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析化學教學思考
時間:2022-04-25 03:20:43
導語:水分析化學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合理選擇教材
選擇合適的教材是高效教學的重要基礎,教材是教與學的依據,對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采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黃君禮等編寫的《水分析化學》[1],該教材為土建學科專業“十五”規劃教材,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融合的信息量大,具有較高的知識性,概念準確、嚴謹,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另外,結合教材內容,我們為學生指定相關的書籍作為參考資料,以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實際能力。合理的教材,不僅方便教師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率大幅提高。
2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只有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變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因此,水分析化學教學,首先從講好概論入手,概論是這門課程的縮影,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學習課程的目標和任務,更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概論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介紹本課程在給水排水領域中的地位、用途,與給水工程、排水工程等專業課程的聯系,涉及的主要內容,現狀及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同時讓學生了解到水分析化學是分析化學在生產實踐過程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是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在水資源保護、水處理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教學方法探索
近年來,隨著教育模式的改革,“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社會更加需要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學校要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取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方法上,一改過去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根據教學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講解式、提問式、對比式等,同時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將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以期達到較好的效果。(1)講解式教學:基礎知識的一般以教師講解為主,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同時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理解能力。(2)提問式教學:它包括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兩方面。教師提問可針對上節課講授的內容進行復習式提問;也可在講課間遇到學生曾經學過的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連貫起來,加深理解。學生提問是指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針對本課程學過的內容,提出問題,并由學生解答,它既能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回答的問題要給與以肯定或進行補充,對學生解答不了的問題進行解答。(3)對比式教學:既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又是,比如講解滴定分析時,在講解完酸堿滴定法、絡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還原滴定法等四種化學平衡及其相應的滴定分析方法后,引導學生對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加深理解、掌握,讓分散的知識系統化。
4教學手段
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水化學分析中的基礎理論、公式的推導及例題解答,采用板書的方式按邏輯順序進行詳細講解,教學效果要比多媒體演示好;分析儀器的結構組成和工作原理及水樣的采集、保存等則采用多媒體演示,則形象生動,清楚透徹。實踐結果表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5實驗教學
水分析化學這門課程,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為了鞏固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實驗課是本課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實驗課能夠培養、訓練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傳統的實驗課,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和實驗后的整理工作,全由教師完成,學生僅參加部分實驗操作過程,對整個實驗了解不夠,對實驗缺乏整體性的理解。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很小,達不到預計的效果。針對此問題,對實驗課進行了嘗試。教學過程中,由學生來參與準備實驗和完成整理工作。學生對實驗的準備和操作過程都非常清楚,實驗目的由盲目變得明確。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實驗項目的選擇既要考慮學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學科特點,所選實驗項目既包括四大滴定等基礎項目,也包含一些儀器分析的項目,讓學生全面了解分析化學在水處理的應用及發展。實驗先由教師示范,介紹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并與糾正,使學生通過有限的實驗操作,培養科學嚴謹的作風,良好的實驗習慣。
6結語
水分析化學作為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教學上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現代的模式、方法結合,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的傳授,又要重視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其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及適應社會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文作者:王華毛緒美葉海燕工作單位:西華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
- 上一篇: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3篇
- 下一篇:社區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