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組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
時間:2022-03-31 11:18:22
導語:巴林特小組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的認識和理解,并將之運用于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使護理人員在處理護患關系時形成新的視角和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從而能夠更深刻地意識到自身對于患者的影響,提高換位思考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幫助患者;同時還能促進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和減少其工作中存在的護患矛盾。
關鍵詞:巴林特小組;兒科護理;護患關系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院護理部聯合醫院醫患矛盾管理委員會及院精神科為我們介紹了一種國際知名的培訓方法,即巴林特小組。巴林特小組活動的核心意義是處理醫患關系,而護患關系是醫患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嘗試著將巴林特小組活動應用到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巴林特小組簡介
巴林特小組是歐美國家醫學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必修課程,最初是一種訓練全科醫師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1],由巴林特醫師于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倫敦創建,世界各地都有巴林特聯盟。巴林特小組的建立體現了“醫師本身就是治療藥物”這一特點,也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是綜合醫院開展精神衛生服務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2應用實踐
2.1人員組成、活動時間及地點
活動由10~12人參加,1名內訓師(在醫院選拔一批優秀護理管理人才,有多年管理經驗,對她們進行系統培訓,掌握了巴林特小組的基本理論、基本內容、具體流程,并自學心理學課程,經考核具備了主持巴林特小組活動的能力),擔任組長,2名醫生,邀請案例科室的科主任及管床醫生參加,案例報告者為當班護士,其余均為知曉相應案例的臨床N3級以上專科護士。活動時間一般控制在60~90分鐘。活動地點選擇在安靜、不會被打擾的會議室等。
2.2活動過程
2.2.1活動步驟首先,小組成員圍坐一圈,組長闡述保密、安全的原則。提供案例的護士描述與該患者的見面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是該護士提出的問題。
2.2.2案例舉例
2.2.2.1組長:感謝大家來參加巴林特小組活動,我院一名護士這兩天情緒低落,工作沒有激情,并有辭職的想法。活動約定:離開這里不能討論,有人發言時其他人都是旁觀者。
2.2.2.2介紹案例:一名6個月中度肥胖患兒,因“肺炎”收入院,患兒起初為感冒后咳嗽,在門診已經過2周的治療,從口服藥物到輸液,但治療效果卻不理想,曾要求住院,卻沒有床位。入院后醫囑給予輸液治療。
2.2.2.3小組成員討論并給出建議:①患兒年幼,治療時間長,家屬緊張、敏感,焦慮不安,無助,難免情緒暴躁,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關心患兒,急家屬之所急。②患兒入院后我們應該給予全面的溝通,了解患兒的治療經過,家屬的情緒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和宣教,以期獲得家屬的支持、信任和配合。③患兒年齡小,中度肥胖,在門診已反復穿刺,血管條件不是很好,護士在穿刺前應充分評估患兒的血管條件,并向家屬告知,如感覺沒有很大把握,就應該請求高年資護士的幫助。④護士不僅要做好與患兒及家屬之間的溝通,還要做好與其他醫護人員的溝通,相互理解、溝通和互補不足,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⑤為了減輕患兒痛苦,護士應通過不同方式的訓練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水平,提高一針見血率。
2.2.2.4報告者感受:聽了小組成員的討論與建議,報告者由氣憤、郁悶轉為平靜、理智,對整個事件有了新的認識,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明白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3活動效果
通過巴林特小組活動,提高了報告者識別自身和患者情緒反應的能力,情緒得到調整,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對整個事件有了新的認識,以積極的心態投入護理工作中,與此同時,該活動也為所有其他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發表觀點,分享經驗、拓展視野的機會。
3討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注重護理的作用。特別在兒科,由于患兒的特殊性,患兒及家屬對兒科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4小結
在目前的兒科護理隊伍中,仍以年輕護士居多,對于她們在理論教育、臨床技能不斷深入的同時,對其職業素養的提高仍需不斷強化。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以培養良好的臨床護理意識及護理態度為主導,與護理技能緊密結合,不僅獲得了高水平臨床培養模式,而且對于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蔣紅娟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兒童醫院
參考文獻:
- 上一篇:農業科技傳播發展的對策探索
- 下一篇: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