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保障患兒健康論文

時間:2022-05-27 11:27:00

導語:基礎護理保障患兒健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護理保障患兒健康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一般資料;護理;小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31例患兒均符合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標準、出現呼吸暫停及呼吸窘迫19例,高膽紅素血癥24例、進行復蘇的同時注意保暖,復蘇后將患兒置于預熱好的遠紅外線臺或保溫箱內、極低出生體重兒存在嗆咳、嘔吐、胃食管反流、喂養不耐受、排便延遲等問題、俯臥位可促進胃排空,降低反流的頻率,減少反流物吸入、控制及預防極低出生體重兒發生感染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待體溫穩定后每天沐浴及撫觸1次,以保持皮膚清潔和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早產兒體重增長,減少哭鬧和呼吸暫停的次數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極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出生體重<1500g的新生兒,由于體重低、胎齡小,各臟器發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病死率較高,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發展,通過正確治療和精心護理,搶救成功率逐漸提高。

[關鍵詞]極低出生體重兒;護理;新生兒

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6月共收治極低出生體重兒31例,除有1例經搶救12h后家屬放棄治療外,其余均搶救成功,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31例患兒均符合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標準,男14例,女17例,出生體重<1000g者2例,1001~1250g者7例,1251~1500g者22例,孕周28+1~36周,重度窒息3例,輕度窒息5例。胎膜早破5例,胎盤早剝1例,重度子癇前期7例,其他圍生期高危因素7例。出現呼吸暫停及呼吸窘迫19例,高膽紅素血癥24例,感染11例,其他并發癥10例。住院天數最短5d,最長65d,平均34.6d。

2護理

2.1保暖

在進行復蘇的同時注意保暖,復蘇后將患兒置于預熱好的遠紅外線臺或保溫箱內,盡量減少暴露時間。根據胎齡、日齡、體重及狀態,適時調整溫箱溫、濕度,使體溫維持在36~37℃,測體溫q4h,體溫高于36.8℃下調箱溫,低于36℃上調箱溫。維持室溫在24~26℃,相對濕度在55%~65%。

2.2呼吸

解除一切可以引起呼吸暫停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暢,肩下放置軟枕,避免頸部彎曲,隨時備好吸痰裝置。31例患兒中19例出現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暫停、青紫,根據低氧程度采取不同的氧療方式。為了保證早產兒氧療的安全性,有學者提出氧療時必須密切監測效果,包括臨床觀察及血氧監測,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氧療時必須持續血氧分壓或血氧飽和度監測[1]。吸入的氧濃度以維持PaO2在50~70mmHg(1mmHg=0.133kPa),SpO2在90%~95%為宜[2],當SpO2>95%時應下調氧流量。

2.3喂養

極低出生體重兒存在嗆咳、嘔吐、胃食管反流、喂養不耐受、排便延遲等問題。31例患兒中,經口喂養5例,經胃管飼喂養15例,經十二指腸管飼喂養10例,以靜脈營養補充者8例,在喂養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喂養耐受情況,喂養量根據耐受力而定,以不發生胃潴留及嘔吐為原則,見表1。

表1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情況

俯臥位可促進胃排空,降低反流的頻率,減少反流物吸入,縮短哭鬧時間,喂奶后給予俯臥位,每次30min,并加強監護[3]。每天詳細記錄出入水量,準確測量體重,為了減少患兒因腸蠕動遲緩而導致的胃內殘留、腹脹現象,改善消化系統內環境,進行早期腹部按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4控制及預防感染

控制及預防極低出生體重兒發生感染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出生體重低、是否進行醫療侵入性操作、病房空氣細菌培養、醫護人員洗手合格率與新生兒院內感染密切相關,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4]。要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范,接觸患兒前后要洗手,各項處置集中進行,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諝?、物品及設備嚴格按照消毒規范處置,濕化裝置每天更換蒸餾水,病室地面濕式清掃,每天通風2次,每次30min。

2.5基礎護理

待體溫穩定后每天沐浴及撫觸1次,以保持皮膚清潔和促進血液循環,病情較重的患兒給予溫水擦浴,每次便后清洗臀部,保持臍部殘端清潔、干燥及口腔清潔。輸液時加強巡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監護儀探頭要按時更換部位,減少患兒的哭鬧,以避免皮膚擦傷、破損,避免留置針針柄受壓,按時更換體位,手鐲、腳鐲隨體重的增長適當放松。

2.6發育性照護

是一種適合每個小兒個體需求的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模式可以促進早產兒體重增長,減少哭鬧和呼吸暫停的次數[5]。是以早產兒為護理中心,視早產兒為主動合作者,模擬子宮內環境,旨在促進其最適當的發育,較常規護理更人性化,也更個體化[6],通過減少不良刺激、遮蓋溫箱、調暗燈光、非營養性吸吮、安撫、擁抱、撫觸等。幫助極低出生體重兒以有限的能力適應外環境,促進生理平衡。

3小結

極低出生體重兒生活能力極差,甚至完全沒有,極易合并一系列并發癥,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通過臨床護理,筆者體會到,在完成各項技術性護理操作的同時,做好基礎護理也尤為重要。保障能量供給、合理喂養、預防感染是患兒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患兒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葉天惠,胡臘先,劉佑芝.早產兒氧療與護理安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4):55.

[2]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4.

[3]王梅英,鄭曉蕾.58例早產兒胃食管反流的護理干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6):527-528.

[4]胡小云,鄧全珍,肖偉秋.新生兒病房285例醫院內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5):32.

[5]崔焱.兒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7-108.

[6]董玉紅,楊曉存,張君平,等.發育支持性護理在早產兒重癥監護室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