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術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04:42:00

導語:截肢術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截肢術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截肢;圍手術期;護理

[摘要]本文論述報道86例共94個肢體圍手術期臨床護理的作用及價值,因其病因有外傷、自殘、骨病變的不同,則臨床治療及術前術后護理也各異。外傷、自殘致截肢的以術前搶救、手術為主,而骨病致截肢的以心理護理、手術、術后處理為重點,經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無任何護理并發癥。

[關鍵詞]截肢;圍手術期;護理

在我國因外傷而截肢者仍占截肢原因的首位,目前截肢手術也仍然是骨科處理嚴重肢體外傷的一種方法[1]。由意外創傷、自殘或骨病變而造成的截肢是一種嚴重損傷,因其有很強的突發性,使患者和家屬始料未及,患者及家屬承受著軀體與心理上的創傷與痛苦,嚴重影響著傷員的身心康復。我院地處晉冀蒙三省交界,交通發達,鐵路公路煤運線多,人員稠密,事故較頻,故自1997年1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此類患者86例,經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均痊愈出院,現將我們在這方面的治療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總數86例,共94個肢體,年齡在10歲~75歲之間,男49人,女37人。

1.2病因

外傷性車禍52例,自殘13例,骨腫瘤病變21例。

1.3治療

規則性截肢72例,不規則截肢14例,上述病例均無再植條件,平均住院天數32d,86例均痊愈出院。

2護理體會

2.1入院早期急救護理

嚴重損傷治療的時間與效果,有時決定生命的安危、功能恢復和殘疾。患者急診入院后,立即配合醫師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首先注意傷員的全身情況,根據神志、呼吸、血壓等判斷有無休克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合并損傷,如有此病情況,應迅速搶救。由于患者失血較多,應立即糾正低血容量,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選擇較粗的血管進行穿刺,可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漿、平衡鹽溶液等,配血送必要的化驗檢查,作好破傷風皮試,用無菌敷料包扎患肢壓迫止血,作好急診手術準備。

2.2骨病變術前護理

按正規骨科手術之術前準備進行護理,根據病變之不同,有術前運用放化療處理,也有使用抗生素等等,這些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如搞好則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治療,反之則可能拒絕治療(具體論述見心理護理)。

2.3術后觀察

術后可適當地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回流,減少肢體腫脹,術后勤巡視病房,嚴密觀察病情,觀察傷員膚色,傷口處敷料是否有滲出,準確及時地測量血壓、脈搏的頻率及節律強弱,可粗略地估計心輸出量和外周血管張力及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情況,尤其對內出血,有休克表現的病員,術后更需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一旦發現患者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情況及時報告醫師,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高位截肢的傷員,由于創傷嚴重,應注意有無急性腎功能衰竭及毒血癥的發生,其主要原因為低血壓、肢體擠壓、碾挫傷、缺血時間過長或清創不徹底并發感染等,應嚴密監測尿量,如每日尿量不足500ml,或每小時排尿量不足20ml,即應引起警惕,報告醫師。

2.4嚴格管理防止院內感染

患肢在受傷過程中,傷口部位多已經受到嚴重污染,同時創傷使機體的抗感染與免疫機能下降,因此傷口感染直接威脅著傷員的康復,甚至可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術后觀察殘端傷口情況,如有發熱、紅、腫、劇烈疼痛等,此常為感染的征象,如出現情況應盡快通知主管醫生盡早處理;進行各種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作好病室衛生清潔及消毒工作,病室內采取通風換氣、紫外線照射、清掃、擦拭等方法,基本上保證了空氣的凈化;輸液換藥、清掃等用品由專人負責消毒,定期檢查,定期鑒定,防止感染。

2.5截肢殘端并發癥的護理

2.5.1后期殘肢痛及患肢痛

殘肢痛的原因較多,可分為以下四類,神經斷端刺激所致(神經瘤粘連或位于瘢痕內受到牽拉是造成疼痛的原因);殘肢端循環障礙所致疼痛;殘肌肉異常緊張所致疼痛;殘端骨刺[2]。對殘肢痛的處理除應用鎮痛藥等對癥治療外,還要根據病因進行治療。截肢術后仍有已截除的手或腳的幻覺即幻肢,發生在該幻肢的疼痛即為幻肢痛。幻肢痛的性質常有不同表現,如癢、針刺狀、火灼感、冰冷感等。幻肢痛的治療給予物理治療,止痛劑等對癥治療。在護理方面對于幻肢痛、殘端痛應重視心理護理,給予耐心的解釋與安慰患者,鼓勵患者讀書、讀報、以及與他人聊天等轉移注意力,放松療法,以及調節患者的情緒等。

2.5.2殘端繼發性出血的防治

繼發性出血是一種危險的并發癥,多發生在術后7d~14d,常見的原因是血管結扎處線頭滑脫,結扎處壞死脫落,殘端感染腐蝕血管等,故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床旁常規備止血帶,對嚴重感染的殘端尤其要提高警惕。截肢術后肢體殘端可適當墊高,以防止局部出血與腫脹,但應注意截肢后因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下肢截斷部位以上的關節常易發生屈曲、外展、畸形,可嚴重影響以后安裝假肢,故應維持截肢殘端于伸展位,保持殘端固定于功能位,即使為了防止出血或血腫而墊高殘端,兩天后應盡快放平[3]。

