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師范化學教學論課程思政與實踐
時間:2022-05-24 09:35:30
導語:新師范化學教學論課程思政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科教學論與眾多學科有著緊密聯系,影響著學科教育教學實踐,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從“課程思政”的視角,研究了學科教學論課程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三個根本問題,指出了面向產出的供給側改革路向.并且,以《化學教學論》課程為例,基于師范類專業認證的產出導向(OBE)教育理念構建了“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產生了較好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關鍵詞:關鍵詞:課程思政;學科教學論;產出導向;化學
面向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提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尤其是,自2016年底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以來,高等教育“課程思政”[1]受到各界關注和廣泛研究[2-4],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期刊文章和碩/博士學位論文數目呈井噴式增長.然而,文獻調研結果表明,基于“課程思政”改革學科教學論(不少師范院校改名為課程與教學論[5])課程教學的研究幾乎為空白.截稿時,知網檢索結果為8354條,但其中僅體育學科教學論、化學教學論和語文學科教學論[6]各有1條相關研究.事實上,與眾多專業課程一樣,學科教學論課程及其實施長期以來普遍重知識體系傳授輕育人價值引領[7-8].同時,其主流教材與各級精品示范課程也都還存在理論模塊拼接有余課程教學系統融合不足,以及講授一般原理方法有余關照學科育人特點不足等問題[9].從根本上講,學界對學科教學論課程育人根本問題還含糊不清.新師范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學科教學論課程尚且如此,這不禁令人對高師教育育人導向及其師范生培養質量擔憂,甚至為基礎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擔憂.“課程思政”給學科教學相關領域搭建了重構、重整和重塑的良好平臺,以形成中國特色,建立學術話語體系.但是,相關研究大多停留在倡導呼吁和思辨層面,其理論建構和學科融合系統性研究明顯滯后.因此,本文從“課程思政”的視角,研究學科教學論課程育人根本問題和改革路向,并以“化學教學論”課程為例建構其“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1學科教學論課程育人的根本問題
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教育貫標、聚焦質量和育人方式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師范類專業認證明確提出“產出導向”(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3].高師院校師范專業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生死存亡之際學科教學論被院系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新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等相關課程也空前地被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對于師范生培養,甚至對于基礎教育人才培養至關重要[10].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兼具師范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其在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育人價值作用非其它課程能取代[6].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多年來其育人價值并未受到學界和業界應有重視.具體說,其育人功能發掘嚴重滯后,其育人特點和育人方式亦未得到充分研究[8].甚至,包括“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樣的根本問題同樣擺在學科教學論領域廣大同仁面前,其“課程思政”不容忽視.基于“課程思政”和“產出導向”理念及要求,不難梳理和回答學科教學論課程育人導向三個維度的根本問題,并給課程供給側改革指明方向(表1).如表1所示,一般回答認為學科教學論課程就是通過學科教學理論方法傳授和教學技能訓練為基礎教育培養能站住講臺的學科教師.然而,圍繞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學科教學論課程必須勇立潮頭,堅定“四個自信”明確給出“課程思政”的回答,理直氣壯地弘揚主旋律,從根本上致力于服務基礎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須堅持教書育人和課程育人相統一,學科育人和綜合育人相統一,言傳育人和身教育人相統一,立師德,樹人師,培養“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顯然,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學科教學論課程育人根本問題回答更具有針對性,處處體現“育人”,為誰“育人”,“育什么樣的人”,“怎樣育人”.同時,凸顯了面向“產出導向”的三個方面供給側改革目標任務: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構課程教學育人目標體系和建構課程協同育人體系.
