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額撥款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探討
時間:2022-04-26 10:22:43
導語:差額撥款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對差額撥款科研機構對科研項目經費進行管理的意義進行分析,剖析差額撥款科研機構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科研人員與財務人員疏于溝通、科研項目經費“放管服”的程度難以掌握以及科研項目經費作為活期存款使用效益低等。在此基礎上,向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或主管部門提出有關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科研機構;科研項目經費;管理
一、科研項目經費的分類及定義
差額撥款科研機構一般根據科研項目經費的來源,將科研項目經費劃分為縱向科研項目經費和橫向科研項目經費兩類。縱向科研項目經費,一般是指由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等有關部門直接下達或通過同級財政部門轉撥的財政資金。科研機構與其他企事業單位聯合申請的國家或地方政府項目的經費也屬于縱向科研項目經費。橫向科研項目經費,一般是指受境內外企業、社會團體等委托開展的產品開發、技術服務等活動獲得的非財政資金。科研機構主辦或者承辦大型會議而收取的會議注冊費,在彌補會議成本后還有剩余的,可參照橫向科研項目經費予以管理。
二、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意義
科研項目經費是用于科學研究的資金,是為實現國家重大科技布局、解決國家關鍵科學難題,或滿足企業產品開發、技術升級而使用,對其進行合理管理有著重要意義。(一)有利于保證科研項目經費使用的合規性、合理性和真實性。對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首先要滿足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要求。各單位根據國家、地方財政法規或專項項目制度,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科研項目經費使用管理規定,據此對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加以審核把關,同時借助單位內部和外部的審計監督力量,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保證科研項目經費使用的合規性、合理性和真實性。(二)可以有效監督科研項目的科研進度。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進度可以反映其科研進度。在科研項目執行期內,若每季度或每年度對該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一次決算,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根據需要實時自動提取數據生成決算表,與科研項目預算信息加以對比分析,則可以直觀的向科研人員呈現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情況,有利于科研人員掌握科研項目的整體科研進度。
三、目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
科研項目經費由科研人員根據科研項目需求予以使用,而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一般在財務部門,其使用權和管理權的不同,一方面有效規避了經費使用隨意而導致潛在違法行為出現的風險,另一方面帶來了如何平衡經費使用權和管理權的問題。(一)科研人員與財務人員缺乏有效溝通。根據國家2016年在《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項目承擔單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財務助理制度,為科研人員在項目預算編制和調劑、經費支出、財務決算和驗收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要求,很多科研機構都為科研人員配備了科研財務助理,為科研人員潛心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科研人員在申請到科研項目后,將絕大多數精力投入到如何完成科研項目上,將購買設備或實驗材料等科研項目經費支出的工作交給科研財務助理辦理。一般一位科研人員會同時從事若干項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若在科研人員向財務助理提出資金支付需求時,不告知經費支出的科研項目,財務助理僅從財務專業角度對該筆資金支付進行處理的話,則必將導致科研項目在結題時出現調賬的現象,為科研項目結題驗收埋下巨大隱患。對于一筆科研項目經費的支出,科研人員一般只考慮有沒有資金予以支持,而財務人員考慮更多的則是該筆支出應計入的會計科目,與之對應的預算科目余額是否充足。當某個科目預算額度使用完畢,科研人員繼續從此預算科目支出時,財務人員會提出不能予以支付或讓科研人員修改預算的要求。此時,科研人員會認為財務人員做事死板、不善變通,財務人員也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久而久之,便對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工作產生懈怠和不滿的情緒。(二)“放管服”的程度不易掌握。以后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對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權進行了合理調整,賦予科研單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使用的自主權,規定直接費用中除設備費外,其他科目費用調劑權全部下放給科研項目承擔單位。