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老年病患思想監護
時間:2022-07-05 09:34:57
導語:談論老年病患思想監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護理作為高層次的護理手段,貫穿于護理的始終。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及醫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入住ICU的老年患者數量增多。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不同于青年人,他們希望早日康復快快回到自己家中,即使較重患者也不愿長期住在醫院[1]。
1影響ICU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
1.1患者因素
1.1.1求生欲望絕大多數老年人對疾病過分關心并有強烈的生存欲望,此時往往感到人生如夢,彈指揮間[2]。老年患者病后常變得異常敏感,因對疾病的恐懼而產生懷疑心理,也因對疾病的恐懼而延續,他們往往陷入對“莫須有”疾病的極度恐懼、焦慮中而無法自拔,如果嚴重偏執,甚至出現病理性的妄想[3]。
1.1.2自尊心理老年人患病后,常需要他人幫助才能生活,自尊心受到挫折,出現食欲欠佳、精神差,有時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或向醫護人員發泄內心的怨恨[4]。老年人在家中往往處于主導地位,而生病后必須聽別人的“擺布”,容易產生失落感,由此而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有的老年患者不服從治療,不配合護理,對醫護人員的語言、態度特別敏感[5]。
1.1.3經濟因素老年患者,特別是經濟困難者,擔心醫療費用無法承受,擔心自己的疾病給子女帶來沉重的經濟重擔,常因害怕花錢而拒絕合理的治療[6]。
1.1.4多病纏身,反復發作老年患者多為積勞成疾,病情時好時壞,有的甚至反復住院,他們會認為疾病纏身,治療效果不明顯,喪失了治療信心[7]。
1.2環境因素
1.2.1物理環境
(1)設施:老年患者清醒后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加之周圍的各種儀器及身上的各種導線、管道,極易產生恐懼和孤獨感。(2)噪音:國際噪音協會規定,ICU日間噪音應低于45dB,夜間噪音應低于20dB。而Hilton研究發現,ICU噪音污染在一天的任何時候都高于國際標準,并在大多時候達到令人煩惱的水平。KahnDM等[8]認為ICU噪音的50%以上與人的行為有關,其中,工作人員的交談被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噪音的主要來源,且對患者干擾最大。(3)照明:為了觀察病情的需要,ICU內夜間會通宵使用人工照明,而照明會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睡眠質量,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1.2.2社會環境
(1)醫護人員:患病后的老年人因對疾病的擔憂,會額外關注醫護人員的言行舉止,所以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均可對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2)同室病友:同室病友如同共患難的戰友,病友的痛苦乃至死亡的信息,會增加老年患者的恐懼;病友在短時間內搬出監護室,也會加重老年患者的焦慮情緒。(3)患者家屬:老年患者對家屬產生特別的依戀,但ICU執行無陪人制度,探視時間及人數均限定,老年人因缺少與親人的溝通,易產生孤獨感[9]。此外,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也很大,難免會有情緒波動,患者的情緒往往受家屬的影響,家屬大喊大叫,對患者的搶救治療及心理護理不利[10]。
1.2.3體液因素
美國學者ShiloL等[11]發現,褪黑素不但能改善睡眠質量,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也直接或間接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而研究表明,青春期后體內褪黑素的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夜間的光照可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故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ICU的環境特點均不利于老年患者的睡眠,從而也對老年人的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2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2.1改善ICU的環境
2.1.1儀器患者不用的儀器盡量不要放在患者床旁及其視線范圍內,必須使用的儀器則整齊的擺放在床旁。
2.1.2隔斷在保證監護效果的情況下,將病情較重的患者與病情穩定的老年患者用床簾隔開,并利用床簾讓老年患者避開搶救場面。
2.1.3病室環境保持病室溫度18~22℃,濕度50%~60%。保持室內安靜,醫護人員應盡量避免在床旁討論病情,努力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輕,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調節各種儀器報警的上下限,并將報警音量調小,尤其是夜間,關掉暫時不用的儀器。病室的燈光盡量使用柔和光線,可采用壁燈或地燈,避免光線直射老年患者的眼睛,必要時可采用眼罩,為患者遮擋刺眼的光線。
2.2鼓勵家屬參與心理護理
2.2.1重視并滿足家屬的心理需求護士在盡力做好搶救工作的同時對家屬也要有同情心和耐心[13],要通過良好的語言、態度、行為去影響他們,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使其產生信任感,建立藥物—心理良性循環[13]。
2.2.2讓冷靜有主見的家屬參與探視告知患者家屬其自身情緒對老人的影響,請其探視時和顏悅色地給老人以支持和安慰,包括老人所擔心的經濟問題。
2.3加強護士的培訓
2.3.1專業技術的培訓護士的專業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其操作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的大小。老年患者患病多體質差,若護士的操作再給老人帶來更多的痛苦,會使老人情緒變得很差,甚至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
2.3.2內在素質的訓練由于每位老年患者的性格、文化層次、所處的社會環境等的不同,患病后的心理反應也不同,要使每次的溝通交流都有效,需要良好的語言藝術,而語言藝術的提高依賴于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方面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護士加強自身的學習,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在護理工作中,以高尚的品德、美好的語言和規范的行為滿足每一位老年患者的護理需求,解除患者痛苦,增進人類健康[14]。
2.4加強與患者的交流
2.4.1語言交流劉玉瑩[15]認為語言交流在ICU綜合征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適當的語言交流可以減少老年患者的恐懼感和孤獨感,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2.4.2非語言交流在人際交往中,非語言交流占所有溝通形式的65%。護士微笑的面容、鼓勵的眼神、溫柔的撫慰等都可以減輕老年患者的孤獨不安心理。護士應具備察覺和理解老年患者非語言暗示的能力,也可通過與無法進行語言交流的老年患者事先約定的手勢來表達意圖。
2.5音樂療法
科學家認為,優美悅耳的音樂能使人體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活性物質,可以改善人的情緒,振奮人的精神。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日本心臟血壓研究所[16],對47名進入ICU3~5d的患者進行音樂療法,結果證明安詳的音樂能緩解交感神經的過度緊張,減輕壓力反應,達到宣泄情感及放松的效果。當然音樂的選擇也要因人而異,應根據老年患者的性格、喜好及病情為其挑選適宜的音樂。
由此可見,精神和情緒因素對老年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很大影響。護理人員應通過各項措施改善老年患者的情緒,消除其恐懼心理,解除其顧慮和擔憂,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 上一篇:城管局作風建設實施意見
- 下一篇:城管局黨委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