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管控論文
時間:2022-01-29 09:53:27
導語: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管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現代商業環境和市場經濟的帶動下,我國的煤炭經營行業呈現出完全開放的局面。而“低碳、清潔能源、整合資源”等又給了這個行業未來風向標。在絕大多數煤炭經營企業面臨投入大、利潤小甚至勉強維持經營的尷尬局面時,2015年11月,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式拉開大幕。面對這一政策機遇,煤炭經營企業必須深入領會精髓,從重視企業成本管理做起,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文章在分析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煤炭企業成本特點及其具體構成,并探討了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管控的關鍵控制點,以期促進煤炭經營企業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過度,提高煤炭經營企業的效益。
關鍵詞:煤炭經營企業;企業成本;成本管控
一、引言
2012年以來,隨著國家煤炭經營資格全面放開,準入門檻降低,還有受環保要求和經濟下行的影響,煤炭經營企業普遍迎來了嚴冬。煤炭從出礦到運輸至電廠,價格一路下行,多數儲煤場、鐵路煤炭發運企業紛紛倒閉或轉行。經過市場與政策又一輪洗牌,大浪淘沙后,依然默默前行的才是這個行業忠實的踐行者。煤炭經營企業是相對煤炭生產企業而言的,即自身不生產煤炭,只負責做流通環節業務,行業類別屬商品流通業。從此行業特點分析,煤炭經營企業受上下游影響較大。當前上游受到國家去產能政策的執行及進口煤和新能源疊加沖擊,下游受經濟結構調整火電負增長影響,導致目前整體出現產能過剩,市場呈供大于求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在新一輪的全國煤炭產供需銜接會上,有人提出了產需直接“見面”的理念,此舉將進一步壓縮中間環節。因此,作為煤炭產業鏈的鏈條環節,煤炭經營企業必須重新做好市場定位,發揮自身機動靈活、人員負擔較輕、成本管控見效快的優勢,打時間戰、價格戰、陣地戰,方能在激勵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位。2015年國家適時推出系列供給側結構改革,給煤炭經營企業帶來了政策利好。但是由于火電與煤礦連年的整合、減、限產等,煤炭經營企業作為產供銷中間環節,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壓力依然巨大。作為煤炭經營企業的管理者,如何擴大本企業利潤空間?一是選擇優良客戶,擴大銷售收入;二是精打細算,降低自己經營成本。前者主要受市場管控,調節余地有限。企業真正實現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標,目光要盯緊后者。因此,本文以下內容通過分析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的特點和構成,結合會計、稅收中處理不同問題的方法,探討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管控的關鍵控制點,以期幫助煤炭經營企業擴大經營利潤,實現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特點和構成
財務會計與稅法中成本指遵循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要求確認和計量的成本。包括產品成本(如采購成本、直接人工等)和期間費用(如運輸費用、營銷費用、管理人員工資、利息支出等)兩大部分。管理會計中成本指可以用貨幣計量、為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的各種經濟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管控指企業營運過程中實施成本預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本文所指成本管控,主要基于財務會計與稅法層面的成本管理,從降低企業實際采購成本、期間費用以及納稅成本層面上進行分析、管理,達到增加企業營業利潤的目的。具體而言,煤炭經營企業主要成本構成如下。1.采購成本一般占到煤炭經營企業總成本的50%以上。指從煤礦或煤源地企業采購原煤付出的成本費用。一般分兩種情況:帶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采購成本,為全部價款減去增值稅發票票面稅金后的價款;另一種為不帶增值稅專票的采購成本,采購成本即為全部價款。2.運輸費用一般占到企業總成本20%以上。指煤炭經營企業在采購煤炭或銷售煤炭過程中,產生的公路、鐵路、水路運輸費用。3.裝卸等站雜費一般指煤炭經營企業在進行運輸前的配煤、倉儲、裝卸車等費用。4.損耗由于煤炭一般情況下屬散裝貨物,在保管、裝卸、運輸過程中要自然損失的數量。按照經驗,此費用占到煤炭采購成本與運輸成本之和的2%左右。5.期間費用包括辦公費、差旅費、業務招待費等費用在內的期間費用,因與其他企業的成本管控相比,煤炭經營企業的期間費用并無特殊性,從而這里不做贅述。6.稅收成本煤炭經營企業一般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由于其銷售收入一般基數較大,增值稅稅負、企業所得稅稅負直接關系到企業盈利水平。
三、煤炭經營企業成本管控的關鍵控制點
