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教學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思考

時間:2022-11-01 09:28:06

導語:對分課堂教學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分課堂教學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思考

摘要:基于生物化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現狀,在高職生物化學課程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從根本層面上擺脫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的困境,激發師生教與學的興趣,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為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生物化學;對分課堂;教學改革

1生物化學課程特點和教學現狀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的一門學科,屬于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課程涉及有機化學、生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理論,教材內容抽象、復雜、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職業學校高職生雖經過選拔,但基礎知識及能力素質比預期低,大部分仍存在學習方法單調、學習動力不足等情況,再加上講授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多學科專業知識的整合能力,使生物化學課一直是教師難教、學生怕學的一門課。對分課堂的提出,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難題,為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也為促進醫學專業課程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創立的新型教學模式,融合了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和心理學理念,將教學過程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3個時間上相互分離但在內容上相互關聯的部分,簡稱PAD課堂。其核心理念是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關鍵創新之處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中的內化吸收環節,讓學生對講授內容進行吸收之后,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本堂課討論上堂課的內容,是對分教學最核心的特點,稱為“隔堂討論”。對分課堂的3個階段可以細分為5個環節,分別為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

3對分課堂在高職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嘗試

對分課堂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生物化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2017級護理大專和藥學大專兩個班為教學對象,課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每周上課兩次,每次兩節,每節40分鐘,一學期共18周課,教材共14章,10章應用對分教學。

3.1準備階段

對分課堂教學新模式的順利實施,前期準備工作至關重要。筆者的教學設計是緒論課后以第二章“蛋白質和核酸化學”為例專題講解對分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核心特點、關鍵創新、基本操作要求。同時,通過班級微信群上傳隔堂討論教學活動流程圖、優秀作業樣例請學生認真學習領會,便于以后教學操作;上傳視頻、微課、動畫等網絡教學資源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時合理選擇運用。通過兩到三章教學內容的逐步訓練,學生對對分課堂操作步驟基本掌握,在師生的共同總結反思中日趨完善。

3.2實施階段

3.2.1課堂精講

對分的講授原則是精講和留白,就是在相對宏觀的層面上,告訴學生學什么、為何學和如何學,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隨后的學習,沒有提問、討論互動環節,講授時間壓縮為原來一半的時間。生物化學課程知識點零散、概念抽象復雜,講解時更應把握“精”的含義。如“糖的分解代謝”一節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首先知道糖的分解代謝在不同條件下有哪三條(框架)?概念分別是什么(教學重點)?第三種代謝途徑生理意義有哪些(教學重點)?糖的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區別(難點)等。另外,要求學生聯系生活中常見的糖尿病,簡要分析解釋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中的“一少”是什么和為什么?突出知識的有用性,最后告訴學生本節知識的學習主要采用對比學習法,教學重點通過橫向比較列表方式便于記憶,對代謝特點采用數字記憶法、口訣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技巧和策略,幫助學生優化自己的學習過程。

3.2.2課下學習

根據教師的精講內容和學習材料、網絡資源等,完成課后作業。課下自主學習的評價依據是作業的完成,而作業的完成又是課堂討論的關鍵。當堂對分時間短,作業可以布置“微作業”,有填空題、選擇題及判斷題,如酶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嗎?編口訣記憶必需氨基酸等一些相對簡單的作業,隔堂對分中學生課后有充足的時間,作業設計要有深度,如請學生設計用游戲或接力賽形式演示線粒體呼吸鏈中氫和電子的傳遞過程、用箭頭圖示法表示磺胺類藥物的作用機理等一些挑戰性、開放性的作業。在完成前述作業外要求學生務必以提綱形式總結出作業中的“亮、考、幫”,這是下一步課堂討論的主線,不僅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材料和內容,而且是討論收到滿意效果的重要前提。“亮”是學生自己感受受益最大的亮點作業,“考”是自己清楚用來挑戰別人的問題,“幫”是自己不懂不會而求助同學或教師的問題,以上“亮、考、幫”中每個內容每名學生至少一項,無上限,作業成績計入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中。

3.2.3課堂討論

第一,微信發送討論環節的流程操作圖,請學生熟記要求。第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討論方式。如第三章酶的第一節酶及酶的特性,第二節酶的結構與功能在一次課的第一節用10~15分鐘講授,剩余時間要求學生帶著“微作業”自主學習,第二節進行課堂討論。關于“糖代謝”一章,由于是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內容多,采用隔堂對分方式,學生在兩次課之間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有深度的課后作業(列表比較糖分解代謝3條途徑的概念、部位、過程、特點及生理意義),為小組交流討論做鋪墊和準備,教師也有充足時間檢查作業,并將檢查意見微信平臺以保證課堂討論順利進行。第三,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學生討論節奏,調節討論氛圍。第四,解決大多數學生的共性問題,保障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3教學評價

筆者采用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形式,對生物化學課程成績進行全面評價,強調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的評價。學生總評成績:平時成績(20%)+期中成績(30%)+期末成績(5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亮、考、幫”筆記完成情況、課堂討論參與情況、小組同學互評等環節,分3個檔次打分,70分到100分,10分一檔逐次提高;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均由兩部分組成,考試成績和作業考核平均分,為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按照完成、態度和創新3個維度打分,只要交作業,至少及格,后依質量10分一檔逐次提高,滿分100分。實踐證明,這種考核方式不僅客觀,還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4對分課堂教學效果及反思

4.1效果

第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比前幾屆學生都高,尤其是男女生都有的藥學班,討論環節的氣氛和效果比護理班更好。第二,對分課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辨析性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培養,這可以從討論環節學生的發言中得到驗證。第三,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增強自信心,重要的是創造溝通機會,增強團體協作精神,這些都對生物化學學習產生較強的促進作用。第四,強調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多方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提高了學習成績,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學預期。第五,對分課堂帶給師生真正的互動,教師把課堂的一半時間留給學生,自己退到臺下,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生、了解學生,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4.2反思

教師教學負擔減輕了,但對專業能力要求高了;講授時間縮短了、教師課堂輕松了,但課前課后的工作和要求更高了。對教學要進行更多思考,在教材選擇、內容分割、學情評估、精講留白、作業布置、討論組織、答疑總結等多個維度展示自己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對學生來說從壓抑、被動、單一、枯燥的課堂走進開放、主動、豐富、自由的課堂,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發生了整體改變,總體來說,教和學都更有效率,教學過程真正實現良性循環。嘗試之余,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精心做好教學設計,使每個環節都合理。(2)作業設計在把握相關性、基本性、梯度性之外兼顧挑戰性、開放性及個性化特點。(3)對于個別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游離于課堂討論之外等一些問題,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糾正。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來和平.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5):77-79.

作者:王敦麗 單位:酒泉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