2面向產出的教學論課程思政構建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明確要求堅持德育為先和育人為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學,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育人能力.在新時代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背景下,尤其是師范類專業認證要求高師院校嚴格對標貫標,貫徹落實“產出導向”的認證理念和育人機制[3].作為師范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課程,學科教學論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必須圍繞立德樹人從課程目標、師資隊伍和課程資源三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在此,以M師范學院“化學教學論”課程為例,面向新師范[11]人才培養構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
2.1重構課程教學育人的目標體系
圍繞師范生培養要求,針對學界和業界普遍存在的課程育人目標不準、教學內容偏頗和理論與實踐割離等問題[12],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課程鑄魂,重構課程教學育人的目標體系[13],凸顯其育人功能.如表2所示,通過設計“課程思政”目標內涵重塑課程的“魂”,構建起“課程思政”目標、知識素養目標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育人目標體系,突出課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課程學習,師范生正確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和“立德樹人”歷史使命,在我國化學家愛黨愛國愛教育偉大精神引領下,以明道育德為已任.熟悉化學學科發展史實中我國化學家的典型事跡,增強家國情懷,理解其化學科學創新和工匠精神在中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中的價值及其育人實踐方法.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化學科學基礎和批判武器典型案例學習,踐行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理解化學學科中的宏微觀念、變化觀念、平衡觀念和證據推理等在培養中學生唯物辯證思想中的價值及其育人方法.以人民教育家、師德楷模和道德模范為榜樣,理解當代化學教育思想和綜合育人要求,踐行“德育為先”和“三全”育人理念,掌握化學學科課程育人要求及一般原理.融合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經典及傳統教育思想,增強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懷,理解學校“育人為本,服務地方”辦學理念和“弘文勵教,止于至善”師范精神,培育崇高職業理想和深厚教育情懷.
2.2轉變學科教學論教師角色觀念
教師是教書育人和課堂教學實施的責任主導,“課程思政”是其職責所在必然要求[14].教師在規范外顯教學行為的同時,加強思想的指引、人性的通透、理想的充盈、真善的澄明,使師范生自覺或不自覺地直面蘊涵其中的審美或藝術問題,并實現由對教學行為標準的認同到教師職業認同,進而實現對主流社會認同的轉換[15].甚至,可有效避免抽象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學理論說教帶來的師范生厭惡學科教育理論、學習目標短視化與實用化等問題[7,15].因此,將名優中學老師、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和師德楷?!罢堖M課堂”[9],納入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共建課程團隊,轉變學科教學論教師角色觀念.同時,充分利用教工黨支部活動和課程負責人做宣傳思想工作,凝心聚力,提高專任教師團隊的政治理論水平和人文素養,提升團隊“三全”育人能力.通過理論學習、教研活動、交流研討、主題實踐等,不斷增強課程團隊教師“雙重角色”的“育德意識”,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建慕課、微課和自編教材作用,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強化“課程思政”的說服力、親和力和有效性,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強化德育元素的多渠道浸潤作用.如圖1所示,通過建設具有自覺“育德意識”和較強“育德能力”的課程教師隊伍,將教書和育人相結合,與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同向同行,合力協同育人.
2.3協同構建課程思政的資源環境
強化課程設計,力求潤物無聲[16-18].如圖2所示,課程團隊從重要教育論述、優秀傳統師范文化和愛國化學家教育思想現代轉換、馬克思主義哲學化學論據等為師范生職前教育創設師德養成和學科育人素養教育環境.內容設計上,準確把握師范生思想動態,結合其所思所想,以參與體驗的方式將社會熱點、國際國內形勢、現實問題、專業問題等融入課程內容.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教學理念,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立德樹人育人要求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化學作為馬克斯主義哲學重要論據和批判武器的經典案例深挖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素材,如恩格斯《反杜林論》、共產主義者化學家肖萊馬的故事等.以我國古代化學家葛洪和近代著名化學家侯德榜、陳裕光、戴安邦、蔡鎦生、傅鷹、何炳林、徐光憲、唐敖慶等典型事跡凸顯家國情懷,弘揚科學精神傳承教育.以綠色化學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突出化學學科社會責任教育,用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塑造師范生職業品格、專業品行和師范品位,增強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育人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做好配套建設,建好《化學教學論》在線開放課程,自編特色教材《化學課程教學論》.采用圖、文、音、視、動、色多元素“滲透”,既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又提高育人質量.充分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和師范精神,將“天邊”的案例與“身邊”的故事并舉.利用好“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平臺,將固定式的素材與即興式的素材結合.利用中學一線教師、教研員加強教育實習實踐融合,增強場域化、情境化體驗.采用“五點量表法”對學生實時考評,結合師范生學習體驗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為“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依據.以質量保障為核心改革課程教學,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的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系統.
