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法中數字貨幣規范體系探討

時間:2022-10-18 10:06:11

導語:私法中數字貨幣規范體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私法中數字貨幣規范體系探討

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的《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第1條第2款否定了非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在我國境內作為貨幣的流通性,盡管如此,區塊鏈、數字貨幣,尤其是比特幣,仍然是目前貨幣銀行學和法學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也一直致力于人民幣的“虛擬化”。與比特幣相比,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具備國家主權的擔保,在比特幣之前,已經存在了其他種類的數字貨幣,三者之間的區別引人關注。圍繞數字貨幣大致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法律定性層面,法定數字貨幣和比特幣等非法定數字貨幣在法律定性上是否存在差異;第二,如果不同數字貨幣的法律定性存在差異,那么是否影響規范適用,這一問題的核心是貨幣之債在何種程度上可以類推適用于數字貨幣的交易。

技術與法律研究現狀

(一)數字貨幣的技術現狀

根據所采納的技術可以將數字貨幣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第二類為不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第一類的典型代表為比特幣,特點在于去中心化。區塊鏈一方面使得所有的比特幣交易均得到了完整的記錄,另一方面,也使得特定交易得到了認可。第二類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相比,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存在中心。目前,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構建沒有完全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法定數字貨幣是由我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仍然是存在中心。而在流通過程中,是否采區塊鏈技術,在何種程度上采區塊鏈技術仍然存在疑問。就目前試點的數字人民幣技術來看,數字人民幣交易采用賬戶松耦合的方式,交易雙方均離線狀態下也能交易,但交易數據仍需通過中間人(商業銀行等)。

(二)數字貨幣的私法現狀

我國學界觀點認為,不論是法定數字貨幣還是如比特幣等非法定數字貨幣,在法律性質上,均屬于貨幣或者至少在私人之間認可其具備貨幣的屬性。其理由主要在于數字貨幣本質上是一種記賬符號,并且在區塊鏈中具備信用;出于交易便捷的需求,應當承認數字貨幣是貨幣。比特幣等非法定貨幣固然沒有強制流通性,但如果私人之間認可比特幣的流通性,那么比特幣至少在特定主體之間構成貨幣。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認可法定數字貨幣是貨幣,但對非法定數字貨幣持保守態度。《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第1條第2款強調了比特幣在我國境內不具備強制法償性和流通性等貨幣屬性。但對于比特幣能否作為商品買賣,持有比特幣的人受到何種程度的保護,我國法院觀點不一,認為合同有效和合同無效的觀點兼而有之。相較于能否買賣比特幣的問題,我國法院對于比特幣的不當得利返還和侵權保護態度又是統一的。例如,比特幣可以成為不當得利和侵權法保護的客體。

(三)貨幣在物權法和債權法中的法教義學構造

貨幣在私法體系中的特殊規則受到其本身特性和法償性的影響。就貨幣本身的特性而言,由于貨幣是一種同一的價值單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微乎其微,因此,在物權變動中,貨幣之間極易發生混合,對于貨幣所有權人而言,也無利益取得與原來貨幣物理上完全一致的貨幣。貨幣之債不論是履行還是違約救濟方面,也與給付物的債有所不同。就法償性而言,貨幣是部分典型合同中法定的給付,并且遲延會產生利息。貨幣規則能否適用于數字貨幣均需要進一步討論,其前提問題則是三種數字貨幣的定性。

數字貨幣的私法定性、歸屬和保護

(一)法定數字貨幣的私法定性

我國目前試點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法定的法定貨幣,不具備狹義上的“去中心化”,而且存在國家信用的保障,因此,在私法定性上,數字人民幣與其他人民幣無異,均為貨幣。與其他支付方式中的貨幣相比,從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的設計來看,數字人民幣起到替代現金的作用,數字人民幣的使用人在使用時,無須開設賬戶。這一點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其他支付方式,并且直接影響了數字人民幣的法律定性。數字人民幣在定性上更類似現金,是具體貨幣。但是,與通常的現金貨幣相比,數字人民幣的載體特殊,是以數據為載體的現金。

(二)非法定數字貨幣的私法定性

1.Q幣等非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法定數字貨幣非基于區塊鏈的非法定數字貨幣存在中心化的發行人。網絡虛擬貨幣之所以能夠購買發行人的服務或游戲產品,是因為發行人對其價值的認可,換言之,網絡虛擬貨幣是持幣人對發行人的債權。2.比特幣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法定數字貨幣我國央行否定了比特幣等非法定數字貨幣的流通性,這是否意味著否定非法定數字貨幣的權利性。一方面,盡管羅馬法將非流通物排除出了私法的客體,但目前民法學說均同樣認可非流通物是民法的客體,只是其流通性受限。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比特幣的持有人僅享有事實上的排他地位,無法進行法律上的處分。但即使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也僅為了指出比特幣不屬于物或者其他知識產權,并非認為比特幣不受保護。例如,其同樣認為持有比特幣和利用比特幣的可能性構建了具有財產價值的地位,而此種(事實)地位可以作為整體轉讓。因此,沒有理由否定比特幣的歸屬的權利屬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非法定貨幣的權利性。首先,非法定數字貨幣不是物,因為民法上的物限于有體物,持有比特幣也不構成所有權。其次,比特幣與存款貨幣或傳統非法定數字貨幣不同,不是債權。我國通說認為,區塊鏈去中心化特質不要求發行人承擔法律義務,因此不存在與發行人或者第三人之間的債之關系,比特幣不是債權。最后,比特幣的價值本質上源自區塊鏈全體成員的合意,比特幣的本質是“受到他人認可而持有的單位數,此種單位可以移轉給其他參與人”。此種類型的權利固然不屬于債權或物權,但不容否認,比特幣是民法中的客體,是所謂的“其他財產權”(或稱為絕對權屬性的虛擬財產),應當受到類似絕對權的保護。

