于此,企業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讓企業能夠準確結合所在地區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將消費者的購買力最大程度挖掘出來,并通過了解行業發展整體現狀,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而確保企業未來發展之路與實時變化的經濟環境之間始終保持相互適應。而這恰恰說明了企業管理道路的發展中,必須將客觀審視經濟環境放在第一位,將以上各個方面進行階段性的分析,由此確保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一直保持科學合理,企業管理的實際作用效果也能夠得到最為直觀的展現,企業未來發展的空間也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拓展。

(二)發展戰略分析應視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

發展戰略也稱之為戰略層面的發展,何謂“戰略層面”?其實質在于所選目標的意圖和行動影響到發展全局。針對企業管理而言,企業發展戰略是指所堅持的觀念、制定的目標、采取的行動能夠影響到行業經濟發展,并且能夠為行業內部其他企業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或引領作用,這無疑標志著企業管理已經走上了成功道路。但是,企業管理中所制定的發展戰略是否有著極強的戰略意義和價值,必須經過發展戰略分析方可確定。其中,既要針對企業發展的意圖是否與全面加快經濟環境建設步伐相統一做出客觀分析,還要就戰略行動是否能夠推動行業經濟快速增長做出明確的判定,最終所獲得的結果才能說明企業管理中的發展戰略具有戰略意義和戰略價值。對此,在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視角下的企業轉型之路中,必須將發展戰略分析視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確保發展戰略能夠為社會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戰略規劃應視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從定義的角度來講,“戰略規劃”是指針對重大的、全局性的、基本的、未來的目標、方針、任務的謀劃。具體表現在于將影響全局的發展要素進行客觀分析,找出最基本的也是未來發展必將實現的目標,并有針對性的結合相關方針政策做出具體任務規劃。針對企業管理而言,戰略規劃是指根據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行業發展現實狀況,將影響全局發展的核心要素進行系統分析,從而判定出企業未來發展必須實現的基本目標,并根據國家和地區所出臺的方針政策,有針對性的做出具體任務規劃。在此期間,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高顯然是決定性因素,因為核心競爭力意味著企業在行業發展中的優勢,是企業充分掌握應有效運用國家或地方方針政策的具體表現,戰略規劃中必須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視為重中之重,以此確保企業戰略規劃切實以滿足未來經濟環境為最終追求。

(四)全程化、全員化、最優化應視為企業管理轉型的基本原則

從企業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層面來看,管理工作針對的是企業整體,更是針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此,企業管理真正達到戰略發展高度就必須做到全員化、全程化的轉變,無論是在管理的觀念上,還是在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措施方面,必須做到深入到企業每一位員工內心之中,并且要做到“善始善終”。除此之外,針對以上各個方面還要做到不斷將其進行合理優化,確保企業管理的整體發展能夠滿足經濟發展大環境所提出的新要求,更能與戰略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相統一,切實讓企業管理向戰略發展層面邁進。這顯然是企業管理轉型道路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更是企業管理面向未來的發展目標,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與速度由此方能得到強有力的保障,企業在謀求行業發展空間上才能實現最大化。

四、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視角下的企業管理的改進策略

(一)有效結合經濟環境分析報告制定長遠發展規劃

“經濟環境分析報告”是指企業營銷活動之中,針對外部社會經濟條件做出有效的分析,并將分析結果以報表和相關文字說明的形式呈現,確保所在地區人均收入情況、支出結構、行業發展狀態、區域經濟政策情況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夠最直觀的展現出來,為企業謀求可持續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客觀依據。企業管理的最終目的在于力求企業長期處于又好又快發展狀態之下,所以有效結合經濟環境分析報告制定長遠發展規劃自然應該放在首位,具體操作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以所在地區人均收入情況,判斷企業產品購買力。企業的發展之路顯然是產品的營銷之路,產品營銷成功就意味著企業已經完全掌握消費者產品購買力,企業發展的空間也因此能夠實現最大化拓展,反之則不然。針對于此,企業管理先要結合所在地區的人均收入情況,將消費者的產品購買力做出準確判斷,進而為斷定企業營銷方向的準確性提供有力的證據。第二,根據所在區域消費者支出結構,明確企業產品創新與研發方向。在明確所在地區消費者關于企業產品購買力的基礎上,隨后企業管理者要針對其支出結構做出準確劃分,也就是說要確定消費者購買企業的哪一類或者哪幾類產品較多,其原因又是什么,進而能夠反映出企業在產品研發與創新的具體優勢所在,這也顯然為企業明確產品創新與研發方向提供了最為直接的依據。第三,立足行業發展狀態與區域政策情況,確定企業發展空間,并最終形成長遠發展規劃。從企業發展的必然條件來看,單純做到客觀分析消費者收入和產品購買的具體情況顯然不夠,還要做到深刻了解所在地區行業發展的基本狀態,以及精準把握當地政府部門所給予的政策支持,行業發展狀態蒸蒸日上且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大,意味著企業擁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反之則說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還存在政策層面上的欠缺。以上述三個方面為基礎,企業制定出的長遠發展規劃才能與市場經濟環境相吻合,企業管理工作的視角才能呈現出戰略性。

