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探索
時間:2022-06-28 09:01:10
導語: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化學》是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重要的基礎實踐教學課程。結合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該課程的傳統教學方式、實踐教學內容存在改進空間。本文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學方式、課程思政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討實施教學改革創新,將食品專業相關的檢測內容滲透至實踐教學內容中,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同時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法,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課程思政;線上線下;考核評價
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以年均遞增10%以上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既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競爭能力的產業。從地方來看,廣東是全國食品生產、消費、出口大省,廣東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主要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十二五”期間,廣東食品產業保持平穩健康發展,農業產品供應充足,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流通市場穩定向好,主要產量持續增長。行業的發展促使專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我院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根據食品行業對職業崗位群的要求,旨在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有夠用理論知識、較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較強到該課程與日后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的關聯性,因此提不起學習興趣。此外,實驗部分的教學選用教材的相關實訓開展綜合實訓內容,與專業的聯系較弱,并且僅開展綜合實訓導致學生基本操作技能訓練不足,綜合實訓項目的分析結果準確性較低。
1《分析化學》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模式單一
課程思政尚未系統性融入課堂教學分析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較為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人文社科知識講授有所欠缺,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滲透較少。雖然現階段分析化學授課過程中已有意識地開展思政教育,如講述分析化學相關的檢驗技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定性及定量功能,加深學生對唯物辯證法基本顧慮“量變引起質變”的理解;通過講授實驗數據處理及精密度分析的方法,強調原始數據重要性及重復實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并且使學生明白檢測數據具有法律效力,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自覺守法,并付諸于實踐工作。但整體來看,目前分析化學教學內容融入課程思政的推進工作開展較為零散,尚未形成系統性框架,需進一步梳理完善。為解決分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實現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及不斷進取的科研品質的教學目標,積極開展教學內容優化整合,課程思政系統融入教學,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課程。
1.2多生源化背景下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本校生源呈現多元化,同一授課班級學生來自春季高考、自主招生、普通高考、三二分段培養等招生模式,學生化學基礎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化學基礎薄弱,對于授課內容接受程度較低,“上課聽不懂,聽完不會用”,部分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理解受挫后便進入“放空模式”,學習積極性不高。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從事食品研究開發、生產加工、食品質量控制、營養干預及管理和食品監督管理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本專業教學通過基礎系列課程(1~2學期)、專業系統課程(3~4學期)和綜合實訓課程(5~6學期)的逐步系統學習,分別從認知、成長和蛻變等三個模塊導入職業素質、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綜合技能的培養,實現職業人的終極轉變。《分析化學》為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理論基礎課程,主要教學任務在于使學生樹立“量”的責任意識并理解和掌握滴定的操作技能,滿足食品分析檢驗相關工作崗位的要求。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前期《分析化學》授課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傳統模式進行,趣味性不足;且存在課程內容理論部分難度偏高,理解難度大等問題。另外實訓項目的選擇與食品專業關聯度不夠,學生興趣低迷;且課程思政內容滲透相對較少。本文將就《分析化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探索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內容、采用多元化授課方式及考核評價方式、進行教學內容重構的路徑。
2《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索
ppt講授,授課內容多且教學節奏較快。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有限,課堂整體枯燥、乏味,學生打瞌睡、玩手機的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學習興趣低迷。1.2授課內容專業針對性較弱分析化學教材理論內容多,并且難度較大,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較少,導致部分對專業相關知識學習存在美好憧憬的同學看不