3課程思政育人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本課程是化學(師范)專業本科學生必修的教師教育專業核心課程,也是直接引領師范生從教活動的重要基礎課程,其“課程思政”價值引領對師范生“系好職業生涯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頂天立德”,“以文化人”,培養了師范生高尚的師德修養和深厚的教育情懷.課程團隊堅持立德樹人為教育導向,思想政治價值引領和知識素養能力體系教育有機統一,促進“課程”與“思政”化學反應,產生了較好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3.1立德樹人示范輻射
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既強化了學科教學論課程傳道授業的師者本色,又彰顯了立德樹人的課程底色,在師范生培養和下一代培育中充分發揮了專業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反過來,“課程思政”建設也起到了反哺課程教學的作用.通過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教育并重,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養成了學生教學反思和終身學習習慣.課程成為向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重要渠道,培養造就了一批積極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和立德樹人價值觀的優秀中學化學教師.師范生充分展現出文化自信、高尚師德修養和深厚教育情懷,具有強烈的學科育人、科學傳承和社會責任意識,立志成為“四有好老師”.近三年涌現出不少育人典型案例,數十名畢業生深入“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支教、頂崗和工作,多個國家級、省級競賽項目實現一等獎零突破,積極考取學科教學碩士繼續深造.
3.2思政建設示范輻射
作為自然科學類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教師職業素養教育.根據化學專業師范人才培養特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科學精神傳承教育、化學學科社會責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潤物無聲,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在學科教學論示范帶動下,其他自然科學類專業課程進一步明確了師德教育任務,營造了更加濃厚的“課程思政”教育氛圍.同時,十分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學專業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全員育人.課程負責人同時也作為專業負責人,攜手專業和專業課程同向同行,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帶頭以“課程思政”為主線,融通“思政課程”,推動“專業思政”,致力于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
3.3創新教學示范輻射
將明道育德和教書育人貫穿于教材選用、課堂教學、考核評價等所有環節.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小組合作、啟發式、討論式、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突出了實踐性和感染力.在教學理念上,切合化學師范生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素質要求,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與專業融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重要載體.堅持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不斷提升自身教學科研能力,持續改進教學,久久為功.先后獲得相關慕課建設和信息化教學等教改項目、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和自編教材建設項目,被推薦為“課程思政”混合式一流課程.并且,本課程也作為建設省級一流專業和首批省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建設的核心課程.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研究,將其活動化、載體化,總結發表教學改革論文,起到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示范輻射作用.
4結語
筆者在“課程思政”建設、資源環境重構和專業認證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凝煉形成這樣一篇偏理論性的小作拋磚引玉,以期為學科教學論課程教學改革、師范專業建設、師范類專業認證和新師范人才培養體系重構提供參考,并能對其學術本土化產生良性引導.學科教學論課程要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該基于OBE理念,反向設計,正向施工,持續改進,主動適應各方面需求.
參考文獻:
[1]齊硯奎.全課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01):124-127.
[2]韓國志,劉睿,關建寧.“課程思政”背景下有機化學教學模式探索[J].大學化學,2019,34(11):56-60.
[3]張樹永.高校化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與實現途徑芻議:以物理化學課程教學為例[J].大學化學,2019,34(11):4-9.
[4]潘鶴林,黃婕,吳艷陽,等.理工科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化工原理課程為例[J].大學化學,2019,34(11):113-120.
[5]劉知新.化學教學論課程開發漫議[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39(09):28-34.
[6]吳子興.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樹人”落地化研究:以《語文學科教學論》課程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19,32(01):65-68.
[7]黃燕寧,陳康叔.對“化學教學論”課程定位的反思[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1):46-49.
[8]鄭長龍.化學教學論學科的研究視域及其發展[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39(09):35-40.
[9]李明高.高師學科教學論課程與基礎教育有效對接的重心及操作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108-112.
[10]王后雄,王世存.新時期高師"化學教學論"的學科定位與發展取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03):7-10.
[11]王鑒.我國新師范教育體系論綱[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8(05):10-16.
[12]李明高.從松散到聚合:學科教學論課程體系的構建理路[J].當代教育科學,2016,30(17):10-13.
[13]李鳳.給課程樹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8,40(11):43-46.
[14]方洲,王玉玨.“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J].教師教育學報,2019,6(3):37-44.
[15]張恩德.“學科教學論”教師的文化使命[J].教育學術月刊,2015,32(11):29-35.
[16]高寧,張夢.對“課程思政”建設若干理論問題的“課程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8,40(10):59-63.
作者:王曉軍 王后雄 劉樹信 唐杰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