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鐘與時間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04:59:00

導語:生物鐘與時間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鐘與時間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生物鐘時間護理

隨著時間生物學的興起,時間診斷學、時間藥理學、時間治療學等學科也應運而生,掌握人體在不同周期內對各種疾病的影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規律,則能更好地觀察疾病,提高護理質量,這是當代科學和臨床醫療工作對我們護理工作的新要求,我院將生物鐘時間護理應用于臨床10多年來,收到良好效果,下面就此問題作初步探討:

1什么是生物鐘

自然界有四季晝夜變動節律,自然界的生物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就產生了與自然界變動節律同步的運動規律,生物體內主持自身運動節律的機制,就叫生物鐘。生物的自身運動節律呈現一定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有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等不同,各種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多細胞,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都表現有各種各樣周期性的變化。生物自身運動節律是生物復雜存在的一種重要現象。例如:海邊的淺灘上,生活著一種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藻類—黃棕色硅藻。漲潮時在潮水淹沒沙灘前,硅藻便鉆入沙灘下層,而避免被潮水沖走;大潮退去時,它又移動到沙灘表面,在陽光照耀下進行光和作用。有人做過實驗,把黃棕色硅藻遷移到沒有晝夜交替和潮汐更迭的環境中,硅藻仍然和生活在沙灘上一樣,周期性地上升或下潛,其時間準確,簡直可以代替潮汐時間表。硅藻只有保持自身的運動節律與潮汐漲落同步,才能維持其生存,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無類似的生物節律呢?

2人體生物鐘現象

近代研究發現,人體的生理活動隨自然界的變化呈現出多種節律性,僅人體的晝夜節律就有數十種之多。例如人體的體溫具有同太陽緊密相關的節律性變化,一日之中最高值為下午2~8時,最低值為清晨2~6時,其變動范圍不超過0.5~1℃,這種晝夜節律的波動和人體活動、代謝、血液循環、呼吸的相應性變化有密切關系。如長期值夜班的工作人員,周期性波動常出現夜間體溫較日間高,因而通常認為體溫的節律是由人體的生理節律—“生物鐘”來控制的。血壓和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血糖含量、脈搏的快慢、激素的分泌、各種酶的活性、基礎代謝率、睡眠覺醒周期、排尿量及尿中的特殊成份,以及人體對疾病的耐受性、對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對藥物的敏感性等在晝夜間都有規律性的波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生物鐘看起來是種復雜的生理過程,就某種意義來說是生物體內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結果,人體內的環—磷酸腺苷(CAMP)和環—磷酸鳥苷(CGMP)是分子生物學中具有廣泛調節功能的化合物,兩者之間保持一定比例,調節著各種代謝,實驗證明,CAMP和CGMP均有明顯的晝夜節律變化,尿中CAMP高峰在3~5pm,CGMP高峰則在8pm~2am[1],1974年美國學者Goldbery提出CAMP與CGMP可能有負反饋性控制,一般講CAMP水平的升高對細胞的某些功能起加強或促進作用,而CGMP水平提高則產生減弱或抑制作用。人體心臟的搏動、細胞的分裂、基因的突變、轉錄,以及免疫功能等均與之有密切關系。

目前,有專家認為人體內的某些“生物鐘”與下丘腦有關。如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下丘腦中的一小串神經細胞是提示睡眠和覺醒的時鐘。了解“生物鐘”與人體的關系在疾病的觀察治療和護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3“生物鐘”與疾病治療及時間護理關系

3.1生物鐘與疾病發生有密切關系,有學者將致癌化學物質埋在動物的耳部,以誘發癌癥,最初出現的癥狀是耳部皮膚有絲分裂節律喪失,這比耳部腫瘤出現的要早,可見生物節律的改變就意味著疾病的開始。還有些疾病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例如:有一位因患震顫麻痹癥而臥床不起的38歲的婦女,既不能行走也不能獨立活動,但每日9pm左右她的一切疾病會暫時消失,行動自如,完全像個健康人一樣[2]。如月經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在月經前出現各種躁狂癥狀,月經過后多數即可消失。對這類患者,準確地掌握其月經周期,定出相應的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又如李某為哮喘型支氣管炎患者,入院當日1:00時患者出現咳嗽、喘鳴、胸部緊迫坐起,伴面色蒼白,口唇紫紺,即給予靜脈推注氨茶堿后緩解,經詢問患者在0:00~4:00時發作,據此除遵照醫囑于發病前2h給予支氣管擴張劑外,還提前1~2h進行霧化吸入,采用半臥位等措施,使該患者夜間病情發作時得到控制,支氣管哮喘發病率白天低于夜間,尤以下半夜發病率更高,從日生物鐘角度分析,調節人體內臟活動的植物神經,具有一日內生理節奏。白天交感神經占優勢,夜間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午夜前后是交感副交感神經興奮與抑制,交替演變時期,在病理情況下,植物神經調節紊亂,機體承受不了時間節律的變化,難以應激而使哮喘發生或加重。從內分泌的變化來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濃度在24h內呈節律性變化,血中17-羥皮質類固醇最低值在午夜到凌晨3:00時機體應激能力及防衛能力減弱,因此使病情加重。