1.采購時機與存儲成本既然采購成本占到煤炭企業總成本達半數,如何使自己企業購買到既經濟又達標(煤炭銷售有發熱量、水分、灰分、揮發分等質量要求)的煤炭,其意義不言而喻。通過上表及歷年煤炭價格走勢分析,一般情況下,一年中煤價最高峰值集中在11~12月份,3~5月份價格偏低,這一情況是由煤炭供求關系決定的。針對這一現象,煤炭經營企業可考慮在每年5月份左右增加庫存保有量,這一選擇是考慮以最短的存儲時間,達到最大價格上漲空間目的。當然,上述方法采用,還要充分考慮資金時間成本、倉儲成本、損耗成本等因素。2016年價格高低點差價在200元/噸左右,在此落差下,如果客戶穩定,低價時適度增加倉儲量,上漲時清倉,煤炭經營企業可取得理想經營效果。2.運輸方式選擇運輸費也是煤炭企業比重較大的一項成本費用。一般而言,按運價由低向高排序為:水路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選擇受限空間較大,目前,除了港口企業專門做裝船運輸外,一般煤炭經營企業還是選擇后兩種運輸方式。就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而言,鐵路運輸優勢不言而喻。第一,運價低;第二,可實現批量、規模運輸;第三,運輸損耗較少。第四,鐵路部門可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特別是營改增推行以來,鐵路運輸貨票由原來抵扣7%增加到抵扣11%,相當于直接降低運輸成本4%。鐵路運輸的缺陷是:好多煤礦無法實現從井口直接鐵路運輸,必須由汽車搬運到具備鐵路裝車能力的集運站進行裝車;鐵路運輸會產生站雜費、多次裝卸費等后期費用;運力緊張時,受到鐵路車皮調度影響較大,不如公路運輸機動靈活。綜合以上分析,首先應該選擇離貨源近的鐵路貨運站,同時應該關注鐵路運價調節情況,及時調整發運方式。比如應該盡可能選擇晉、冀、蒙境內煤炭發運站,這些地區煤種較多,可實現就近裝車的目的。3.貨場及運輸途中管理貨場與途中管理,主要針對損耗而言。無論是在淡季存儲煤炭還是裝車前配比煤炭,貨場都是煤炭企業不可或缺的經營場所。如前所述,既然損耗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只能盡力將損耗控制到最低,減少損耗就等于間接降低成本。(1)建設噴淋設施或購置灑水車。此方法在倉儲過程中,即可起到環保、防揚塵的作用,又可降低因風吹日曬造成的自然損耗。(2)汽車運輸采用到貨價結算。即以運輸到貨場重量為基準進行采購結算。這樣,可把公路運輸損耗攤銷到運輸企業,倒逼運輸企業想方設法減低運輸損耗。(3)火車運輸定時將裝車數量與到站數量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損耗異常及時查找原因。(4)在會計核算上,根據每月銷售量或采購量計提損耗準備。年末盤點庫存時,將實際噸數與賬存噸數進行對比,虧噸部分采用損耗準備金調節。一般損耗準備可按1%~2%計提。4.煤炭供貨商選擇煤炭采購是煤炭經營企業業務的源頭,誰掌握了第一手資源,誰就占有了先機。對于煤炭行業供貨商而言,一般有兩種:一是煤礦,二是上游儲煤場。煤礦采購的優點是煤質穩定,貨源有保證,同時還可出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儲煤場的優點是煤種齊全,一般可按需直接采購到所需煤炭,缺點是貨源與質量難以保障,價格浮動較大,同時民營儲煤場為了逃稅,往往以各種理由不開或少開發票。筆者認為,從國有煤礦采購煤炭是第一首選。應該在晉、蒙、陜主要產煤區篩選出1~5個定點采購礦,簽訂季度供貨合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儲煤場可適當選擇1~2家,作為煤源緊張或運力緊張時的調節與補充。以土木特右旗4500卡發熱量的動力煤采購為例,2017年7月份煤場采購價270元/噸左右;而周邊礦業公司4200~4800卡發熱量動力煤出礦價為310元/噸~330元/噸左右。由于煤礦報價為含稅價,去掉銷項稅金,煤礦采購價實為每噸265元~282元。單考慮增值稅稅負,應選擇煤礦報價310元/噸的煤炭。當煤礦報價到330元/噸時,應選擇從煤場采購270元/噸的煤炭。如果綜合考慮增值稅稅負與企業所得稅稅負,由于煤場供煤炭不開具發票,該部分采購金額無法計入采購成本,還得為此負擔270*25%=67.5元的所得稅。因此,綜合考慮,在一定價格區間內,經過核算,從煤礦采購煤炭既合算,也更符合財務稅法規定。5.籌資成本管理由于煤炭行業目前仍處在下行期,利潤空間有限,“薄利多銷、以量取勝”仍是煤炭經營企業長期生存之道。另一方面,相對其他行業,煤炭庫存周轉率較高,應收賬款周轉率也較快。因此,占用短期資金、資金需求量大是煤炭行業資金使用特點。鑒于此,當企業資金短缺時,第一選擇是商業銀行的短期借款,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年內,年利率控制在5%~7%左右;第二選擇是其他機構或拆借資金,周期控制在6個月內,年利率控制在10%以內;第三選擇是資本性資金。
四、結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判斷一針見血:“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形勢所迫,是問題倒逼的必然選擇。過去由于煤炭企業投入過剩,供需失衡矛盾集中表現出來。新一輪的洗牌已經開始,優勝劣汰從來就是市場經濟法則。作為煤炭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清醒認識到企業的生存之本,必須認識到“新常態”的真正意義。由過去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過度,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在起跑線上占有一席之地,摒棄“游擊戰”,踏實做好打“陣地戰”準備。
參考文獻:
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作者:段富明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煤炭經營管理服務中心
- 上一篇:煤炭企業環境績效評估分析
- 下一篇:煤炭企業經濟改革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