(二)圍繞市場競爭趨勢量化結果制定企業戰略發展目標

毋庸置疑,企業管理轉型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行業中擁有絕對競爭能力,讓常態化的企業管理模式轉變為戰略管理模式,從而制定出企業戰略發展目標。在此期間,就需要企業圍繞市場競爭趨勢量化結果作為支撐,具體操作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辨明市場競爭量化走勢的基本特點。從市場競爭量化走勢來看,往往會呈現出“深V”“對勾”等特點,這充分反映出行業內部核心競爭力是否普遍增強,或者普遍減弱,辨明這一基本特點顯然為企業做到“知己知彼”提供了理想前提。第二,認定企業與市場競爭量化走勢的基本特點是否一致。企業在深刻意識到市場競爭量化走勢的基本特征之后,必須根據自身在行業發展中的實際情況,準確認定已具備的競爭力是否與市場競爭量化走勢的基本特征相一致,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就說明與行業發展的現實狀況相一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無疑能夠說明兩種情況:一種是核心競爭力低于行業內部的平均水平,二是高于行業內部的平均水平。第三,有針對性制定出企業戰略發展目標。在認定企業與市場競爭量化走勢的基本特點能否保持高度一致之后,企業要結合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水平制定出戰略發展目標,如果已經達到甚至超出平均水平,那么戰略發展目標就應體現在引領行業發展,如果尚未達到平均水平,那么戰略發展目標就應放在盡快補齊短板,企業管理工作重心的調整也由此體現出戰略意義和戰略價值。

(三)通過階段性企業發展戰略評估實現戰略層面的信息反饋

在一切事務運作過程中,切實達到安全、順利、高效率都必須要有客觀而又全面的信息回饋作為保證,而這些信息回饋往往都需要通過系統評估來實現,企業管理也不例外。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以及戰略管理大背景,企業管理實現戰略化轉型就必須從戰略層面出發,針對各個發展階段做出客觀而又全面的評估,確保企業發展道路中能夠及時獲得戰略層面的信息反饋,力保企業發展能夠長期保持又好又快的姿態。在此期間,具體操作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明確階段性企業發展戰略評估的基本原則。所謂的“評估原則”就是以怎樣的視角開展評估活動,針對階段性企業發展戰略評估而言,其基本原則主要體現在發展性、整體性、指導性等多個方面,力求評估結果能夠指導企業階段性戰略發展取得成功。第二,制定出階段性企業發展戰略評估標準。眾所周知,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目標也會隨之變化,評估企業發展戰略是否可行也要依據與之相適應的評估標準。對此,企業管理者必須立足企業在不同階段發展的目標定位,結合國家與地方的經濟發展大環境和相關政策要求,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發展戰略評估標準,確保衡量企業發展戰略的水平線切實有效,為評估結果的客觀準確打下堅實基礎。第三,建立系統的階段性企業發展戰略評估指標體系。其間,一級評價指標應該包括企業發展定位、企業發展觀念、企業發展計謀三個部分。二級評價指標則是影響一級評價指標的相關因素,如企業發展定位下轄消費者購買力等等,而針對某些重要的二級評價指標還要設定相應的三級評價指標,以此來客觀反應不同階段企業發展戰略是否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通過以上觀點的論述不難發現,在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視角下,企業管理實現科學轉型是一項極為系統的工程,不僅要求企業管理者深刻認知當前我國企業管理的基本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基本問題,還要針對戰略管理模式和經濟環境加以客觀審視,從中挖掘企業管理上升到戰略層次的關鍵點所在,由此方可確保轉型的策略更加精準有效。對此,在企業管理實踐和研究工作中,不斷將上述論點加以深化就成為廣大企業管理者所關注的重點,也是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整體質量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金列文.新經濟環境下如何加強企業戰略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13(02):24.

[2]陳子璇.“一帶一路”經濟環境下的中國西部地區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改革探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01):58-60.

[3]趙飛.新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的管理創新[J].中外企業家,2017(20):46-48.

[4]方傳華.我國企業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7(23):92.

[5]張玉榮.淺談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性[J].魅力中國,2016(41):30.

[6]李楊.確立戰略管理核心地位打造堅強企業管理構架[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6(05):56.

[7]劉夢冉,陳思,王梓哲.企業戰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7(26):183-184.

[8]毛基業,李曉燕.理論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論壇(2009)綜述與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02):106-113.

[9]崔淼,蘇敬勤.中國企業管理創新的驅動力——兼與西方企業的比較[J].科學學研究,2012,30(05):755-756.

作者:茍峻琿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