3.2生物鐘與藥物作用的關系。藥物的作用常出現晝夜節律變化,隨之而出現的就是切實有效地實施時間護理,藥物的吸收、代謝和排泄過程中,任何一種因素的晝夜規律都影響藥物的效應。如心臟病患者在凌晨3:00~4:00時對洋地黃的敏感性比白天高,以凌晨4:00時最高,比其它時間要高40倍,所以這個時間給予強心甙類藥物就勢必要考慮到藥物的劑量和毒副作用,但是人體臥位時間較長的肺組織,位于心臟水平以下,使肺充血量增多,對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此時心肺負擔加重,因而易發生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而下午4:00時口服洋地黃后,此時血藥濃度正處于第二高峰時間,所以可使心力衰竭得到較好的糾正。如果夜間仍給白天同樣劑量的藥物,就可能引起洋地黃中毒;通過實驗發現消炎痛的抗炎作用以早上8:00時給藥最佳,晚上8:00時給藥作用最弱,當然消炎痛作用強度,依賴于劑量的大小,但同樣的劑量在早上8:00時比晚上8:00時給藥,所產生的作用相差很大,而且消炎痛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易耐受,不宜將每日總量平均分配服用,可考慮早晚分服,夜間酌增劑量療效更好;腎上腺素皮質分泌具有晝夜節律性,清晨6:00峰值最高,而午夜最低,長期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的患者,可致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因此把皮質激素的給藥時間與人體生理節律同步化,即每日清晨將全日量一次給予或兩日總量于隔日清晨一次給予,就可減輕對腎上腺皮質的抑制作用,取得最佳療效。由此可見對于某些疾病使用某些藥物時,一律按每日三次或4次的方法服藥是不科學的,應該按照人體的晝夜節律給藥,實施相應的時間護理,更為合理。

3.3生物鐘與時間護理的關系:在護理工作中我們結合某些疾病晝夜節律變化進行治療和護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晚期腫瘤、三叉神經痛、牙髓炎、急性根周炎、頜面部手術后疼痛表現大多發生在深夜,如我院住院患者段麗,性別女,年齡63歲,左舌癌術后復發再次住院化療,患者呈惡病質面容,體質虛弱,夜間定時疼痛難以入眠,并同時影響同病室的病人休息,針對這種狀況,我們采取了定時定量給予注射鎮痛鎮靜劑,并輔以心理安撫工作,增強了止痛效果,我們護理人員根據以上種種特殊癥狀,一方面加強巡視、觀察,定時給予對癥處理。另一方面加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的培訓與管理,按照人體的生物鐘自身運動規律,進行一系列的護理管理措施,及時有效地緩解和減輕了患者的病痛。

4討論

時間護理是隨著時間醫學的研究進展,逐步形成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涉及時間藥理學,時間治療學,時間生理學,時間病理學等諸多新興學科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實施時間護理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充分認識人體節律的規律性變化,是實施時間護理的重要前提,人體節律的規律性波動多種多樣,且個體差異也很大,需要護理人員因時因人制宜,在臨床實踐中,利用這一規律進行特殊觀察,實施有效護理。

4.2掌握常用藥物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節律性,是提高臨床用藥效果的基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或了解一些常用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及時間節律性,才能與臨床醫生密切配合,選擇其最佳用藥時間,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4.3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患者的情緒,是實施時間護理的重要一環,人的情緒是影響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因素,各種消極的心理因素將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好患者心理疏導,穩定情緒,以提高護理工作時效性。

4.4由于晝夜規律的影響,醫護人員在夜間護理危重病人時,因患者生理上各種機能一般低下,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反應遲鈍,故巡視時容易疏忽而發生意外,因此夜班人員更需要認真仔細,提高警惕,防止發生任何差錯事故。同時安排病人作息時間,要考慮生理節奏,因為安排不好會導致患者生理心理失調,這對病人的舒適和疾病的康復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護理程序中安排病人的活動、休息、睡眠、飲食、給藥及一切護理措施,應盡可能符合病人的生理節律,以增進舒適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劉亞光.現代自然科學與中醫理論[M].第1版.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52.

[2]楊傳緒.從生命節律看《內經》“時臟脈”的科學性[J].遼寧中醫雜志,19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