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護理管理效果分析
時間:2022-04-03 03:27:19
導語:消化科護理管理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醫療水平不斷進步,人們對醫療護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護理服務模式難以滿足患者及家屬的需要,作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層級護理模式在臨床上越來越被重視起來,通過落實責任制度,對護理工作進行合理的分配,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心[1]。本文探究在消化科護理管理中應用層級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消化科患者10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54例,患者的年齡為20~46歲,平均年齡(36.10±3.11)歲。將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34.65±3.23)歲;觀察組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37.23±2.91)歲。所選取的患者均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無嚴重的心腦腎等危重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便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首先,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了解,對所了解到的情況做詳細記錄,每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進行詳細記錄,認真執行主管醫師所下的醫囑[2]。觀察組采用層級護理,首先成立層級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對小組內的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對護理小組成員的工作進行分配,護理值班人員應由一名護師與一名護士組成,共同執行醫囑工作[3]。小組的管理人員定期對組內護士進行護理知識與技能的考核,對消化科的常見疾病進行了解,熟悉護理的標準操作流程,規范操作,提高護理的質量。家屬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工作同樣重要,護理人員可對患者的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家屬對患者的用藥、飲食及起居的照顧。1.3療效評定標準。①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內容包括病區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評分、整體護理評分、護理文件評分,滿分100分,其中護理質量越高評分越高。②比較兩組院內感染率及護理差錯率,護理差錯包括錯抄漏抄醫囑、損壞標本、手術器械準備不全等[4]。1.4統計學處理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表示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進行比較。觀察組在病區管理、基礎護理、整體護理、護理文件等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院內感染率及護理差錯率比較。觀察組感染率(0.00%)、護理差錯率(2.00%)均優于對照組院內感染率(10.00%)、護理差錯率(8.00%)均高于,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人們對醫療知識的了解,已經不滿足于常規的護理服務,更多的人是追求高質量的護理工作,以便為家人帶來良好的護理服務,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5]。常規的護理模式管理制度與責任分管制度不完善,容易出現護理工作的不到位,護理的效率較低,容易出現差錯、事故等。層級護理作為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護理人員由組長、護師及責任護士組成,每名責任護士均配一名護師,護士在護師的指導下進行工作,通過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層級分配,明確了護理人員的職責,提高了護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6]。同時,各級護理人員責任明確,對患者的護理工作也是十分詳細,仔細核對醫囑,盡量降低了護理差錯的發生。同時,層級護理小組成員也對患者的家屬進行了健康普及,使家屬對疾病有了認識,能夠配合醫生護士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生活與飲食都有了較好的護理[7-8]。本研究表明,病區管理、基礎護理、整體護理、護理文件等護理質量比較,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感染率(0.00%)、護理差錯率(2.00%)均優于對照組院內感染率(10.00%)、護理差錯率(8.00%)均高于,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層級護理是一種高質量的護理模式,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知識與技能,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責任分配,使護理工作能夠高效的完成,同時也使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值得推廣。
作者:趙玲 單位:新鄉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
- 上一篇:甲狀腺患者護理管理研究
- 下一篇:副鎮長學習心得體會10篇
精品范文
5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