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4-25 09:03:36
導語: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將風險管理引入心內科護理管理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148例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間于鶴壁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并將其劃分為對照組(74例、常規護理管理)和觀察組(74例、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患者風險管理情況和護理效果。結果:引入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護患糾紛發生率均顯著少于未引入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護理操作評分、護理質量評分又顯著更高(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也顯著更高(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包括病區管理、護理規范、護理態度在內的各項護理滿意評分均明顯更高(P<0.05)。結論:將護理風險管理引入心內科臨床現實意義顯著,可明顯控制護理風險、減少護理差錯,進一步改善療護質量和臨床滿意度。
關鍵詞:風險管理;心內科;護理管理質量
護理風險指的是在醫學臨床中可能會發生的潛在不安全因素,不確定性強、風險系數高,可致使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傷殘乃至死亡。風險管理指的是一種辯識、發現并處理護理風險因素的管理模式,可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采取相應防護措施,最終達到防控風險,減少損傷,提升療效的效果[1-2]。本文旨在探究將風險管理引入心內科護理管理臨床中的應用效果,特隨機選取148例住院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148例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間于鶴壁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并將其劃分為對照組(74例、常規護理管理)和觀察組(74例、護理風險管理)兩組。其中,觀察組:41例男患者,33例女患者;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56.31±2.20)歲。對照組:44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56.78±2.23)歲,且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1.2護理管理方法1.2.1觀察組:為觀察組患者提供護理風險管理。(1)以心內科疾病、臨床數據為依據,結合患者疾病特征,分析、探究本科室潛在護理風險因素,并構建相應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緊急事件預案制度。(2)針對潛在風險、護理常見問題提出對應處理措施,加強培訓以增強護理人員護理素養,提升護理水平,確??剖覂柔t護人員均可全方位掌握、運用風險防控管理技能,增強護理風險防控的參與主動性,以高效避免突發風險事件;每月定時展開護理風險管理、法律知識宣講,深化科室內護理人員的法律觀念、風險防控意識,以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3)重視護患溝通,每日定時和患者及患者親屬實施溝通。掌握、熟練運用語言及非語言類溝通技巧,促使患者及其親屬熟知護理風險防控意義及基本操作,提升患者護理依從度和治療配合度,最終高效預防護患糾紛。1.2.2對照組: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心內科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時落實入院宣教、入院評估;定時查房并展開溝通,解答患者疑惑;藥物、靜脈輸注等基礎護理。1.3評價指標(1)兩組患者的護患糾紛發生狀況、風險事件狀況、護理操作評分和護理質量評分。其中,護理人員護理操作得分、護理質量得分均利用院內自制評分表獲取,分值0~100分,得分與操作水平、護理質量成正相關。(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包括無效、一般、見效、顯效四個層級。其中,患者疾病病癥未得到好轉乃至加重則為無效;患者疾病病癥有所減緩,但精神、體力恢復較小則為一般;患者疾病病癥已見大幅改善,且精神、體力均得到一定程度恢復則為見效;患者疾病病癥完全消失,精神、體力完全恢復則為顯效。臨床有效率=(一般例數+見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3)患者護理滿意評分利用院內自制滿意度評測表獲取,涉及病區管理、護理規范及護理態度3方面,各方面分值均為0~100分,得分與滿意度成正相關。其中,不滿意:0~59分,滿意:60~80分,非常滿意:81~100分。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患糾紛、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操作、護理質量評分對比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患糾紛發生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操作評分、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更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觀察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97.30%VS90.5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包括病區管理、護理規范、護理態度在內的各項護理滿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護理臨床中,因不確定性因素而影響救治效果,進而使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傷殘乃至死亡的護理不良事件則被稱為護理風險事件[3]。近些年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愈發升高、維權意識越發增強,人們對醫學臨床的護理要求也與日俱增,但同時,受多因素影響各科室護理風險也不斷增大,諸如心內科[4]。護理風險事件頻發的影響因素較多,比較常見的有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法律意識淡薄、護理操作不規范、藥物器械管理有缺陷及患者自身病情、合并癥等。護理風險管理全程以風險防控為原則,建立健全完備化的護理管理機制,分析、規避并采取措施應對護理風險。重視風險管理培訓、嚴格規范操作、增強法制觀念和責任意識,再配合高效療護水平,可明顯規避護理風險、減少護理不良事件和護患糾紛[5]。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引入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護患糾紛發生率均顯著少于未引入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護理操作評分、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更高。同時,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未引入的對照組患者進一步驗證了護理風險管理,可通過定期展開護理培訓,規范護理操作,增強護理主動性,最終達到改善臨床效果的目的。此外,觀察組患者包括病區管理、護理規范、護理態度在內的各項護理滿意評分均明顯更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護理風險管理可直接提升護理水平、減少護理風險事件、臨床療效,也可間接改善患者映像,提升臨床滿意度程度。綜上所述,心內科護理臨床潛在護理風險較多,涉及患者自身、護理人員素養、護理管理制度多方面,會對臨床療效造成嚴重威脅。而將護理風險管理引入心內科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控制護理風險、減少護理差錯,進一步改善療護質量和臨床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宋雨晨.分析風險管理在心內科疾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健康大視野,2019(10):279-280.
[2]黃妙琴,張建華,勞素銀.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2):168-169.
[3]廖敏.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探究[J].健康周刊,2018(15):257-257.
[4]葉慧.PDCA模式在心內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99-101.
[5]紅花,楊秀麗.護理風險管理在提高心內科護理安全和滿意度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6):388-388.
作者:徐軍曉 單位:鶴壁市人民醫院
- 上一篇:適應性領導在臨床護理實踐的應用
- 下一篇:農村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改革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