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產品回收逆向物流論文
時間:2022-06-25 03:43:00
導語:制造業產品回收逆向物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逆向物流在這幾年來已經是一個很熱的話題,在現在全球的金融危機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隨著國家食品安全體系的逐漸健全,逆向物流已經被各個行業提到日程上來。文章主要對國內外逆向物流實施情況進行理論方面的總結,同時對國內外逆向物流的學術研究和立法研究進行深刻探討。以定性分析為主,通過對國內外逆向物流相關數據的解讀,和重要圖標的引用得出系統的逆向物流理論依據。
關鍵詞:逆向物流;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1國外文獻綜述
1.1學術研究
國際學術界和企業實踐對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視也是近10年的事情。逆向物流最早被提出是在1992年,Stock經過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領域與商業和社會的相關性,在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逆向物流的定義,從這個時候起逆向物流這個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1998年,美國逆向物流執行委員會的主任Rogers博士和TibbenLembke博士出版了第一本逆向物流著作(GoingBackwards:ReverseLogisticsTrendsandPractices),這本著作主要從逆向物流的重要性、逆向物流管理、逆向處理和二手市場、逆向物流及其環境、企業逆向物流、行業逆向物流和未來發展趨勢七個方面進行研究,對逆向物流的研究比較全面,如文獻[2]。在1992年到1998年期間,一些學者對逆向物流的數量模型、回收網絡、逆向物流的價值等方面進行了研究。20世紀9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就開始在逆向物流領域進行實踐,如IBM、通用、微軟、EsteeLaunder等知名企業紛紛投資建立逆向物流體系。各大企業的介入推動了逆向物流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各國的政府部門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制企業對逆向回流物品負責,如歐盟、日本等國家。到21世紀初,逆向物流的研究上升到戰略層面,學術上的研究也開始細化,涉及各個行業的各個方面,對電子設備和計算機的逆向系統進行研究;構建了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服務的逆向物流處理模型;對逆向物流的庫存、成本最小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逆向物流的實踐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一些物流公司已經成功地進入逆向物流領域,逆向物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一些學者開始研究顧客的逆向行為;逆向物流與供應鏈的關系;逆向物流系統,第三方的逆向物流公司如Xelus公司開發出了專門的逆向物流管理軟件以更好的為客戶服務,公司的客戶包括Cisco,Dell,Siemens等知名的大公司。但是,一方面定量分析中嚴格的約束使得理論與實踐的某些方面脫節,另一方面逆向物流的提出僅有10余年,回收處理技術不成熟,在實際中進行應用并成功的例子較少,逆向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文章僅限于靜態的單一產品的研究,對于多計劃期的動態情況和多產品類型的情況涉及較少。
1.2世界各國與逆向物流有關的立法
這一方面起到突出作用的是歐盟各國。歐盟在1993年提出了“制造商責任制”,即制造商要對本企業生命周期末端產品的處理負責。到1997年7月,歐盟頒布涵蓋所有電子電器廢棄物的新法令草案(第一稿),次年7月頒布了廢舊電子電器設備法草案(第二稿),接著又在1999年7月頒布該草案的第三稿。歐盟于1998年7月頒布了《廢舊電子電器回收法》,要求電子產品的生產者必須負責回收利用包括電腦、移動電話、電視機、電冰箱等在內的電子廢棄物。2001年的5月歐盟環保委員會制定了歐盟地區的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標準,規定電子生產者必須最少回收90%的廢棄電冰箱及洗衣機,在個人電腦方面的回收比率要達到70%。
歐盟在其2003年2月13日的官方公報中了《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皟芍噶睢庇?004年8月13日轉換為正式法律,2005年8月13日正式實施《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2006年7月1日正式實施《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
WEEE指令要求生產商(包括進口商和經銷商)負責回收、處理進入歐盟市場的廢棄的電器和電子產品,并在此后對投放市場的電器和電子產品上加貼回收標志。WEEE指令要求產品的設計有利于報廢電子電氣設備及其部件的分解和回收,并要求產品不得有妨礙再利用的設計,同時對WEEE的分類收集、處理、回收率、循環利用率、回收處理資金、應提供給使用者的信息等均做出了規定。在WEEE的基礎上,歐盟認為即使對廢棄設備進行了收集和回收,有害物質還是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存在危險,因此又補充了ROHS指令,與WEEE指令并行。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歐盟市場的電器和電子產品不得含有鉛、汞、福等6種有害物質,對每種物質的最大濃度值也做了規定。歐盟將電子產品分為10類,并按照產品的類型分別規定了具體的回收率和再利用指標,如表1所示。
此外,美國于1976年,頒布了《資源保護回收法》;德國頒布了《循環經濟和避免廢棄物法案》;日本己經制定并實施了《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新廢棄物處理法》、《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裝循環使用法》等等。
2國內文獻綜述
2.1學術研究
國內在逆向物流方面的研究比較晚,對于國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逆向物流網絡設計研究主要研究逆向物流的網絡結構特征及模型的構建。(2)庫存控制與管理研究,討論如何高效且經濟地處理回收產品的相關庫存管理。(3)預測與決策技術在逆向物流中的有效應用研究,討論了預測與決策技術對逆向物流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復雜性等因素的有效處理。(4)逆向物流信息系統研究,分析了逆向物流系統的結構特征,建立了逆向物流系統的體系。
但是對于逆向物流的網絡設計一般還只局限于確定型的恢復設施定位模型,而來自供給和需求的不確定性只是有具體情景和參數分析說明,而且模型大都從靜態、單一階段的角度考慮,動態多階段的閉環網絡設計才剛剛起步。系統方面的研究重點都集中在系統的組織結構(如成員的功能、成員的選擇及選址定位),而對系統的信息結構(包括信息的類型和特征、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策略)、研究方法、數學建模和決策結構(包括決策機制、契約合同的訂立、決策權力的調配以及利潤的分配)則研究較少。
因此,如何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降低逆向物流系統中的不確定性,建立新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促進逆向物流在供應鏈企業成員間的合理流動,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使逆向物流系統結構的研究出現了新的動向。
