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管理探究

時間:2022-06-10 10:52:15

導語: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管理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管理探究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民辦高等院校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截止2017年5月,全國民辦高等院校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占比約1/3。然而,相對于公辦院校而言,民辦院校由于學生生源層次低,學生管理方法強硬,缺乏人性化管理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導致民辦院校的發展遭遇瓶頸,亟需轉變學生管理工作方法,本文從轉變管理理念、利用大數據創新管理方法、加強師資力量投入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方法

一、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有227所高等院校,其中民辦高校69所,占比39%。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民辦高校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統計,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在2631所普通高等學校中,民辦高校達735所,在普通高等學校占比27.93%,可見民辦高校目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支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形式,也是培養社會人才的主要方式,它為更多學生提供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提高了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民辦本科院校的特點

隨著民辦高校數量的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也不斷提高,民辦高校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和接受,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層次和辦學特色。但是由于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在辦學資金來源、教師隊伍建設、管理理念上的區別,民辦本科院校呈現出其自身的特點。(一)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特點。從生源上來看,民辦高校接納的學生層次普遍比較低,學生之間的互異性較強;很多學生個性比較強,普遍比較自我。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以及自媒體的發展,學生更多的迷戀網絡、新媒體,學生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減少,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缺失。具體表現為:學習上,缺乏濃厚興趣,上進心不強,缺乏對知識的深入挖掘和鉆研;行為上,缺乏對制度和規范的認知,自我約束能力差;知識儲備上,文化基礎薄弱,社會知識較豐富;綜合素質上,綜合水平比較高,社交能力比較強。(二)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管理特點。民辦高校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環境及市場需要,使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和公辦高校有所不同。首先,民辦高校管理制度不嚴謹,缺乏一套成熟的、常規化的、持續機制,制度經常朝令夕改,經常會隨著人事任用的改變而改變;其次,民辦高校的管理理念以硬性規范為主要行為指南,缺乏人性化管理,“以人為本”的口號往往無法真正落實;最后,從管理的效果反饋來看,民辦高校往往忽略學校制度制定的意義以及制度的講解與宣傳,強調服從,強調學生違反規章制度的后果,偏向懲戒,而不是用懲罰來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規章制度。(三)民辦高本科院校專業設置及師資特點。民辦高校作為公辦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而且錄取分數及相關門檻相對公辦院校來說都比較低,從而促使民辦高校生源比較龐大,導致管理難度加大。第一,由于各個地方的民辦高校其專業設置很多都是依托本地的產業、經濟發展而設定,這就形成了民辦高校專業設置類別少,但同一專業人數比較多的局面,很多經管類的院校往往一個會計或財務管理專業的班級竟然有20多個,學生多達1000多人。第二,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相對公辦高校來說比較薄弱,擁有教授或者副教授以上職稱的老師寥寥無幾,其中還不乏一些教授是從其他公辦院校返聘過來的老教授,民辦高校自身培養的高職稱人才比較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剛畢業或者畢業沒多久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在創新性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較有優勢,但是缺乏一定的授課經驗,而且這些新老師流動性也比較強,從而影響了民辦高校整體師資力量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從學生管理的主體輔導員來說,面臨著和教師一樣的困境,輔導員隊伍相對來說比較年輕化,流動性也比較大;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作為深入學生工作一線的管理人員,相對于任課老師的流動而言,輔導員的流動對于學生的影響更大,更深遠。

三、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管理方法探究

由于辦學體制不同,辦學宗旨和辦學目標的差異,民辦高校學生管理本應該有自己的特點,但是由于傳統習慣勢力的作用,以及大眾對于民辦高校的偏見,使得民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不自覺地向公辦院校管理模式傾斜,從而失去民其身的管理特色。目前民辦本科院校面臨著嚴重的經費危機和質量危機,主要體現在教師隊伍建設和民辦高校的管理理念上,因此必須要轉變學生管理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方法的創新。(一)轉變管理理念。理念是行為的先導,管理理念是創新管理的核心,也是推動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全面實現的基礎。民辦高校為了盡量規避學生出現人身方面的安全問題,在學生管理方式還是基于傳統學生管理思想,管理上看重高強度的控制管理,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導致很多學生主觀能動性很差,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實現。為此,民辦高校應注重人性化管理,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正常的課程設置之外,應該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由,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臺,少一些強制,多一些引導。對于違反規章制度的學生而言,處分并不是最終目的,應該加強學生對于民辦高校規章制度的理解和認同感,更多的是在事前引導學生不輕易觸犯學校的規章制度而不是事后懲戒。這就需要民辦高校高層領導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基層老師和輔導員嚴格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不是一味的縱容和溺愛學生,而是高校在制度設置和管理上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利益、促進學生成長的制度機制,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搭建一個平臺,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二)利用大數據創新管理方法。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大數據被各個行業廣泛運用,在教學上,很多老師率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方法,緊跟互聯網發展潮流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讓課堂更加的高效、內容更加豐富有吸引力;但是,相比教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技術和方法上卻顯得落后于潮流,大數據還未全面應用于學生的管理工作,很多管理工作者還不懂得運用大數據進行學生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儲備大數據應用人才,特別要加大對了解學生管理工作并且對大數據有熟練掌握的人才的培養,將大數據運用到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從而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時效性。(三)加強師資力量投入。對于教育行業而言,教的客體是知識,教的對象是學生,教師作為教的主體尤為重要,師資力量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現在很多民辦高校在硬件設備上不惜重金,打造先進的設備和平臺,為教學的實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各種機房采購先進的電腦裝置,設置SYB專業教室平臺,設置超真的模擬創業、就業平臺及各種實驗室;但是,在軟件設施上卻顯得有點薄弱。民辦高校的教師以及輔導員因為學校的管理制度、薪資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流動性比較大,給教學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民辦高校教師高職稱人數比例較少,教師普遍年輕化,這就需要民辦高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學環境,為教師提供一定的成長發展途徑,能夠留住人才,同時加強高職稱、高素質以及能夠運用大數據管理型人才的引進,加強對本校教師教學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民辦高校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民文化水平和國民素質有了進一步提升,民辦高校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民辦高校只有準確的定位辦學目標,明確辦學宗旨,轉變辦學理念,緊跟時代潮流,完善信息設備,運用大數據完善學生管理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姚晶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