2.5.3殘端感染的防治

對于感染的預防,強調及時徹底清創,仔細止血,充分引流,不留死腔,盡早地使用足量的抗生素,一旦發生感染,應完全敞開傷口,作好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2.6截肢后肢體殘端的功能鍛煉

截肢后肢體殘端的功能鍛煉一般在術后2周,即拆線后、傷口完全愈合后開始,過早會引起疼痛。鍛煉的目的是使殘端能負重,關節屈伸靈活。可對殘端進行按摩拍打,用殘端蹬踩,先蹬踩在柔軟物品上,逐漸由軟到硬,不可過急。截肢后應鼓勵患者早日坐起或離床,上肢術后1d~2d可離床,下肢術后2d~3d練習坐起,如全身情況好,術后5d~6d開始扶拐離床活動,初次下床時要防止因不習慣而失去中心跌倒,所以下地時護理人員必須在床旁扶助。患者因初次下床不習慣而情緒低落,必須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同時指導患者正確用拐,以防跌倒意外。用拐的正確方法是行走時先將兩拐同時拄放在房地前方,然后提起健肢移到兩拐的前方,再將兩拐同時移到健肢的前方,如此反復,總保持兩拐與健肢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當患者移步向前時,是依靠兩臂力量支持全身重量,初次下地時間不可過長,可逐漸延長下地時間。

2.7心理護理

截肢傷員其心理反應是復雜的過程,在機體的康復過程中,同時也急需心理調節與支持。由于嚴重的機體創傷和強烈的精神創傷,傷員可表現為震驚、呆傻、不知所措,并導致強烈的精神抑郁、意識模糊和行為紊亂,為使其心理獲得完整的再適應能力,從挫折中迅速健康,心理護理不可忽視,我們采取以下措施。

2.7.1心理疏導―交談

交談是一般語言疏導的常用方法。此外準確地把握傷員的反應,了解心理要求,以積極的人體語言影響傷員,這是心理護理的有效方法。本組1例老年患者因早晨鍛煉時不慎被火車壓傷雙足以致截肢,傷員入院后表現為雙目緊閉,雙眉緊鎖,一言不發,進行治療和護理時不予配合,并出現全身輕微顫抖,面部的表情呈恐懼狀。護理人員首先以溫和的語言和輕柔的操作動作,使傷員認識到醫院是安全之地,只要配合治療是能夠康復的,通過這些有聲無聲的語言,傷員逐漸睜開眼與護理人員交談,談受傷的經過,談心理感受,談對今后的想法,使老人在交談中老淚縱橫,盡情宣泄著自己的情感,交談后,積極配合治療。

2.7.2心理疏導―發泄

對受到他人傷害表現出憤怒、懷疑、焦慮者則創造時機讓他們發泄內心的不滿,矯正心理失衡,以消除傷員的憤怒和焦慮。

2.7.3借助社會家庭力量促進心理康復

當經歷災難事件后傷員是否長期存在生理、心理紊亂,主要取決于個體敏感度和社會家庭的調節。本組1例傷員因家庭生活困難,外出打工,不慎因車禍致雙下肢高位截肢,受傷后傷員表現為心情沉重、閉口不語、不思飲食、甚至拒絕治療。經交談了解到傷員主要考慮經濟困難,家中父母年世已高,擔心負擔不起醫療費用以及以后如何生活,護理人員一方面建議醫師合理使用抗生素及藥物,一方面積極幫助籌集資金,解決了入院期間的飲食費用,同時還找其單位領導商定,不因經濟困難等問題反復刺激傷員,讓他充分享受到社會的關心和同情。

2.7.4協助傷員承受傷殘的現實

協助傷員承受和適應災難帶來的傷殘現實,是減少死亡創造良好預后的關鍵。本組1例傷員(中學生)因骨腫瘤致左下肢截肢,術前給患者及家屬講述手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講述同種病例患者的預后情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面對事實,與醫護人員配合,該傷員術后清醒后不能接受自己已失去一側下肢的現實,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一切都完了”,而且表情呆滯、雙目無神、不愿意回答問題,針對有這樣悲觀情緒的傷員,護理人員給予其關心和勸導,給其講述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跡,并盡量為他創造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減少失落感,給予熱情,耐心地解釋和安撫,協助傷員承受傷殘的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定信念,不久他便能積極地接受治療,術后痊愈出院。綜上所述,在截肢傷員的康復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細心、耐心、熱心、誠心,使重癥傷員的心理和生理獲得康復。

參考文獻:

[1]王亦璁.外傷性截肢.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4(1):326.

[2]王亦璁.外傷性截肢.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山版社,2001,14(4):332.

[3]呂式瑗.創傷骨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