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航空工業發展之路的哲學思考
時間:2022-10-24 10:27:33
導語:淺談航空工業發展之路的哲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研究我國航空工業建設戰略思想,基于哲學基本理論,詳細研究了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及其特點。以此為出發點,研究并提出了航空工業發展的體系、技術、人才內涵,分析了哲學內涵的具體內容;結合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實際情況,提出了理論實踐融合、矛盾理論、量變質變關系等哲學思想在航空工業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航空工業哲學矛盾
一、引言
航空工業的發展和壯大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平、經濟實力的重要表現,也是捍衛國家獨立、自由和民主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國航空工業經過持續不斷的發展,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a基本建設成了涵蓋航空飛行器設計、制造、維修、監測等在內的健全的整體流程,并于不斷學習提高和新技術發明中完善和改進。航空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議題,本文從哲學角度梳理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和建設的思想體系,并對其發展過程、策略、方法等進行了初步探索和總結。
二、我國航空工業發展階段
我國航空工業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進入正式發展歷程,逐步經歷了仿制、研發、創新的過程。時至今日,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發展,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發展思路和方法。對我國航空工業來說,從技術掌握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技術學習(50?60年代)
新中國成立后于1951年,我國開始籌建航空工業,經過朝鮮戰爭洗禮,快速的由修理轉向制造。隨后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航空科技工作者熟悉并掌握了戰斗機、運輸機的基本結構、制造工藝、試驗技術、試飛技術等,在不斷試驗和發展過程中,初步具備了一些飛機設計能力,這對后期體系形成和縱深發展有積極意義。在這階段中,我國試制成功初教-5、矸-5、殲5、殲教-1等教練機、戰斗機,同期多用途民用飛機運-5、直升機直5也獲得成功,并試制成功了渦噴-5噴氣式發動機,自行設計成功了噴發-1A發動機,期間建設成功了我國第一個低速風洞。盡管取得了從無到有的發展,但這一階段的主要技術特點是吸收學習、逐步熟悉X4k過程,自主設計、制造意識較為薄弱。
(二)體系形成(60?80年代)
完成從無到有的過程后,出于特定歷史時期任務和國防發展的需要,在這一階段,殲6和直5優質過關并裝備部隊,同時中國自行制造的空空導彈“霹靂1號”、地空導彈“紅旗1號”成功定型并交付部隊,增強了空軍自主戰斗能力。在以上研宄基礎上,航空體系逐步完善,戰斗機序列增加殲7系列及我國自行設計的高空高速殲8系列,至此較為完整的戰斗機設計和制造體系逐漸建成。同時,用于對地攻擊任務的強-5、用于轟炸任務的輕型轟炸機轟-5、仿制成功的高亞音速中型轟炸機轟-6甲、水轟-5型水上轟炸機、中國第一架預警機“空警1號”首飛成功并裝備部隊。在運輸機方面,中短程渦槳運-7及中型運輸機運-8成功首飛,并在很長時間內,成為我國航空工業運輸機的主力機型。這一階段,作戰飛機體系逐步完善,戰斗機、轟炸機、強擊機、教練機、直升機均己裝備部隊,作為武器系統,空空導彈、岸艦導彈均有持續性發展,民用飛機也取得較大發展。該階段具備初步設計、制造、改進、試飛及相應武器研制的能力,一個完備的航空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該階段盡管有少量自主研發的作戰飛機出現,自主設計對后續發展也有一定意義,但從設計、生產等角度來說,仍較為滯后。
(三)自主研發(1980 ̄2000)
自主研發階段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盡管航空工業發展已有將近三十年奮斗歷史,但設計思想仍難走出仿制路線。在自主研發階段,軍機、民機分別有40、20余型號的研制和改進。從自身的科技研發來講,殲-7m、第一代武裝直升機直-9W、直-8、殲轟-7(飛豹)、教練機K-8、殲-10、殲-11、地效飛行器DXF-1〇〇等里程碑式主體航空產品紛紛問世,有效填補了空軍武器系統的缺陷。同時,運-10、高空無人偵察機無偵-5也成功試飛,國際合作方面,與麥道公司合作生產MD-10也簽署協議。作為航空工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空空導彈、發動機等均得到大幅提升。該階段航空工業的全面改革意識分為兩種內涵:一是科技研發思想意識的改革,二是走國際合作的改革思路。很多項目逐步擺脫早期的仿制研發思路開始向自主研發過渡,尤其是殲-10、K-8、殲轟-7等型號的研宄和列裝,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雖然存在發展時間短、科技實力落后、國民經濟支撐不夠等劣勢,航空工業依然表現出較大的發展勢頭,自主研發思想開始成為發展主線。