與此同時,在服務中心工作的基礎上,從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角度平衡“放”與“管”,成為差額撥款科研機構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如果放的多了,管的少了,任由科研人員支出科研項目經費或者隨意調整科研項目預算,那么科研項目結題驗收將難以通過。支出科研項目經費的隨心所欲,可能伴隨產生違規使用科研項目經費的風險;而頻繁調整科研項目預算,會計中國鄉鎮企業降低財務預算在科研項目申請、批復、執行中的嚴肅性。如果管的多了,放的少了,則會引起科研人員的不滿,激發科研人員與財務人員,甚至科研部門與財務部門的矛盾,進而導致科研人才的流失,嚴重的還可能影響科研機構的生存與發展。(三)未使用的科研項目經費作為活期存款使用效益低。差額撥款科研機構存在大量合同制員工,這些合同制員工的工資和績效需要科研機構自行負擔。雖然不同科研項目規定了不同比例的間接經費和績效可以用于支付項目聘用人員的工資和績效,但對于科研機構的負擔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有些科研項目的周期比較長,并且資助經費非常可觀,但受專款專用要求的限制,科研機構經常出現銀行賬戶有余額,卻發不出工資和績效的情況。這種情況,科研人員很難理解,財務人員又有心無力。科研項目經費專款專用的規定,初衷是好的,但是忽略了差額撥款科研機構工資負擔重、貨幣資金存在時間價值等現實問題。
四、加強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建議
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廣東省先行先試,2017年已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試行)》,大幅提高科研項目經費中績效、勞務費、間接經費等“活錢”的比例,甚至大膽提出“項目承擔單位屬事業單位的,可從直接費用中開支在編人員的人員費,用于補足本單位參與本科研項目在編人員工資性支出”的舉措。深圳市走在祖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積極響應國家和省的號召,2018年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市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承擔廣東省或深圳市項目較多的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工資和績效的問題已基本解決,承擔國家項目較多的科研機構可能還存在這方面的困擾。(一)適度培訓,科學管理。1.對科研人員進行適度財務培訓,讓財務人員深入科研一線調研。把科研人員從繁瑣的財務工作中解脫出來,將精力全部放在科學研究上的提法是正確的,但科研人員完全不懂財務知識是不合理的。科研機構的財務部門應主動向科研人員普及財務基本知識,在財務制度發生變動時,積極向科研人員宣講。對科研人員的財務培訓應抓住重點,突出與科研人員最相關的財務知識點和變動點,而不僅僅是照本宣科;培訓時應注意使用科研人員聽得懂的詞匯。財務人員固守制度,對科研人員的財務需求不管不問也是不合理的。財務單據最終反映的是科研經濟業務,科研人員畢竟不是財務專家,不懂得如何用財務語言表達無可厚非。若要科研經濟業務能用更準確的財務語言表達出來,不僅需要科研人員了解一些基本財務知識,更需要財務人員主動深入科研一線,去了解發生在科研人員工作中的經濟業務實質和存在的客觀情況,從專業的角度幫助科研人員加以分析,提出更符合現實情況的財務表達方案。2.對科研人員進行科研道德培訓。新聞有時會報出科學家挪用、侵吞科研項目經費的丑聞,這一方面是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規定不當造成的,一方面是科研人員不理解科研項目管理規定造成的,還有一方面是科研人員的科研道德底線失守造成的。對科研人員進行科研道德培訓,明示科研項目經費使用的紅線,時刻在科研人員身邊敲響警鐘,是規范科研項目經費使用、避免科研人員走上違規違法道路的有效方式。(二)申請項目時認真編制財務預算。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財務預算相當于科研項目的藍圖,從一份靠譜的財務預算基本可以預測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編制財務預算的認真程度,反映了科研人員對即將申請的科研項目的思考和準備程度。在申請科研項目時,科研人員應基于目前的科研環境和宏觀經濟水平,認真編制財務預算。(三)允許合理盤活項目資金。縱向科研項目一般是對科學技術的探索或研究,需要歷經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試錯過程,有的項目經費很可觀,科研項目主管部門為保證資金的安全提出專款專用的要求,導致科研項目承擔單位有大筆資金存在科研機構的銀行活期賬戶。同時科研項目主管部門對項目結余資金的規定也比較嚴格。這都反映出科研項目主管部門把財政資金看得過緊,放大了負面風險在經費管理中的影響,對財政資金的損失擔心過度。
在我國科研大環境不斷發展的今天,科研項目主管部門應適當放寬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權。首先,在保證科研項目順利開展的前提下,應充分信任科研項目承擔單位財務負責人的能力和水平,允許科研項目承擔單位采取合理的理財措施,讓銀行賬戶上近期沒有使用需求的科研項目經費達到適度保值增值的目的。如果還有增值效應,則應作為獎勵,用于彌補差額撥款科研機構自身經費的不足。另外,在認真做好財務預算的基礎上,如果科研項目通過結題驗收后,仍有少量結余資金,應不再對資金用途加以限制,建議留給科研團隊作為獎勵,以激勵科研人員形成節約使用科研經費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侯文新.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管理問題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18):30-31.
[2]王力.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風險探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8,(181):98-100.
作者:周穎慧 單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上一篇:世界銀行融資項目財務管理研究
- 下一篇:公立醫院績效管理體系優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