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2 04:21:00
導語: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治療
主要以非手術療法為主,臨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藥物來消融血栓。手術療法適用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超過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導管取栓術。
1.1非手術療法的護理
1.1.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內輕體力活動。
1.1.2絕對臥床在床上進行一切活動,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劇烈翻身等。這些行為均可使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從而增加肺動脈栓塞的機會。
1.1.3抬高患肢這是為了增加靜脈回流,應用患肢抬高架,由專業護士指導使用。
1.2抗凝溶栓治療的護理
在國外應用肝素后改為口服抗凝劑3~6月的抗凝療法,已被確立為DVT的標準治療方案,靜脈滴注肝素的時間一般為5天,可減少DVT的復發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過快,用藥前了解患者有無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點、鼻腔等有無出血,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有無意識模糊、偏癱失語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機制。薛連等認為,治療時凝血酶原時間應維持在正常的3~4倍,超過7倍則有出血的危險,溶栓后患者不宜過早下床活動,患肢不能過冷過熱,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脫落致肺栓塞。
1.3出血的護理出血是下肢最常見的并發癥,其中顱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是最嚴重的出血并發癥,護理上應加強病房巡視,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滴速,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要輕柔,防止機械性損傷。齒齦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壓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鹽酸腎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對于穿刺點出血,于穿刺點上方約1cm處壓迫止血,滲血量較大時,于壓迫止血后再在穿刺點處加1~2塊明膠海綿加壓包扎,并加用沙袋壓迫。對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療,給予魚精蛋白或維生素K1,必要時給予新鮮血漿或凝血酶原濃縮物,待值恢復后再重新抗凝治療,主要原因可能與抗凝溶栓藥物劑量控制欠佳以及機體對藥物耐受性的個體差異有關。
1.4病情觀察
1.4.1觀察并記錄病人生命體征、神志及患肢皮溫、色澤、動脈搏動的情況。如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1.4.2每日測量并記錄患肢不同平面周徑的變化,并和健肢比較,列表判斷療效。
1.4.3肺動脈栓塞的發現及處理肺動脈栓塞是DVT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護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血壓下降時,應高度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若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使患者平臥、避免活動、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1.4.4止痛劑的使用疼痛時不可過分限制止痛劑,以免因疼痛引起動脈痙攣。
2手術療法的護理
2.1術前準備常規術前準備:備皮、禁食水,術前魯米那肌注2.2術后護理患肢抬高30°,及早活動。
2.3藥物治療觀察術后繼續應用抗凝藥,觀察內容同非手術療法護理中的藥物治療觀察。
2.4病情觀察同非手術療法護理中的病情觀察。
2.5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促進深靜脈再通及側支循環建立。
3預防
3.1臥床期間定時進行下肢肢體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護士進行指導、監督并檢查病人的活動情況。定時更換體位,1~2h/次,膝下墊枕,避免過度屈髖,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處反復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藥物更要謹慎。
3.3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雙下肢有無色澤改變、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重視病人主訴,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脹痛感,應警戒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變應及時通知醫生。
3.5低脂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膩之品,多食纖維素豐富食物,必要時用開塞露、麻仁軟膠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難引起腹壓增高,影響靜脈回流。
3.6各種術后病人應慎用止血藥物,可適當墊高下肢或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或盡早下床活動,以利靜脈血回流;應用下肢彈力繃帶包扎等。長期臥床的病人應鼓勵病人作足背屈活動,必要時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3.7勿使用過緊衣物避免血液瘀滯。
3.8高危病人應適當服用活血化瘀中藥或抗凝藥物。
3.9戒煙由于煙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縮,影響靜脈回流,故應告知病人及時戒煙。
4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較易發生的并發癥,如果護理不到位,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健康及預后,有時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因此護理上我們要積極預防,杜絕發生,如果發生要認真細致地護理,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薛連,張培華.深靜脈血栓的治療進展.心肺血管雜志,1997,16(1):239-240.
- 上一篇:黨委對經濟工作的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 下一篇:鄉書記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