(四)創新發展(2000之后)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實力的遞進,我國航空航天工業均得到大幅發展。此階段的戰斗機包含改進型和新型兩種,殲-10進行了隱身、氣動等方面的改進,轟-H實現了巡航導彈掛載,艦載機殲-15、隱身戰斗機奸-20、梟龍、新一代武裝直升機武直-10、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200”、運-20、山鷹、獵鷹等主力機型均為我國自行研發,在設計思想上形成了中國特色并走向創新設計道路。同時,作戰飛機掛載的導彈、雷達、電子系統、發動機等方面均得到長足發展,也表現出創新設計意識。民機方面,自行研制的新舟-60、ARJ-21、新舟-600、C-919等成功首飛,為民用飛機的研宄和發展開拓了創新思路。新世紀以來,隨著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快速發展,為航空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并成為其發展的主要能動力。在改革創新發展背景下,航空工業中的重要型號如殲-20等在飛行器設計、飛行器制造、航空材料、電子材料等產業領域均基于創新意識主導。當然,這一過程并不一定完美,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總會伴隨著不斷的嘗試。
三、航空工業發展的哲學內涵
縱觀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呈現出豐富的哲學內涵,主要表現為體系、技術兩方面。
(一)體系內涵
從體系上講,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廣義來看,航空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國民經濟、時展、國際形勢等背景條件,屬于國家經濟、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同一體系。狹義來看,我國航空工業體系主要分為飛機設計研宄所、飛機制造廠、試飛院、航空院校等。其中飛機設計研宄所有沈陽、西安、成都、景德鎮、貴陽等,分別肩負殲擊機、奸轟機、轟炸機、教練機、直升機等機型的設計工作;飛機制造廠有沈飛、成飛、西飛等,分類明確;除了飛機制造廠有一定試飛能力,中國試飛研宄院作為新型飛機的主要試飛場所,成為我國核心試飛中心;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南昌航空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及成都、長沙、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與研究所一起成為理論、學科、技術的研究核心力量。由上可見,航空工業發展是個系統化的體系,在研宄和發展中,研宄有先后,型號有輕重,均與當時的國情相符,也是哲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際體現;發展過程中循序漸進,立足國防軍工現有技術、工程、理論基礎,先重點研宄攻克,是哲學種矛盾理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核心體現;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矛盾的對立面、主次性也在發生變化,這也是我國航空工業逐步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技術內涵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航空工業基本建立了相應的技術基礎,如飛行器設計、飛行器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發動機、雷達設計、電子電路、系統集成等主體方向,同時在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材料力學、電磁波等傳統學科也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分工明確的研究特色。從工程應用角度講,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將理論由設計變為現實,形成型號產品,裝備部隊,也是工程化進步的表現。從學科角度講,在航空幾代人的辛苦努力下,一些學科已初步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如電磁、航空電子、空氣動力學、飛行器設計等,相應的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為學科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以點帶面,由少數或數個優勢學科帶動多個學科綜合協調發展,共同推進航空工業的實質性進步,也是我航空工業發展的特色之一,體現了體系內部學科的普遍聯系性和普遍約束性。矛盾總在不斷變化中,航空工業發展中也存在很多矛盾。目前,我國已基本具備戰斗機、運輸機、轟炸機等作戰飛機及研發平臺,矛盾轉變為一直困擾航空工業的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研宄和制造能力,因此,近年來,成立相對獨立的航空發動機研宄和制造研宄單位,也是轉變和解決矛盾的表現。
(三)人才內涵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掌握科學技術的主體是人才,對我國航空工業發展來說,尤為明顯。建國初期,技術儲備單一薄弱,不僅體現在基本航空理論、航空器設計基本原理、航空器生產基本條件等,更體現在人才數量和質量上。航空工業早期萌芽與發展離不開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也是自身內在需求動力、外在環境支持下的共同推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航空設計、制造人才。隨著航空工業體系的建立,高等院校、研究所的進一步完善,航空領域各方面的人才開始在數量上初具規模,對后來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完善的人才支撐。一系列型號任務、預研項目的逐步深入,不僅為新型號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也通過實踐鍛煉了技術人才隊伍。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航空精神、航空人才。現代航空產業是技術集成、技術更新最為系統、最迅捷的代表產業,人才也從原來單一追求技術的精確化、手段的精細化逐步演變為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之相對應,形成專業型人才需求、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融合,可視為另一質變前的量變過程。
