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化學教學多媒體應用
時間:2022-04-22 10:55:00
導語:談化學教學多媒體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多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以較豐富的感觀形式再現于課堂教學中,它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流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較好地完成教與學、學與練的全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有些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中過于注重視覺聽覺等美觀,往往造成課件龐大,造成“把多媒體當成教學的主體”等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和教育實現現代化,越來越多的學校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利用最新的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集文字、聲音、圖象、圖形、視頻、動畫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并可以靈活地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以較豐富的感觀形式再現于課堂教學中,它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流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較好地完成教與學、學與練的全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下面我想談一下自己在多媒體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展示微觀現象構件立體動畫模型,突出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學習是學習分子、原子及核外電子等微粒的變化過程,而微觀粒子的運動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著的,通常我們借助于掛圖等進行教學,學生憑著想像很難的到理解。但用多媒體課件模擬微粒的分開和結合的過程,卻能使學生很快地理解而和接受。如我們學習核外電子的得失情況、化學鍵中的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都可以很形象生動的演示出來,學生也能很好的加以理解。如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動畫模擬如下圖動畫模擬設計如下圖所示:
除此高中化學的晶體結構、有機物分子空間結構、有機物反應機理如消去反應等、電解池原理、原電池原理、膠體的滲析與電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模擬。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化學實驗形成動手實驗和模擬實驗相結合教學
化學實驗是中學化學教學中最普遍采用的媒體。傳統的化學實驗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的科學性、重現性、直觀性、探索性等特點在教學中未能真正體現,特別是實驗條件影響比較大的實驗。把現代信息教學技術應用于化學實驗教學中,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旨在對以下幾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實驗的可見度性,增加演示實驗的時效性,保障演示實驗的安全性,加強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為創造學生進行實驗設計的條件,豐富學生實驗知識等,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的作用。
例如:濃H2SO4稀釋實驗時,對實驗中關鍵性的觀察點——溫度計讀數的變化,通過投影技術進行擴大,使驗證性實驗的驗證更具科學性,用實物投影儀對氫氧化鈉固體表面潮解現象進行放大,激勵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上述實驗在教師講課時感到很流暢,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輕松。
演示實驗教學中,有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險性,在課堂上無法實施演示,借助于錄像教學,既保證學生的安全,又保護環境,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錄像技術還可以對實驗中的錯誤操作引起的危害進行真實再現,引起學生的重視,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能。例如:濃H2SO4實驗,課堂上一般演示正確的操作,對不正確的操作進行講解;而通過錄像對濃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熱量使H2SO4飛濺現象進行演示,使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正確掌握實驗操作規則和正確認識實驗裝置,對實驗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
演示實驗是幫助學生學會實驗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徑。對一些操作較復雜的實驗,通過錄像對學生進行正確、規范的指導,避免了因教師實時演示需較長時間的缺陷。例如:高中化學實驗氯氣的制取的教學,可采用錄像技術進行演示,同時對操作注意點進行局部放大,加于旁白介紹,使學生不僅能理解“為什么這樣操作”,更能體驗正確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氯氣的毒性。對學生最終撐握氯氣的性質和正確的實驗操作提供保證。
三、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增大課堂教學容量。