2.2我國與逆向物流有關立法
2.2.1《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于2004年3月15日,頒布了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共同制定的,于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該規定拉開了中國產品召回的序幕。
2.2.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對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的處理提出了規定,其中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點,確立生產者,延伸責任制,主要是要求生產者不但要生產,還要承擔回收。這種法律條款的規定,就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生產、銷售、回收的一整套體系。第二點,對于處置危險廢物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最主要是由環境主管部門利用許可制度進行規范。第三點,對產生嚴重污染環境的工業固體廢物、設備將限期淘汰,就是像食品的保質期一樣,時間是規定好了,大家都要遵守,過了時間就不能使用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固體的有關設備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因為我國以前一般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領域有一定的規定,但這個方面還是空白的。
2.2.3《廢棄機電產品集中拆解利用處置區環境保護技術規范》。于2005年9月1日實施,該規范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能源,防止廢棄機電產品拆解、利用和處置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規范廢棄機電產品集中拆解利用處置區的建設。
2.2.4《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于2007年3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管理辦法》,從3月1日起生產的電子信息產品將被強制加貼一個醒目的環保志標。這也意味著國內市場上的1800余種電子信息產品,必須貼標志或在產品說明書中注明產品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的名稱、含量、環保使用期限,以及在廢棄時可否回收利用等信息。消費者通過閱讀上述標志將會對產品材質一目了然。制定《管理辦法》的目的和意義有五個方面:(1)將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作為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回收處理再利用工作的基礎性工作,體現“污染防治,預防在先”環境保護原則,落實“從源頭抓起”的工作思路;(2)將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納入行業管理,法制化;(3)實現有毒有害物質在電子信息產品中的替代或減量化,保護環境,節約資源;(4)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產品升級換代,確保電子信息產業可持續發展;(5)積極應對歐盟兩指令。《管理辦法》的實施力爭使我們的行業標準具有“高起點、與國際標準看齊”的特點,使得其在將來可以順利地轉換為等同采用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
2.2.5《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該條將于近期實施。這項條例有兩個方面比較重要,一個就是規范企業,一個是規范消費者。規范企業就是讓企業必須有處理廢舊家電的責任。規范消費者,就是消費者有義務交出廢舊家電。這個管理條例有很大的意義,它建立了電子垃圾處理體系,使這個體系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們電子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能夠進行對等貿易,有助于我國的電子電氣產品出口,增強了他們的競爭力。這個管理條例首先把北京作為試點,然后逐步向全國推廣,青島和浙江也進行了試點。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應對歐盟各國的“綠色壁壘”,我國在廢棄物處理和環境保護立法方面正在逐步的加強,相關法規在逐步完善,涉及面也比較大。國家嚴格的環境立法和生產者責任的加大,會迫使制造企業更加重視產品的回收和逆向物流問題。
2.3逆向物流的驅動因素
2.3.1國家的環境立法。環境的立法是企業關注逆向物流的主要因素。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資源的日益枯竭,制造企業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品對環境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國家政府部門開始制定相關的法規來制止環境的惡化,要求企業對污染環境、資源浪費的廢舊產品進行處理,控制對人體有害原材料的使用等等。這些政策法規促使企業以“循環使用”來代替“一次性使用”。在逆向物流發展初期,可以說企業是不情愿進入逆向物流領域的。
2.3.2經濟效益。企業在管理逆向物流的過程中,發現了逆向物流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加入逆向物流領域。比如,電子廢棄物中存在著大量的貴金屬,如金、銀、銅、錫、鉻、鉑、鈀以及塑料、玻璃等可再生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降低成本。丹麥研究人員分析結果顯示,通常在一噸回收的電路板中,可以分離出286磅銅,1磅黃金,44磅錫,90磅鐵,65磅鉛。通過合適的設備和處理工藝,就可以經濟環保地得到這些資源,僅1磅黃金的價值就超過6000美元。國際資源再生委員會通過對報廢電子產品的回收和處理進行調研后發現與從礦石中提煉同樣數量的金屬、生產同樣數量的元器件相比,拆解廢舊電器所需要的耗能、耗材、環境治理成本都要低幾十倍,廢品的買入價格與拆解后的售價相比,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2.3.3社會效益。電子商務和網絡直銷的發展帶來了居高不下的退貨率和消費者日益高漲的“無理由退貨”的呼聲,也迫使企業關注逆向物流。隨著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能源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于是人們將對能源的關注目光轉向極具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對產品的逆向物流能夠反映社會發展進程中綠色環保的呼聲,從而有助于其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比如,美國柯達公司對一次性相機實施逆向物流已有10多年的歷史,至今己回收了3.1億臺一次性照相機。
參考文獻:
[1]岳輝,陳宇.第三方逆向物流決策研究[J].物流技術,2004(6):38-40.
[2]董蕊.供應鏈管理與逆向物流立法研究策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大三預備黨員創先爭優思想匯報
- 下一篇:旅游局創先爭優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