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分析

時間:2022-12-10 09:40:07

導語: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創傷應激障礙及其相關的護理學分析。方法調研時間: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調研對象:選取100例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均符合CCMD-3診斷標準),采取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分別在患者入院時、住院期間采用焦慮自評表(SAS)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定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觀察患者滿意度。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17.99%,顯效率為81.00%;對照組的治愈率為12.00%,顯效率為65.00%,觀察組經治療后其治愈率、顯效率、SAS評分、HAMA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有效的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心理護理;創傷后應激障礙者;護理學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指患者對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礦難等嚴重災難造成人們因突發的親人亡故、或遭受巨大損失出現一系列精神和行為障礙;是一種延遲性心因性反應,主要的表現為:警覺性增高、感情麻木等持續性心理問題;此種疾病可持續數天或者數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醫師治療側重于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干預,多數患者經治療后可明顯緩解精神病癥狀,但是常常遺留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因此,我院在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本文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及護理學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調研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診治的100例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是20~54歲,平均年齡為(32.69±5.47)歲,病程1周~1年;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是21~53歲,平均年齡為(23.59±4.35)歲,病程5d~1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納入與排除標準:①全部患者均符合CCMD-3創傷后應激障礙診斷標準。②收治的全體患者均同意其治療方法并配合調研。③排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排除肝腎功能障礙者。⑤排除溝通障礙者及精神疾病患者。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及護,根據病情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常規專科護理,全部患者在治療前均未服用抗抑郁、抗焦慮的藥物。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①心理護理干預:組織創傷后應激焦慮患者進行座談會交流,向患者宣教PTSD的臨床特點,并根據病情向患者簡介個體治療方案。組織患者向相關專業人員傾訴自我的心理感受及創傷后表現,及自我治療方案并積極向其他患者傳授相關的治療經驗。②專業心理輔導:耐心傾聽患者的心理問題及心聲,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以溫和的態度鼓勵患者多多交流,消除患者焦慮、抑郁的心情,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③脫敏治療:在患者的病情基本緩解后,促使患者逐步接觸引發患者的心理障礙的事物、環境及事件等,促使患者慢慢習慣,減少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④放松訓練:保障患者處于相對安靜的環境中,讓患者平躺或椅子上,由醫師指導患者逐步放松其頭部、頸部、肩部、背部、臀部、四肢等肌肉,最后放松全身肌肉,調節患者的自主神經,應用此生物反饋的方法減少患者精神障礙的發生[2-3]。1.3臨床療效觀察指標:分別在患者入院時、住院期間采用焦慮自評表(SAS)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觀察患者滿意度。1.4統計學方法:本文研究統一采用的數字統計軟件是SPSS17.0軟件,其中計數數據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為(x-±s)表示,以t檢查,差異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17.99%,顯效率為81.00%;對照組的治愈率為12.00%,顯效率為65.00%。觀察組經治療后其治愈率、顯效率、SAS評分、HAMA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因嚴重災難對患者造成延遲或持久的應激障礙,主要臨床表現警覺性增高,闖入性回憶,回避及焦慮,抑郁等情緒反應;常規采用抗焦慮,抗抑郁的藥物治療及常規專科護理干預,但是患者依舊殘留一些心理障礙,隨著心理護理的發展,臨床常常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并在患者治療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常規治療中一般采用鎮靜劑、心境穩定劑、β-腎上腺素、α2-腎上腺受體阻滯劑等治療,臨床效果明顯增加。重大創傷事件后,患者經受嚴重的身體創傷及心理創傷;因此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心理治療可有效的增加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在交流中緩慢改善患者心理壓力,緩解患者病情;脫敏治療及松弛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接觸刺激物(事件、物品等)的應激反應,逐步促使患者脫離對刺激物的過激反應,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注意在治療中避免過早促使患者接觸刺激物等暴露療法等,避免病情加重。此外,心理護理的關鍵是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建立,樹立患者對醫護治療的信心等[4]。同時治療期間還需注意患者家屬的情緒,避免家屬的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及恢復正常的社會關系。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經治療后其治愈率、顯效率、SAS評分、HAMA評分數據統計均優于對照組,P<0.05。有效的心理護理在醫患之間建立良好的橋梁,促進患者通過交流逐步釋放心理壓力,促使患者盡快康復,回歸社會。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杜小麗.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心理護理[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3):370.

[2]李向榮,王正英,李英姿,等.術前心理護理對術中知曉相關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防治作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56.

[3]余方芳,呂美華,蔡惠娟,等.心理護理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臨床改善作用[J].河北醫藥,2016,38(15):2385.

[4]宋玉慧,盛玉霜,徐晚月.心理護理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5):114.

作者:王敏 單位: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