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圍術期護理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4 08:43:00
導語:小兒圍術期護理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床護理實踐證明:小兒圍手術期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掌握各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征,采用周密組織的圍術期護理是使兒科手術成功的基礎環節,近年來由于手術室護士加強了小兒術前心理準備,術中生理狀態及術后復蘇階段隨訪其圍術期的護理取得很大進展。
1術前護理
1.1掌握各年齡段兒童心理特點,采取對癥護理
1.1.1新生兒與嬰兒期(0歲~1歲)此期患兒害怕陌生人與環境,有喜憎之分,當陌生人接觸時表現出驚恐、啼哭。此期護士應指導和鼓勵父母參與圍手術期護理,生動與患兒以語言,動作聯系情感,增加患兒及家長安全感,信任感,消除恐懼和陌生。
1.1.2幼兒期(1歲~3歲)此期患兒自我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智力方面能表示同意和不同意,心理活動開始萌芽,自理能力差,擔心與父母分離。此期除指導和鼓勵父母參與護理外,護士應善于用簡單鼓勵的語言與患兒溝通,禁止使用限制,強迫其服從等形式來進行護理措施的實施,盡量取得患兒配合[1]。
1.1.3學齡前期(4歲~6歲)此期是患兒動作語言逐漸完善階段,智力發育的發展階段,想象力逐步增強,某些時候有攻擊性,尤其面對手術時想法固執,“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此期護理應充分運用圖片、模具、書籍及手術康復期兒童對比等形式直接向患兒講手術經過,告知他們手術的必要性,用英雄人物形象鼓舞他們的意志,不可用欺騙手段傷害自我保護意識,以得到患兒信賴。
1.1.4學齡期(7歲~14歲)此期患兒視覺范圍擴大,接受能力強,能清楚地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愛提問題,注重實際,身心發育較快,出現怕羞心理。此期護理應注重患兒的自我意識,盡可能讓患兒提出各種問題,護士作出相應的解答,使他們積極配合手術。1.2術前用物準備工作小兒外科手術室應同時備有不同尺寸,不同規格和不同長度的器械,司械護士在共同訪視時掌握小兒身體年齡的前提下,選擇合適規格的手術器械,選用與患兒身體相適應的支持固定裝置和手術敷料,以防鋪巾處器械工作人員身體擠壓造成患兒的意外損傷,最近發明的抗菌防濕敷料均能明顯減少傷口的感染率。
2術中護理
2.1麻醉誘導期護理當患兒條件符合父母陪護下誘導麻醉,術前充分向父母講明麻醉誘導過程及小兒可能的反應,術后巡回護士及患兒父母共同帶領患兒進入手術室,這種由巡回護士,麻醉醫師,患兒父母共同參與的誘導方式可減輕患兒的心理創傷,有利于今后心理發育,患兒易于合作,術畢麻醉恢復也較為迅速。2.2手術中配合及護理
2.2.1手術配合巡回護士應協助麻醉醫師對呼吸道進行管理,協助手術醫師安置患兒體位。建立靜脈通道時,由于小兒血管細小,應預先在穿刺部位加溫,司械護士集中精力,嚴肅認真,力求做到穩、準、快。
2.2.2體溫及代謝護理嬰幼兒易出現低體溫,年長兒則以術中高熱多見[2]。必須保證一個最適宜的手術環境:一般室溫24℃~26℃,濕度要求50%~60%,應備用可調電熱毯,輻射加熱器等應急設備,司器護士應與手術醫師密切配合,盡量縮短手術暴露時間。
2.2.3體液電解質護理年齡愈小,體液總量相對愈多,尤其早產兒,對鈉、氯的排泄能力低,小兒無論脫水或水潴留,將會對身體產生嚴重危害。巡回護士必須精確計算,記錄液體出入量,小兒即使小量的失血也十分關鍵,因而要求備好口徑精確的吸引瓶,測量管。估算時,各種敷料,手術上的失血應計算在內,而沖洗液應從總估計量中扣除,并依據各種監測指標協助麻醉醫師及時準確地補充液體。
3術后護理
3.1一般護理小兒全麻后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密切觀察面色、口唇、切口敷料等情況,同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清醒后適當約束肢體活動,防止哭鬧,合理、科學固定各科導管[3]。
3.2常見并發癥護理小兒全麻后低氧血癥多發生于術后幾分鐘,應著重加強SpO2監測,及時給予面罩吸氧。拔管后小兒易出現喉攣,應先置于適當體位,頭后仰,給予持續正壓吸氧。抽搐是極危險的并發癥,發生時應使其側臥,頭偏向一側,迅速備好吸氧器,放置牙墊,吸氧同時備齊搶救藥品。
3.3術后隨訪由術前訪視過的同1名護士對合適的病例進行有選擇、有針對性的隨訪,以收集有關手術操作、麻醉、手術體位,術中護理帶來的后續效果的資料,從而對圍手術期間護理工作做出客觀評估,積累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周錫芳,楊菊芳,李珠,等.外科圍術期護理方法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9-11.
2趙書娥,尹靈朔,趙莉.圍手術期的體會及其護理.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12-13.
3全曉曉.新生兒圍手術期護理.護士進修雜志,1996,11(5):29.
- 上一篇:農業傳統改造分析論文
- 下一篇:農業局全面勝利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