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論文

時間:2022-10-11 09:24:05

導語: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論文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基礎護理學》護理實驗操作教學水平。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研究方法,通過對2012級本科護理專業2個班學生做實驗,實驗組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比較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研究結果發現參與品管圈活動組學生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環節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操作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過程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包括護理理論和護理實驗兩個部分。護理實驗教學在《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基礎護理學》實驗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其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護理專業學生今后的臨床實習和工作。品管圈活動(QualityControlCircle,QCC),也稱持續質量改善小組,簡稱QC小組。作為全面品質管理的一環,是同一工作場所內,工作性質相似的人員,在自我啟發、相互啟發下,活用各種質量控制手法、全員參與,對自己工作現場不斷地進行維持與改善的活動。[1]品管圈起源于的60年代日本,在1963年由日本石川博士開始倡導。在中國,品管圈活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開展品管圈活動的項目,一方面,為了使護理專業學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這種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探尋這種管理模式在護理實驗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效果。我們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延安大學醫學院2012級護理本科生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環節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實驗教學活動如下: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以延安大學醫學院2012級護理專業本科學生46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個小班,其中一個小班為實驗組,另外一個小班為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男女生比例、所學其他課程的學習成績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研究方法。由同一名教師對《基礎護理學》理論課和實驗示教(利用護理示教室裝有護理示教與返示教系統)統一講授。對照組:按傳統教學過程進行,即按“教師示教—學生訓練—回示—教師總結”的流程來進行。實驗組:按每6名同學組成的QC小組進行分組,其中民主選舉一名圈長,負責直接應用品管圈活動原理和頭腦風暴法、魚骨圖因果分析等方法,按其基本操作步驟逐一實施;輔導員由教師承擔,對整個品管圈活動加以把控和指導。每一個圈組的品管圈活動過程是完整、統一和連續的過程。實驗組教學效果需要每個QC小組質量的保障,實驗組中各QC小組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采取了①學生自測評價法:學生利用手中的延安大學醫學院自編的評分標準進行自測。②圈組內互檢評價法:組內互測是提高技能訓練的關鍵。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對一個操作,大家找出操作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共同探討,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較好辦法,更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3、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兩組學生的操作成績總分為100分,由兩部分構成,即平時考核評價法:以教師組織學生在護理操作回示中的成績作為平時成績,按20%記入總成績;終期考核評價法:操作考試成績占80%記入總成績,操作考試采用延大自編教材《基礎護理學實驗操作評分標準》作為考核標準。4、問卷調查。期末考試結束后,根據實驗教學改革的目的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共設計9個條目,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了解學生對實驗教學中應用品管圈活動的效果評價。

二、結果

兩組學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成績來(x±s)表示,兩組間用t檢驗進行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同學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三、討論

1、品管圈活動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實驗教學方法計較落后,采用灌注式方法,即預習(學生按教師要求提前復習,但教師不檢查效果)——示教(教師邊講授概念、方法、注意事項,同時,演示操作過程)——學生自由練習(學生模擬教師的操作過程)——回示(教師點評學生的操作效果)——總結(教師強調操作要點),主要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過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學生缺乏思考和對操作應用的靈活性,滋生了《基礎護理學》操作是較枯燥的體力勞動這種念頭。有的學生甚至對《基礎護理學》的專業技術含量產生了懷疑的態度,使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品管圈活動的運用,促進學生對所做的操作積極改進,多思考、加深了學生對《基礎護理學》的理解和應用。這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表2顯示,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主動性明顯高于對照組。2、品管圈活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進行示范,學生模仿學習,[2]使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所看到操作過程而不深思為什么這樣做,缺乏批判性思維,進而不能發揮創造力。而在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運用品管圈活動,通過多思考、多質疑,使他們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0%),從而培養了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能力。3、品管圈活動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示教后,每個學生按照自己對教師講授操作理解和記憶,各自進行練習,缺乏同學間協作,幫助,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品管圈活動使學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學習的團隊,只有圈內所有學生團結協作,群策群力,整個圈組才會取得好的成績。這樣的學習過程,充分地發揮了團隊的作用;同時,促進同學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相互理解,使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4、品管圈活動培養了帶教老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對帶教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整個教學過程加以把控和指導,還要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考核、督促,分析失誤因素。教師要善于調動每個同學的主動性和團隊學習的熱情,鼓勵小組成員共同進步。每次實驗結束后,學生和老師雙方互相評價和反饋,找出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將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及時對不足的方面進行改進和調整,增強了帶教老師的責任感,將PDCA循環理論應用于臨床護理帶教過程中,有利于提高了帶教老師教學能力。[3-4]在帶教過程中,通過檢索文獻、多思考、多總結,提高了教學科研能力。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運用到《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護理操作水平和綜合素質。在本次實驗教學環節改革中,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運用品管圈活動管理模式都是一個新挑戰,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比如整個護理實驗都運用其方法,不能凸顯重點實驗操作項目,在這些操作上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如何更好地將品管圈運用教學活動中,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作者:苗梅靜 臧小娟 蘇鵬飛 單位:延安大學醫學院基礎護理教研室 延安市寶塔區人民醫院 延安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參考文獻】

[1]張國幸.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GoldsmithM,StewartL,FergusonL.PeerlearningPartnership:Aninnovativestrategytoenhanceskillacquisitioninnursingstudents[J].NurseEdueToday,2006.26(2)123-130.

[3]葉立新,龍娜.循環管理模式在合理控制醫院藥品收入占比的應用[J].中國醫藥,2013.8(10)1462-1464.

[4]朱曉菁,熊勇,王根群等.PDCA循環法在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中的實踐[J].現代臨床護理,2014.13(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