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手足口病監護綜述
時間:2022-06-11 10:26:00
導語:兒童手足口病監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可以是各種病毒,主要有腸道病毒71型,埃克病毒和A組柯薩奇病毒等,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腔、咽部、臀部等部位皮疹、皰疹。少數患兒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肺水腫和循環衰竭等,可危及生命甚至死亡[1]。在手足口流行期間,我院在手足口病的護理中不斷改進和探討科學的護理療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門診接診的手足口病患兒266例,其中輕癥患兒180例,重癥患兒86例,年齡4個月~7歲,所有病例均符合由衛生部制定的2010年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診斷標準。
1.2方法
輕癥患兒在口服抗病毒藥物時給予對癥處理,重癥患兒在積極退熱,抗病毒等基礎上,以大劑量激素和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呼吸循環支持及脫水,降顱壓為主綜合性處理。
1.3結果
266例手足口病患兒均全愈出院,無死亡病例,住院時間5~10s。
2護理
2.1心理護理
患兒因手足口皰疹痛刺激及實行隔離措施,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常表現為哭鬧不安,拒食不配合治療。因此,護士在接待患兒時,態度要親切、熱情、和藹,取得患兒信任。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和性格各異的患兒,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對嬰幼兒要像親人一樣進行愛護,對于學齡前兒童要用溫和、可親的語言與其溝通、交流,分散其在治療操作中的注意力,對于在讀兒童要多鼓勵、陪伴,使其盡可能配合治療、護理,爭取早日康復出院?;純涸诟腥敬瞬∑陂g,家屬易產生恐懼和焦慮心理,因此我們對患兒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向家長介紹本病的臨床表現,流行特征,預防措施等知識。癥狀體征未好轉或出現并發癥應立即再次就診并收住院治療。避免向重癥發展,重點,交待家屬注意觀察患兒病情,如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立即就診。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嗜睡或嘔吐,肢體無力、抽搐、呼吸、心率增高,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手足口病可治、防、可控,以期解除心理焦慮。
2.2消毒隔離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及緊密接觸等多種方式傳播。發熱門診患兒等待進一步明確診斷,要做好患兒之間保護性隔離,設立預檢分診,根據臨床表現讓患兒分區等待就診。隔離室內保持清潔衛生,并定時紫外線燈室內消毒,定期通風使室內空氣流通,并保持適宜的濕度、溫度,避免過多人員走動,將患兒接觸過的餐具、玩具、日用品、衣服、床、柜、椅子均要進行煮沸消毒。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或采用日光曝曬。患兒的排泄物也要經過消毒液消毒之后才能倒掉。
2.3發熱護理
高熱可引起腦組織代謝增加,加重腦缺氧。本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均有發熱,熱型不規則。體溫低于38.5℃者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多喝溫水和冰袋冷敷等,對于高熱的患兒在使用物理降溫的同時可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以防小兒高熱驚厥,在降溫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
2.4飲食護理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診不愿進食,應配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及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如雞蛋羹、牛奶、面湯等,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對因拒食水而造成脫水、酸中毒者,要給予補液,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2.5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臨床沒有針對病因的藥物治療及疫苗預防,重在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黑板報,印刷宣傳冊等方式,向群眾普及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對托幼機構及中小學重點進行宣教,告知家長在手足口病高發季節,盡量避免帶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以減少感染機會,要求家長和患兒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食品,不飲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家里定期消毒,時常通風,玩具、餐具、衣物定期消毒。對于發熱,出現皮疹等疑似病例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手足口病是可以預防、控制和治愈的,只要我們加大手足口病的宣傳力度。
- 上一篇:小兒高熱護理認識思索
- 下一篇:市教育局學前教育改革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