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物流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策略

時間:2022-04-08 05:14:00

導語:小議物流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物流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策略

摘要:物流人才培養是加快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物流論文本文在分析物流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能力培養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并進一步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物流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物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管理及服務水平與從業人員特別是物流管理人員的素質息息相關。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關的國內外物流業務必將進一步擴大,物流業及相關服務市場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級物流管理與服務的專門人才。

一、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現代物流系統中的從業人員既要承擔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等具體的物流活動,又要對系統中的人、財、物、設備、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進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計劃、質量控制、技術支持和經濟管理等職能。因此,物流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技能:

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計算機在物流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據測算,現代物流主管使用計算機的時間占其辦公總時間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員,各種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軟件、網絡通訊軟件和數據庫軟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現代物流強調功能整合。隨著企業競爭程度的加劇和競爭范圍的擴展,物流整合的范圍也突破了行業和部門的界限,出現了全球化趨勢。因此,語言表達能力對物流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人際溝通經常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其職位相稱的專業技能。根據工作性質和層次的不同,社會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可分為管理決策型、理論研究型、理論應用型和實際操作型四種類型。

二、基于能力培養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寬帶”加專業方向——突出適應性。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學制四年。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平臺、專業平臺、集中實踐環節和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五大模塊,充分體現出“寬口徑、厚基礎”的特點。

課程內容緊跟市場需求——突出實用性。現代物流是傳統運輸、倉儲、包裝等行業引入計算機信息技術,經過整合、再造、重組而形成的創新產業。因此,基于能力培養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要在課程設置方面增加了許多新興交叉課程。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可操作性。我國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主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增加實踐性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信息傳遞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學習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還應在校內建立了實習基地、模擬實驗室,或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性實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廣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出先進性。結合我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特點,就要廣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增強其直觀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制作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通過課堂演示與講解使學生盡快掌握實際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實務”、“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等課程就十分適合多媒體課件制作。進行現代生產仿真實驗。針對物流管理本科專業某些課程在課堂教學和實訓基地無法實際操作的困難,盡量組織學生到仿真實驗室上課,直觀地進行仿真模擬實驗,目前主要有flexsim仿真軟件。推廣案例教學手段。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需要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手段,以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解釋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基于能力培養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1.專業培養目標

物流管理專業以基礎扎實,適應面寬,注重能力培養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側重塑造既具備管理、經濟、法律、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能力,又適應企業物流管理,從事物流系統設計和物流管理、經營、決策的高層次復合人才。通過四年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經濟管理理論基礎;熟悉信息基礎技術;具有較強專業實物運作能力;受到物流技術基本訓練;了解物流法律法規,能在物流管理領域從事全過程策劃和管理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物流的發展需要。

物流人才的職業層次。現代社會需要“寬口徑、厚基礎、綜合型、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職業定位對應的不是單一的職業層次,而是一個職位層次帶。同時,由于一些中小型企業的崗位設置分工不細,商業連鎖店的店長同時可以是配送調度員或報關員,也可能是倉庫主管。因此,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寬帶”型與應用型,講求“寬口徑”和綜合型。其所培養的人才能夠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重在轉化能力的培養。既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又要得到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認可,畢業生能夠找到相應的專業崗位,并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物流人才就業崗位群與能力結構。從物流運作的角度看,現代物流包括企業物流、第三方物流兩大部分。對于企業內部物流,存在著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購、儲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庫管理、包裝、分揀、配裝等崗位群;對于專門從事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有儲存、運輸、調配、保管、分裝、加工、信息與接受、集裝箱管理、報關、結算、貨運、物流網絡服務器管理等崗位群。這些崗位群各有區別,需要高等院校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在制定專業培養目標時重點鎖定某些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專業品牌和課程優勢,培養學有專長、獨具特色的畢業生群體。

2.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社會導向原則。與產業界的密切配合,是實現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條件。為此,在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必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的參與;在實施過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能力本位原則。這里所說的能力,不該狹義地誤解為只是操作能力、動手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構建課程體系,目前已為眾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學生主體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往往是教師和學生的交互過程。因此,構建課程體系時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因素”,如學生的專業興趣、動機、需要、能力、情感等,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學習。課程內容選擇原則。如何選擇課程內容,也是構建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里主要應考慮適應性、系統性、現實性與前瞻性、職業性與理論性及“以學為主”。

四、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

實踐教學環節是保證專業教學計劃培養目標與規格,培養應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證,也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就是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具體講就是要采取各種手段,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為加強教學實驗和項目訓練提供基本條件,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使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加深對基礎理論和技術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利用多種物流管理手段(技術的或管理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二十一世紀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專業制定了科學的、可操作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的集中實踐環節內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認識實習、基礎軟件設計、管理學課程設計、郵政物流規劃設計、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物流配送規劃設計、物流綜合實驗、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

從2004級西安郵電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運行情況來看,效果良好:認識實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基礎軟件設計提高了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管理學課程設計促進了學生對管理理論和管理領域軟件系統的應用開發能力,郵政物流規劃設計使學生對郵政物流的程序和特點有了深入的認識,提高了運用所學物流知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學院信息與管理工程系

參考文獻:

[1]周江華,劉桂云.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探討[J].中國水運,2003,12:13-14.

[2]柳和玲.物流管理專業集群式模塊課程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4:48-49.

[3]劉聯輝.應用型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5,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