多媒體可將抽象復雜的理論,形象地表現出來,減少了教師的重復工作,又能增加課堂容量和知識密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化學的晶體結構、有機物分子空間結構等一些內容學生難理解,也不易講述明白,若制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學生一看就懂,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尤其有的實驗時間長,條件復雜,不易馬上見到實驗效果,如氮氣和氧氣的實驗,若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時,需很長時間,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體演示其實驗過程,幾分鐘即可,既節省時間,又加快了課堂節奏,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節奏慢,課堂容量小,教學方式比較單調呆板。利用多媒體呈現信息量大,速度快,圖文并茂的優勢,進行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復習,會使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識。尤其在總復習時,運用計算機將課堂教學中的板書、例題、練習制成一個多媒體課件,既可增大課堂信息量、減少板書時間,又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進行實驗室制取實驗裝置及相關練習的復習中,用傳統的方法若把裝置圖畫在黑板上很浪費時間,用一些掛圖,又沒有動態效果,如果制成多媒體課件,只需一按鍵即呈現出來,運行極為方便,且有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在總復習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充分以導為主,啟發學生思維,增加課堂練習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四、采用多媒體技術,加強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的聯系
在新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化學生產流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掛圖、板書等演示手段,真實性和直觀性較差,無法激起學生對化工生產的興趣。我們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完成的宏觀演示,向學生展示物質的轉化和流動情況,就可以使學生對整個化工生產過程及反應原理在頭腦里形成一個框架。如工業制取鈉鎂鋁、氯堿工業、接觸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陶瓷、水泥、玻璃的生產流程等。在展示講解該課件時,再配以播放相關的化工廠的全貌及車間內部設備的場景,這樣學生很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大提高了化工生產的真實性,增強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并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不能濫用多媒體技術,應注意“合理、適當”,所謂“合理”就是該用的時候用,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錦上添花,不是為用而用,單純追求美觀、擺樣子。所謂“適當”就是恰到好處,用得適時。但是很多教師往往會有以下錯誤認識:
一、多媒體成了教學的主體,錯把“點綴”為主流
誰都承認,多媒體課件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但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又每每忽視這樣的定性。制作的課件,追求的是內容的“大”與“全”、畫面音響的“美”與“真”;“豐富”和“漂亮”成為課件制作的首選標準。錯把“點綴”為主流,這是當今多媒體教學的最大誤區。如何做到課件制作的“小”而“精”,不僅僅是“價值趨向”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教學科學化的意識問題。
二、兼收并蓄,模糊教學的重點難點
前面提到,課件制作作者往往喜好于對素材的“多多益善”,因而課件的龐大成為多媒體教學最大的誤區。
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肯定考慮到了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但為“保險”,為“備用”,為“歡喜”,制作的課件大多其他趣聞的內容。似乎沒有考慮過面面俱到的“組裝”是否必要,更沒考慮過在“收看”的過程中,學生的“理性”成分有多高,他們大腦接受外界刺激的程度有多深。
盡管多媒體課件教學已成遍地開花之勢,但就目前情況而言,還不至于達到“逢課必有多媒體”的境地,而多是作為公開課、觀摩課、優質課、演示課的“絕活”形態出現,因而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多媒體仍是新鮮的、屈指可數的教學手段。由于他們的大腦皮層上留有太多的信息盲點,偶爾為之的多媒體課件教學無疑是“有效的刺激”,能產生“不斷的興奮”。他們更多的是“下一篇該是什么”的好奇猜想,而不太在意“這一篇告訴什么”的心理探究,——偏廢正道,游離主題,教學目標淹沒于“音畫時尚”中,教與學被“有聲有色”地肢解為兩極。
三、淡化教師的基本素質
漂亮的多媒體課件不必再為“基本素質”犯愁,畫面可以拉,音樂可以配,甚至教師的課堂語言盡可以配上。因而教師就淡化教師的基本素質: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不會思維,沒有個性。
四、費時費力,缺少靈活的適應能力替代傳統的備課
教師除了備課之外,還有輔導、改作等煩瑣勞動,剩余的時間很少很難制作出好的多媒體課件。
再說,課件的“靜態性”使其缺乏對靈動、多邊的課堂教學的“適應能力”,其一成不變的機械步驟更是交流教學和互動教學順利開展的大敵。因此,多媒體其“權威”的地位仍不能撼動更無法替代傳統的帶有極濃人文色彩的備課方式。
多媒體對教學有輔助和促進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它僅僅是一種媒體作用,而不能視其為一種全能媒體,如果整堂課,不管是課題、例題還是課文中的字、詞、句均由電腦來完成,一堂課下來,黑板上不留一點痕跡。電腦就成了另一本供學生觀看的課本。我們知道,多媒體功能的發揮是依賴于一定條件的,并不是說在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就一定能改善教學,更不是說多媒體用的越多越好,還需要多考慮在什么條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處處濫用。
參考文獻:
1.《最新學校網絡教學與多媒體課件制作應用操作技術標準實施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化學》化學1(必修)江蘇教育出版
3.《物理化學多媒體課件》中國石油大學
4.《中國電腦教育報(2001年合訂本)》電子工業出版社
5.《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
6.《電化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市區國資部門年工作計劃
- 下一篇:小議納稅評估與稅源管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