四、航空工業發展的哲學辨析
(一)理論實踐高度融合
與航空工業發展歷程相關,從開始的仿制學習到近年的創新意識,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階段。航空工業體系的形成也是不斷學習不斷突破的過程,也是堅持發展融合的過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仿制是認識新事物、了解新理論的有效手段,在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嘗試著自行設計、自行研發新型號,也是對現有技術的檢驗和實踐,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具體實施。當然,任何獨立自主的研發不會總是風調雨順的,如梟龍戰機、奸-10的研發過程,其中也有部分型號因為對自身技術能力、生產能力預估不足,造成嚴重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度追求速度和高度需求“雙三”戰機(即30000米升限,3馬赫飛行速度)。
(二)矛盾是持續發展的動力
理論聯系實際,以現有技術為基礎,大膽創新才是航空工業發展的最終動力。同時,如前所述,矛盾雙方是不斷變化的,理論、技術也是如此,在我國特有國情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普遍聯系理論,致力于解決主要矛盾,以否定之否定理論為理念,是發展我國航空工業的主要策略,也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成功的主要原因。?86?我國航空工業的未來發展也將以上述矛盾理論、普遍聯系、理論聯系實際等哲學思維為核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以此來看,這是我國成立中國商飛公司重點研宄C919的主要原因,也是作為需要重點突破的飛機心臟“航空發動機”成立航發集團的原因。國之重器、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至于受制于人,這是矛盾理論中需要重點解決的部分,也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可持續之路。
(三)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矛盾持續發展的內在原因。對航空工業來講,技術支撐、人才儲備、體系發展等均有其自身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初始體系框架、技術儲備、人才培養從無到有,體系、技術、人等航空工業基本要素的持續增加,為航空工業發展初期的量變過程,與之伴隨的是,我國航空工業雛形的建立。隨著體系的建立,在發展過程中的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以及高等院校、航空技術研究所的建立也加速了上述量變過程的演化。在技術上,完成了較多的里程碑式的航空器的研發;從理論上,掌握了飛行器設計、空氣動力學、飛行器制造、機械加工等學科理論,并涌現出了各型號、各技術對應的領軍人才。伴隨著改革開發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2000年之后,中國航空工業厚積薄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梟龍、奸-10、飛豹、殲-20、殲31及相應航空武器系統、電子系統等的集中服役,是量變逐步演化為質變的過程,也是我國由航空工業由消費、需求大國向航空工業產業強國發展的重要階段,與此同時,重要項目和型號的再一次立項,是質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特點,也是量變向質變轉換的體現之一。
五、結論
以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現狀為出發點,結合哲學思想,詳細分析航空工業發展歷程,并對其特點進行了總結;以發展階段為基礎,提出了我國航工業發展的體系內涵、技術內涵和人才內涵;對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策略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提出了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矛盾理論、量變質變關系等對航空工業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方方,龍丹,褚喜之.論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及其文化的形成[J].經濟研宄導刊,2017(15):15-16+156.
[2]嚴劍峰.構建軍民融合航空科研體系的目標模式與建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2):64-68.
[3]楊簫.中國航空工業競爭力現狀及提升戰略研宄[J].經濟論壇,2014(01):63-65.
[4]羅雪萊.基于組合策略的航空工業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研究[J].航空科學技術,2016,27(07):64-68.
[5]劉元雷,陳曉和.我國航空工業的技術創新情況研宄[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6(02):81-85.
作者:田秋麗 劉戰合 王菁 王曉路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經貿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航空工程學院
- 上一篇:影視攝影與制作品牌專業建設思考
- 下一篇:“鄉村振興”農產品品牌戰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