2.1結合專業特色,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根據崗位能力要求,同時結合高職學生認知能力,重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理論知識選取遵循“必須、夠用”的原則,結合專業特色,合理刪減與專業聯系比較少的純化學理論教學及在專業實際應用較少的內容。如刪除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大二下學期《食品檢驗》課程中安排學習)、電位分析法等,保留并增加基礎知識模塊(溶液的性質、濃度相關計算、誤差及偏差的計算與概念、有效數字的計算與修約)、滴定分析(每種滴定方法的原理、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指示劑選用的原則)等學習模塊的課時分配量。實踐教學部分,重新整合實踐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除設置綜合滴定實驗外,增設基本操作技能模塊,強化學生對于基本操作儀器如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酸堿通用滴定管的使用技能培訓,提高綜合滴定實驗檢測結果準確性。此外,改變傳統的教材編排方式,采取活頁工作手冊形式,融入與專業相關的綜合實踐內容,單一模塊設置多項實訓項目供學生自主選擇。待實驗完成后合班開展實驗分析及實驗過程剖析。本專業分析化學綜合實驗項目設置如下表所示。
2.2課程思政融入教學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深入挖掘課程體系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滲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蓋[2-3]。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打破簡單的以學科知識技能體系結構,建立從“工匠精神”的內涵層次出發,結合職業崗位技能等級結構體系。授課過程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念融入教學,以具體工作項目為載體,整合重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內容上,將《分析化學》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思政模塊:以愛國敬業為內涵的職業認知篇,以理想信念為內涵的職業態度篇,以精益求精、“道技合一”踐行工匠精神為內涵職業技能等級進階篇。下表列明在部分教學內容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2.3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等問題,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4-5]。以自來水硬度測定教學為例,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發放課程預習任務單,學生分組完成實驗視頻的預習、制定實驗方案及測試題。教師在后臺查看學生答題情況,進一步明確本次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課中授課以動畫視頻導入課程學習內容并進行實驗步驟的講解,授課過程中借助學習通平臺進行搶答、選人等課堂互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并同步完成授課過程學生評價。實驗步驟講解完成后,組織學生開展預實驗,采取錄制實驗過程并將拍攝視頻及預實驗結果上傳至學習通平臺的方式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組織分析預實驗結果并當堂播放誤差較大的實驗組別操作視頻,學生通過學習通搶答分析實驗出現較大誤差的原因。教師就實驗關鍵操作點進一步進行演示和講解。隨后學生自主開展實驗,提交測定數據,經教師審核完成并整理好實驗室后,于課程結束一周內提交帶有實驗結果分析和改進實驗建議等內容的實驗報告至學習平臺。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平臺批閱學生報告并推送知識鞏固微課視頻、習題及課后拓展內容任務等,學生按期線上完成相關內容。
2.4考核方式整合
教學評價方面,摒棄以往“重期末”,“輕過程”的評價方式,采用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單項能力考核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形式。綜合評價時,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評,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德、能、勤、績”等多方面表現進行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比40%,過程評估包括課前開展線上自學、小測及方案提交,占比5%;課中出勤(5%)、參與課堂互動(如搶答、選人、隨堂測試、問卷調查)占比10%;課后完成實訓報告(25%)、章節測驗及課后拓展任務(含作業)占比為15%。這種重視學生學習過程評估的方法,可以克服僅期末考試成績高低作為主要評估標準,導致學生平時不學,期末突擊的弊端,有利于教師全面客觀公正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也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知識[6]。
3結語
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旨在培養能從事食品加工、檢測和質量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分析化學》作為本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奠定了后續開展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的理論基礎。通過調研食品相關企業對于專業相關崗位具體的標準要求,多元化授課模式及考核評價方式,并探索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將與食品專業相關的檢測內容滲透至教學內容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法,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京.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類課程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5):147-148.
[2]姚利民.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現狀與提升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19,(5):120-122.
[3]夏文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使命擔當[J].人民論壇,2019,(30):108-109.
[4]柴媛媛,王衛國等.基于騰訊會議和雨課堂的在線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0(11):48-52.
[5]王婕.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1,48(3):216-217.
[6]梁愛萍.“五位一體”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為例[J].化學教育,2021,42(6):33-37.
作者:顧龍建 謝婧 程學勛 李詠梅 黃曉 吳巨賢 單位: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餐旅學院
- 上一篇:珍貴用材樹種資源發展探討
- 下一篇:有線電視主動式運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