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實驗教學革新感悟
時間:2022-11-20 11:14:00
導語:中學化學實驗教學革新感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能夠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這一教學手段。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初中的一些實驗進行了改進和補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增設適當?shù)娜の缎詫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匾肓艘恍┤の缎缘膶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燃燒的條件”時,我補做了“燒不壞的棉花團”實驗(由于棉手帕不如棉花團容易找到,特別是我校為農村中學,棉花常見,材料易得,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為了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實驗的對比性,我讓學生代表同老師一起配合來完成此實驗。即學生用鑷子夾起未經處理過的棉花團,老師則用鑷子夾起蘸過75%酒精的棉花團,然后,師生同時在酒精燈上將其點燃,學生的棉花團很快燃燒起來并且變黑,而老師用酒精處理過的棉花團也能燃燒,但卻安然無恙。學生對此結果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好奇,非常想知道其中的緣由,這時,教師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就理解這是由于酒精燃燒放出的熱量使酒精和水份大量揮發(fā),帶走大部分熱量,從而降低了火焰的溫度,以致達不到棉花團的著火點所致。由此,學生對物質的燃燒條件掌握得更加牢固。
同樣,在講燃燒時,有些同學認為,物質要想燃燒,必須通過加熱或點燃的條件,為了改變學生頭腦中的片面認識,對化學的內涵有更深的理解,教學中又增做了另一個趣味實驗,即“魔棒點燈”實驗,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先讓學生直接用玻璃棒靠近酒精燈,酒精燈沒點著,此時老師用蘸有濃硫酸和高錳酸鉀混合物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燈,酒精燈點著了。學生一臉的迷惑,這時再講解其中的原因,是由于高錳酸鉀與濃硫酸混合在一起遇到酒精,發(fā)生劇烈的氧化反應放出熱量,達到酒精的著火點,而使之燃燒。學生這才恍然大悟。由此,學生明白了物質要達到著火點還可通過化學反應或摩擦(如劃火柴)提供的熱量來達到。
再如,講濃硫酸的脫水性時,我沒有做課本中的實驗,而是改為白糖變“黑面包”實驗。隨著老師向白糖中加入濃硫酸,在攪拌的過程中,白糖不斷變黑,體積不斷膨脹,最后變成黑色且疏松多孔,好像“黑面包”一樣。伴隨著白糖體積的膨脹,學生的驚奇也在膨脹,這時,教師在適時講解這是由于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組成比奪取出來,使蔗糖炭化。同時,濃硫酸與生成的部分炭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放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使混合物體積不斷膨脹。學生在驚奇之余,也對濃硫酸具有脫水性這一特性深信不疑。經過對教材如此處理之后,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學習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二、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補做相關實驗,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深化
化學教材是實現(xiàn)化學課程目標的一種課程資源,它不是對教學內容的規(guī)定,只是以一定的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來具體體現(xiàn)化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因此,教師不應被化學教材所束縛,而應根據(jù)具體的實際情況,對化學教材的內容、呈現(xiàn)形式、表述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調整、替換或重組,即從“教化學教材”向“用化學教材教”轉變。
例如,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課本中是向盛有高低不同燃著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由低的蠟燭先熄滅高的蠟燭后熄滅得出結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以及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我認為不太全面,為了更加全面地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也為了介紹二氧化碳滅火器的滅火范圍打下伏筆,我補做了鎂條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能繼續(xù)燃燒的實驗,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有更全面的了解,它只是在一般的條件下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再如,講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時,我認為書上的內容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將點燃的蠟燭熄滅,并分析滅火的原理,看誰的方法多。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想到的方法也非常多,除了書本上的方法之外,學生還有用濕布蓋滅的、用沙子蓋滅的、用嘴吹滅的、用剪刀剪去燈芯的、向火焰上方澆水的,等等,這些方法均能有效地達到滅火的效果,學生也容易得出滅火的原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體會到參與的快樂,同時也掌握了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用微型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微型實驗的使用量比常規(guī)實驗節(jié)省得多,并且許多實驗可以采用代用品實驗,故微型實驗大大節(jié)省實驗經費。微型儀器來源廣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可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動手做實驗的機會,改變過去那種“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初中化學中有關酸、堿、鹽的反應,可用玻璃片代替試管實驗(瓷碗的碎片也可以),學生很容易找到,便于實驗的完成。
比如,鹽酸或鹽酸鹽與硝酸銀溶液的反應,可用一張黑紙墊在玻璃片下面,上面分別用滴管滴加一滴溶液,就能清楚地觀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
再如,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之間的反應,可用一張白紙墊在玻璃片下面,上面分別用滴管滴加溶液一滴,就能清楚地觀察到藍色沉淀的生成。
用玻璃片作為載體可完成許多的化學實驗,在玻璃片上完成化學實驗相對于在試管、燒杯中完成實驗既節(jié)約藥品,方便操作又能提高參與度。
四、利用自制教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實現(xiàn)的”,只有在豐富的、典型的、正確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而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教具的直觀性并不滿足于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以及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
比如,講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講清楚原理之后,要求學生課下根據(jù)自己的設計思路利用廢舊物品,如注射器、輸液管、飲料瓶、破試管、小藥瓶等,自制了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學生自制的裝置五花八門,但都能制取出二氧化碳氣體。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并且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總之,在實驗改進的過程中,要注意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還要突出實驗的創(chuàng)造性,注重現(xiàn)象的鮮明性。改進的實驗,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實驗教學,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教材的挖掘,某些實驗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完成,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 上一篇:報社編輯履職工作匯報
- 下一篇:市委辦副主任競選演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