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賄賂的治理體制構建

時間:2022-06-02 03:35:56

導語:商業賄賂的治理體制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賄賂的治理體制構建

商業賄賂損害了廣大民眾的利益當交易的天平向行賄者一方傾斜時,行賄的成本也必然影響商品的價格。行賄者若想方設法彌補‘損失”,往往就會在生產商品或工程過程中偷工減料,摻雜摻假,而這一行為的直接受害就是消費者。尤其是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行為,不僅提高了醫療費用成本,導致了醫藥服務價格不斷攀升,而且直接損害廣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當前我國商業賄賂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從司法實踐的情況看,當前我國商業賄賂除了具備一般賄賂類犯罪主動性、腐蝕性、傳染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外,還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逐漸向社會多領域、多行業滲透目前,商業賄賂已滲透到建筑、金融、衛生、教育、稅務、工商、司法、經濟管理等部門和領域,賄賂環節和領域相對集中,同時,還向一些新領域擴散。當前商業賄賂仍相對集中在工程發包、房地產開發、土地批租、產品推銷和爭取資金等環節上,但也開始向教育、科研文化等領域蔓延,其中科研機構中的賄賂犯罪增勢較強。

(二)手段翻新、情節嚴重、腐蝕性大當前,商業賄賂方式不斷翻新,從送金錢、電器、首飾等發展到送股票、債券、購物券、禮品券、汽車、包辦出國旅游等。商業賄賂大案增加,賄賂金額增大,賄賂數額動輒百萬元,甚至千萬元。

(三)主動賄賂、多次賄賂、連續賄賂增多受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如‘不花錢不辦事,花了錢就能辦成事”等的影響,一些人在辦事前就主動賄賂、多次賄賂、連續賄賂,給國家、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四)公款賄賂、贓款賄賂、美惑增多據統計,近年來的公款賄賂案件呈明顯上升趨勢,司法機關立案查處的賄賂案件中,80%屬于公款賄賂,涉案金額占賄賂總額的90%以上。公款賄賂已成為腐敗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用美色拉攏腐蝕國家工作人員也成為一些犯罪分子的賄賂手段。

商業賄賂產生的根源剖析

(一)社會根源當前,中國社會新舊體制的轉換并未完全完成。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防范和懲戒措施不到位,管理上出現的脫節和空檔,以及新舊體制的摩擦碰撞產生的混亂,都給商業賄賂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使商業賄賂有了生存的縫隙,成為某些經濟活動中的‘借規則”。

(二)市場根源競爭機制存在缺陷是商業賄賂產生的根源。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財產權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逐漸得到確立,初步形成了市場競爭的格局,但由于每個經濟主體都有自身獨立的經濟利益,一些經營者為了占領市場或獲取高額利潤,不惜挺而走險,采用商業賄賂的辦法促成交易實現。

(三)主觀動機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一些經營者為了通過‘捷徑,取得比其他經營者更大的優勢,往往見利忘義,違背正當的競爭規則,利用少數人的貪貼合理,用商業賄賂的不正當手段,以金錢或其他好處賄賂交易對方的負責人或對交易有影響的其他個人,以獲取更多利潤。

(四)監督缺失商業賄賂犯罪多發生在醫療、電信、金融、建筑、土地等行業,主要原因在于這些行業是高度壟斷行業,經濟資源由少數人控制,對他們的監督往往形同虛設,同時,對行政審批權運用的監督和規范也不到位。

(五)立法局限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尚缺少一部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1993年我國頒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1996年頒布的《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這兩部法律法規對商業賄賂的形式規定的比較簡單,難以有效規范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商業賄賂行為,無法滿足懲治商業賄賂的需要。

建立健全治理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

(一)提高認識,建立治理商業賄賂的協作機制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是新形勢下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點,各個治理主體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商業賄賂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增強治理商業賄賂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治理商業賄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治理商業賄賂時,執法部門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要進一步理順工作關系,明確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紀檢監察、工商、檢察等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和溝通聯系,建立信息通報、聯動協作、聯席會議機制,及時掌握商業賄賂的線索、動態和特點,形成治理商業賄賂行為的合力,以保證治理行為的有效性。

(二)重視立法,提供治理商業賄賂的法律保障治理商業賄賂,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實踐證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商業賄賂現象發生較少,與其對商業賄賂產生嚴重法律責任的明確規定關系密切。因此,從長遠看,我國應借鑒國外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治理商業賄賂的成功經驗,制定專門的《反商業賄賂法》,以彌補這一法律體系中的缺陷;或是借鑒國外的有益立法經驗,以法律修正案的方式,對現行法律進行修改完善,進一步明確商業賄賂的概念、手段、方式,提高違法成本,加大懲處力度,從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三個方面,提高商業賄賂的違法法律責任,增加對行賄罪的打擊力度。

(三)嚴格執法,樹立治理商業賄賂的法律權威在我國,商業賄賂作為一種‘潛規則”,長期游離于執法部門的視野之外,由此可知,反商業賄賂的重點在于嚴格執行法律。一方面,要嚴格執法、違法必究,加大對商業賄賂的打擊力度,對違法者形成強大的法律威懾力;另一方面,應提高執法水平,準確區分正常行為和商業賄賂的界限,只有在對真正的違法行為進行打擊的同時保護正常的商業行為,才能既維護法律的權威,又保障社會的公正。

(四)深化改革,健全治理商業賄賂的監督制約重新界定政府職能邊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行政權力對具體經濟活動的干預,才能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因此,在政府決策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建立決策責任制。在政府行為方面,應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級政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建立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資監管體系和境外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減少壟斷,防止地方保護;推進行業協會、商會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從源頭上遏制商業賄賂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

(五)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創新治理商業賄賂金融的監管舉措重視和加強商業賄賂案件信息數據庫建設,積極開展賄賂犯罪檔案查詢工作,并將其納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之中,各個治理部門共同建立治理商業賄賂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機制。建立失信企業公示制度,政府有責任定期、及時、充分公開商業賄賂行為的經濟實體和個人以及相關案件的處理過程和結果,在一定范圍和時間內剝奪或嚴格限制失信者的商業機會,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制約體系。與此同時,健全金融管理制度,加強票據管理,規范和減少商業活動中的現金交易,健全信用交易體系,加大反洗錢力度,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促使市場經濟主體完善自律控制機制,把商業經營活動納人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六)完善粼民制度,加強治理商業賄賂的社會監管針對商業賄賂行為隱蔽性強、查處難度大的特點,建立公民舉報監督機制,完善知情人舉報保護和獎勵制度,采取這些措施有助于依靠群眾力量遏制商業賄賂行為,對此,有必要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和社會層面給予舉報人充分的獎勵和有力的保護,激發知情人舉報的積極性。對提供重大線索,為國家和人民挽回重大經濟損失的舉報人予以重獎,對瞞案不報的單位及其負責人嚴肅查處,變有限的政府管理、部門監督為全社會性的約束。逐步推進財產申報與公開制度適用的廣度和深度,將其作為反商業賄賂和反腐敗的有力武器,最大限度地降低商業賄賂發生的可能性。

作者:王建單位:惠州市惠城區外經貿局紀檢監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