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教學創新教育思考
時間:2022-04-19 04:59:00
導語:化學課教學創新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日的的教育。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梢神和創新能力?下面我就這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營造寬松、活潑的氛圍,煥發創新意識好奇心、求知欲和質疑是創新的動力。
世界上很多重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源于好奇心和質疑,而自由、輕松的氛圍最有利于創新,所以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活潑、獨立、民主、合作、大膽質疑的氛圍。現在的初三、高中學生IlJ于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己不象小學生那樣喜歡踴躍舉手發吉,他們希望擺脫教師的束縛,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與教師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他們已不滿足于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更希望是采取才淪式甚至辯論式的教學方式來探求真理。所以上課時教師可以允許學生不舉手發言,允許打斷教師的講話,允許針對課本的知識、教師的觀點質疑,提出自己的意見。每個學生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創造潛能,這種潛能一旦被喚起,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
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不要因學生打斷自己講話而不滿,也不要因學生的觀點聽來幼稚甚至荒謬而加以指責,而應熱情肯定學生的創造性觀點。如在學習’‘磷的性質”時,書本提到磷與氯氣反應可生成三氯化磷、也可生成五氯化磷(ZP+selZ壘塑二ZPels),第二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與學過的“氯氣”一節過量氯氣與磷反應的第二個化學方程式不同(ZP+3el:么塑ZPel,.Pel,+e、:鑒迄選Pe一,)-學生會產生疑問:磷與氯氣反應在什么條件下只生成三氯化磷,什么條件下只生成五氯化磷,什么條件下生成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的混合物?我便引導學生分析氯氣在反應中不充足、過量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情況,增進了學生對物質過量反應和氯氣氧化性的理解。又如,在學習了鈉跟水反應的性質后,有的學生聯想到金屬跟酸反應的性質提出這樣的l司題:把金屬鈉投人鹽酸中,鈉是跟鹽酸中的HO反應還是跟水反應?我先讓學生寫出這兩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標出兩個反應的電子轉移情況
再引導學生根據化學方程式分析,鈉跟鹽酸或跟水的反應,實質都是鈉跟氫離子的反應。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水的電離,暫時只能根據初中知識解釋鹽酸比水更容易電離.鹽酸電離出來的H一數目比水電離的H‘多很多倍,引導學生分析鈉是跟鹽酸反應.實際上是與其中的HCI反應。同時指出鈉跟水的反應已經很蔚烈.因此鈉跟鹽酸的反應會更加猛烈而發生爆炸,非常危險!再如,筆者在教初中化學‘兒種常見的金屬”時,提到為防止鐵制品生銹,常常在鐵的表面鍍其它金屬如鋅、鉻、鎳等,有個學生忽然提出能不能用鋁鍍在鐵的表面?因為鋁在空氣中能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民含員豐富。我允分肯定了他的獨創性和提前預習的積極性,同時指出在鐵的表面鍍鋁屬于比較復雜的化學問題,月前還不能實現。鼓勵同學們努力讀朽,將來考上高中、大學,利用學到的知識攻破這些技術上的難關.因為在科學研究的問題上,在今天不可能的事情也許將來完全可以實現,要敢于異想天開。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只有設法將認知的對象和任務,從學生的問接需要變成直接需要,形成強烈的內部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開啟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創新思維。我在上課時十分注意聯系生產、日常生活、化學新發明、新創造以及教學實際,創設問題情境。例如.我在講完苯酚后,拿出一瓶混有苯酚的苯,問: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有學生想到加濃澳水后過濾,又有學生想到加燒堿后分液,還有學生想到把苯酚和苯加水放在稍高于7()℃的水浴中加熱后分液,也有學生想到用冰來冷卻苯酚和苯,使苯凝結成無色品.體后過濾。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積極性思維,讓他們課后做實驗。通過師生共同研究.發現加燒堿后分液這個方法最好。加濃澳水后過濾不能除去苯中的苯酚、因為濃澳水跟苯酚反應生成的三澳苯酚與鹵代烴相似,溶于苯。而苯酚鈉基本是離子化合物,溶于水,可與苯分離。用水浴和冰來冷卻的方法較難操作。這樣使學生對“相似相溶”、有機物的提純操作以及笨和苯酚的性質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又如在講授目:s的化學性質時,我補充了驗證HZs的不穩定性和可燃性實驗。
把H:s氣體緩慢通人導管,導管有一段浸人冷水中,把浸人冷水的導管前段加熱片刻,發現浸人冷水的導管析出黃色粉末;接著加快通人HZS氣體的速度,點燃導管口的氣體,先用于燥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再靠近火焰上方倒罩一個蒸發,觀察到蒸發皿表面附著黃色粉未二這時,我啟發學生思考:
1、蒸發皿表面附著的黃色粉末與浸人冷水的導管析出的黃色粉末是否相同,是什么物質?
2、H:s充分燃燒和不允分燃燒有何不同,是否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如果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則那種物質是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隊試比較H:s與HZO、HCI的穩定性有何不同?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根據實驗中發生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還復習了氧化還原反應和水、HCI的熱穩定性的知識.為今后通過氫化物的熱穩定性判斷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打下基礎。
三、設疑巧導,誘導創新中。
蔓篆鬢戴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在教材充分挖掘設疑巧導的素材.精心設疑布陣,因勢利導、層層設疑,連續不斷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實,誘導學生創新。例如,我在設計Al(oH)3的兩性實驗時,把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以下的邊講邊實驗:
(1)取一支試管,注人Zn、Lo.smo一/L的AI:(50;)、溶液,然后滴加氨水至不再產生沉淀為止。將所得餛合物分裝在兩支試管里;
(2)向其中一支試管滴加Zmol/L鹽酸至沉淀溶解后,再滴加Zmol/LNa0H溶液至現象剛好產生;
(3)向另一支試管滴加Zmol/LNa0H溶液至過量,再滴加2mol/L鹽酸至現象剛好產生;
(4)將兩支試管中所得液體混合。這個實驗產生的結果可能有多種。不僅有實驗本身的,也有對Al(OH)3的兩性理解的,還有實驗操作不當所致。整個實驗操作設計一環扣一環.層層深人,現象明顯,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所觀察到的現象不一樣,因而產生的疑問也不一樣,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斷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創新思維不斷涌現,使學生對A1(OH),的兩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又如,我在講“鐵及其化合物”時,Fe”與Fe’‘的相互轉化是本節的難點,學生不易理解。我在講完新課后設計了這樣一組實驗。
- 上一篇:初中化學教學環境教育課程
- 下一篇:副州長在交通整治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