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徳育教育綜述

時間:2022-04-19 04:54:00

導語:化學教學徳育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教學徳育教育綜述

學校工作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德育為首”要求學校開設的全部課程都有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任務。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教學的目的,除了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科學文化知識、探究化學物質的性質以外,還要兼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觀,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社會意識,增強他們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化學教學中逐步滲透德育教育應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主要從化學理論和化學實驗兩方面進行德育滲透。首先,化學理論教育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的重要環節。化學史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中,有許許多多的化學史知識,都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滲透。

我國古代文明中的造紙、火藥、陶瓷和釀造術,商代青銅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鐵和煉鋼、煤和石油的開發利用,等等,都是同時代的西方國家無法相比的。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對制堿工業的壟斷,潛心研究制堿技術,經過艱辛的努力,終于在1926年生產出“紅三角牌”純堿,并獲得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他成功地改進了索維爾制堿法,發明了聯合制堿法(又稱侯氏制堿法),為純堿和氮肥工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這些都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其次,通過對化學基本原理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在講述原子、分子、質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物質之間的關系等設計,向學生滲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質組成的,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對立統一的,物質是在不斷運動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在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中,讓學生認識元素周期律的實質,進而闡釋事物發展“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和共性與個性的研究方法,揭示哲學原理對自然科學的指導意義,體現自然科學變化規律對哲學原理的有力證明。在講述元素周期律,以及物質的性質等問題時,引導學生辨證地分析問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學生能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習慣。化學是一門是實踐性很強、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可以直接觀察到大量生動、有趣的化學反應現象,從而了解物質變化的事實,學生通過自己的歸納得到原理,同時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化學實驗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課堂,在化學實驗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效果更好。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濃厚興趣,產生熱愛生活、愉悅和諧、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在化學教學中,經常讓學生觀察化學實驗,去發現實驗現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培養學生樹立“認識來源于實踐”的觀點,激發探索科學知識意對學生情感需要的激發、調動的滿足,并且要善于依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和難度大小,重視對學生情感活動的性質和強度的調控。總之,要讓學生“愉快”,教師必須首先“愉快”,一個“愉快教師”的感染力能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學習環境。

趣味是調節化學課堂心理環境的內在動力托爾斯泰曾經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提高學習情緒的內動力,興趣是推動人們去尋找知識和從事某種活動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識和思維方式的訓練,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為構建課堂良好的心理環境鋪設基石。四、激勵是活躍化學課堂心理環境的正催化劑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研究表明,“激勵因素”能令心情舒暢,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做好學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

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應對有創新或有不同觀點的同學首先給予肯定,對有創新的同學給予高度的贊揚,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性的評語,尤其要注意多為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品味、體會成功的滋味,使他們形成“我也能學好”的良好心理狀態,讓他們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悅。所以,激勵是活躍課堂心理環境的正催化劑。五、機敏是形成良好化學課堂心理環境的措施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是在課堂上應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教學必須貫徹教學原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克服盲目性、隨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際等都隨時可能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這些都可能成為外來的心理應激源,因而需要有相應的應變能力,從而避免在應激狀態下心理失常與行為失態。面對課堂發生的意外事件,教師要保持鎮定、冷靜、理智、大度、豁達和寬容,泰然處之。教師要用熱愛教學事業、廣博的知識、嚴謹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環境,靈活機敏地處理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