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創新體系構建論文

時間:2022-02-26 08:47:00

導語:區域創新體系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創新體系構建論文

一、模型的提出

進化理論認為,學習是組織創新能力提高的核心,集群化可以改善組織的學習效果,區域創新體系能夠促進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及競爭力的提高。因此,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是區域內包括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地方政府等在內的各個行為主體進行學習和創新的結果。這就要求區域內各行為主體要加強對組織內外知識的整合,以有效地進行知識創新;進一步講,企業微觀行為是其與區域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區域的自然環境、政策環境、競爭環境以及文化環境等,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行為選擇。因此,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首先應該改善區域環境中的關鍵因素,促進區域內企業網絡的構建和企業的知識管理活動,并通過企業等組織的知識創新活動和集群知識的有效管理,實現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和提升。根據這一分析思路,可以構建一個模型來說明區域創新體系的要素構成及其運行過程。

二、區域創新體系模型的運行機制

根據模型中區域環境、企業行為與創新績效三個關鍵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將區域創新體系的作用過程可以分為三個環節:“環境--行為”機制、“行為--績效”機制和績效的反作用機制。

圖1ECP(環境—行為—績效)模型

1、“環境--行為”機制

這一機制要說明的是區域環境如何影響到組織的行為。首先,區域資源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固定性資源,又包含人才、資金、技術等流動性資源的狀況。這些資源是區域內組織行為選擇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其次,政策環境能夠引導組織行為的選擇。企業的戰略選擇與政府的政策選擇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與創新都需要有靈動性的政策作為指導。第三,合作和競爭關系構成了行業環境的主要內容,區域“產學研金”的密切結合能夠促進知識的流動,拉動各個組織的知識管理活動;而激烈的競爭則是組織實施知識管理以求創新的直接動力。第四,文化環境是促使組織行為的內在動力。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文化一方面不斷催生了新的企業,另一方面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區域規范、信任與協作、知識流動機制等社會資本的形成。

2、“行為--績效”機制

通過對區域環境因素的改善,能夠促進區域創新網絡的構建和知識創新活動的進行。但組織和集群創新活動的有效進行并不等于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要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還必須經過“行為--績效”機制的作用。

首先,構建企業網絡能促進知識創新與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1)在吸引資源方面,企業網絡可以發揮巨大的集聚效應,吸引優質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流入,改善區域的資源基礎,為區域創新的產生提供重要的源泉。2)在地理空間層面,企業網絡可以通過拉動和擠壓效應促進區域創新的發生。拉動效應是指網絡中上下游企業由于共同利益而共同學習,知識、信息等在學習過程中得以有效傳遞,從而促進創新的發生。擠壓效應是指網絡中一部分企業的創新活動及其成果的出現,會給其它相關企業帶來壓力,并迫使這些企業去進行更進一步的創新,從而使整個集群的創新活動層出不窮。3)從知識的角度考察,企業網絡能夠產生知識溢出效應,儲存于網絡成員組織中的知識在網絡內部流動和擴散,使得各成員組織能夠最大程度地獲取創新所需的各種知識,加快了創新的速率,并以此來提升企業網絡整體的創新能力。4)在文化價值觀層面,企業網絡中容易形成一種嵌入社會結構的共同文化,并基于這種文化約束形成了規范、信任與協作、知識交流機制等社會資本,促使創新知識和信息在集群內部的流通與擴散。基于上述的四個層面,企業網絡能夠較好地實現知識在各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傳遞,推動了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

其次來看企業的知識管理過程。企業通過網絡獲取足量的知識后,便進入了對知識的整合和創新階段。知識創新過程通過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和內在化四個環節,將來自組織內外個人的默會知識變成明晰知識,并對其進行整理和應用,使得這些知識變成組織成員所擁有的技能,然后進入新一輪的知識創新過程。隨著企業知識螺旋的不斷運行,企業知識得以積累和利用,具體表現為企業新產品的不斷涌現

圖2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過程

和企業競爭力的不斷上升。在知識管理的整個過程中,企業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種支持平臺,包括技術支持平臺、組織結構、制度體系以及組織文化等,以促進企業知識運行的各個環節。企業知識管理的過程如圖2所示:

單個組織的創新是區域創新最基本的起點,任何區域的創新都是從單個組織的創新開始的。當一個組織形成創新后,通過集群的知識流動機制和溝通網絡迅速向其他組織擴散,推動整個集群的知識創新,最終形成區域的知識創新體系。

3、績效的反作用機制

區域創新體系形成以后,又會對區域環境、組織行為選擇產生反作用。首先,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會促進區域環境的改善。區域創新體系能夠極大地提高區域的競爭力,相應地能夠吸引區域外優質資源的流入,改善區域的要素條件;大量企業和資本的流入會促使政府改善區域自然環境,優化區域的基礎設施等;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能夠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決策水平,促使地方法規的完善,優化區域的政策環境。同時,企業網絡的建設有助于穩固和提升各組織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并形成區域共同文化和社會資本。其次,區域創新體系能夠引導組織的行為,促進知識創新活動和企業網絡的發展。區域創新體系形成后,區域內各組織包括企業、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機構等都是創新網絡上的一個節點,必須進行不斷的學習和創新,才能保留在網絡中的位置,這在客觀上成為組織知識創新的動力;同時,區域在創新網絡形成后,能夠吸引更多相關的企業進入,擴大網絡的規模和競爭力,并在客觀上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的改善和提升。

三、模型的政策價值分析

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和運行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環境--行為--績效”機制發生作用的過程。在區域環境的建設上,政府承擔著主要的責任,尤其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地方政府還掌握部分資源的配置權力,對企業等組織的行為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應該重視政府作用的發揮。為了促進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政府的政策必須包含以下幾點:

1、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和引資政策。區域經濟的發展強烈地體現了政府的意圖,政府的產業政策能夠決定區域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水平。因此,地方政府應發揮政策指引的積極作用,培育區域的特色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產業技術層次的提高。在制定引資優惠政策時,要做到政策的目的性、透明性和優惠適度等。即制定引資政策要遵循產業發展方向,有意識地引導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時政策要透明和適度,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能因急功近利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2、鼓勵區域內“產學研”之間的合作和中介機構的發展。隨著創新越來越依賴于企業與相關單位之間的合作,政府一方面要通過制定政策推動“產學研”的合作,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參與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搭建促進“產學研”交流的平臺,促進相互之間的知識流動。同時,政府應加強監管,為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營造透明的法制環境,以滿足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對信息、會計、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務。

3、鼓勵創新與競爭。在鼓勵創新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創新基金、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等,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通過制定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政策,在創新資金、科技推廣、技術轉讓等方面鼓勵創新。在鼓勵競爭方面,政府首先要加強自身廉政建設,提高官員的自律性和各項政策的透明度,杜絕企業的“尋租”行為,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其次完善地方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力度,防止不正當競爭;第三,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的職能體系,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促進企業的公平競爭等。

4、改善區域基礎設施。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負有最主要的責任。不斷改善區域的自然環境、交通和通訊條件等,為企業創新和發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建設良好的區域信息環境,包括建立圖書館、博物館和統計信息庫等,為企業等組織的投資和創新活動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導。

5、塑造開放的、學習型的區域文化。在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區域文化和社會資本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運用輿論的力量,引導區域形成不斷學習與創新的文化氛圍,塑造一種學習型的區域文化。另外,還應重視區域內社會資本的積累,推動企業等組織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合作。為此,地方政府應當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企業、個人的行為,引導誠信交易、守法經營、有序競爭,并且建立監督機制和懲戒機制,加強對欺詐行為的監督懲戒,以形成良好的區域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聶鳴,蔡鉑.學習、集群化與區域創新體系[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5):16-20。

[2]陳德寧,沈玉芳.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4,(4):189-191。

[3]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魏江,葉波.企業集群的創新集成--集群學習與擠壓效應[J].中國軟科學,2002,(12):38-42。

[5]IkujiroNonaka,HirotakaTakeuchi.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摘要: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是“環境--行為--績效”相互促進的連續過程。改善區域環境可以推動區內組織的學習與創新活動,促進網絡中各組織對其內部和網絡間的知識進行有效地整合管理,進建立起區域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