(三)數字貨幣的歸屬與保護

三種數字貨幣的性質各不相同,也決定了其歸屬和侵權法保護的不同。1.與現金貨幣相比,數字人民幣是無體物,沒有物理上的載體。數字貨幣是以數據為基礎的現金,數字人民幣的權利人對于數據文件享有所有權,而該數據文件的信息則是貨幣的金額。目前,數字人民幣存儲于各商業銀行提供的賬戶中,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持幣人和銀行之間并無債之關系,因此,數字人民幣直接歸屬于用戶。這就意味著,在商業銀行破產時,持幣人無須通過《商業銀行法》第71條第2款通過存款優先權獲得保護,而是直接根據破產取回權,取回數字人民幣。在認定數字人民幣是數據為載體的現金貨幣以后,對其侵權法保護的問題也可以適用數據文件保護的規則。由于數據文件是絕對權,因此故意或過失侵害數據文件,均構成侵權。2.在傳統非法定數字貨幣中,持有數字貨幣人的用戶與作為發行人的平臺之間形成了債之關系,持幣人是債權人。這就意味著,如果發行人破產,持幣人只能作為一般債權人請求參與分配,而不能直接取回。此外,在是否受侵權法保護這一問題上,《民法典》第1165條第1款是我國侵權責任的一般條款,該條未區分權利與利益,進行一體保護。債權固然不是絕對權,但是如果侵害行為的違法性極強或加害人故意的情況下才能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司法實踐中,僅有的侵害傳統數字貨幣的案件均是以故意方式侵害其歸屬。3.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則有所不同,其歸屬和保護問題有待明確。比特幣固然不屬于物權,但仍為“其他財產權”,同樣存在絕對權意義上的歸屬問題。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于比特幣的用戶和比特幣交易平臺之間。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實質是受他人認可、并可移轉給他人的持有單位數,而持幣人通過公鑰和私鑰控制數字貨幣,其中,私鑰起到加密移轉比特幣的功能,因此,私鑰也是取得比特幣權利的關鍵所在。就目前比特幣交易平臺和用戶之間的關系來看,用戶為了交易比特幣,會在交易平臺開設賬戶,之后的交易在平臺上進行。此種情況下,即使用戶的賬戶里有比特幣,但沒有實際掌握比特幣的私鑰,因此,僅對交易平臺享有權利,需要在交易平臺中進行交易;換言之,此種交易實際沒有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中進行,在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鏈中,只有交易平臺是唯一享有私鑰,享有排他性權利的一方。相反,只有在用戶提幣并擁有私鑰以后,比特幣才真正歸屬于用戶。而在這之前,用戶僅享有對平臺的債權。非法定數字貨幣是其他財產權,作為一種絕對權受侵權法的保護。當然,在常見的侵害比特幣案型中,由于行為高度違法性和過錯程度極高,因此,即使認為比特幣不構成權利,也足以構成侵權。

貨幣私法規范在數字貨幣中的適用與類推適用

盡管從性質來看,只有法定數字貨幣是貨幣,非法定數字貨幣不是貨幣,但在交易中,如果當事人以非法定貨幣結算或者以法定貨幣購買非法定貨幣時,兩種非法定數字貨幣不論性質為何,對于當事人而言,同種類的非法定貨幣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一)貨幣物權規則的適用

我國學界普遍認可貨幣的物權法規則可以適用于數字人民幣和非法定數字貨幣,尤其是貨幣“占有即所有”的規則同樣適用于數字貨幣。以上觀點是存在疑問的。貨幣占有即所有的規則本身就存在爭議。事實上,與我國通說認為的不同,作為該規則來源的德國法,在貨幣被他人取得以后的返還問題上,并非絕對采混合后的債權性返還。第一,不論是現金貨幣還是存款貨幣,適用占有即所有的前提是發生混合,無法識別個體性。在一張100元的紙幣和兩張50元的紙幣放在一起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識別個體性,因此不發生混合。此種情況下,100元紙幣的所有權人可以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但是基于交易觀念和誠實信用原則,返還義務人可以通過代物清償,返還2張50元的紙幣給100元的所有權人。第二,在混合以后,學界有觀點認為,應當由主物的所有權人取得單獨所有權,例如,在100元現金與收款機中的其他現金混合時,由收款機的所有權人取得單獨所有權。但也有觀點認為應當原則上由雙方共有。在共有以后,目前的德國法通說的觀點認為,如果混合導致共有所有權的觀點不加變動,直接適用于貨幣,那么會導致與生活利益和生活觀念相矛盾的觀點。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現金的情況下,占有即所有的觀點也不成立。貨幣是否混合,須考慮是否喪失個體性,混合以后,可形成共有。在明確了“占有即所有”規則的本質是混合規則以后,判斷其能否(類推)適用于數字貨幣,關鍵在于判斷數字貨幣是否會因混合而喪失所有權,是否喪失個體性。數字人民幣作為無體物,其交易通過數據交換進行。因此,在交易中,具備可追蹤性,數字人民幣不會喪失個體性,不存在混合的可能。此外,由于數字人民幣的具備可追蹤的性質,因此在其上也可以設定質權,數字人民幣的所有權人也可以提出執行異議。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于數字人民幣不會因混合而消滅所有權,因此,在交易中,需要適用善意取得。上述觀點在Q幣等傳統非法定數字貨幣中同樣類推適用,其利益狀況類似于存款貨幣的混合,是債權與債權的混合。有爭議的是,比特幣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法定數字貨幣是否必然會因混合而喪失絕對權。比特幣交易在技術上的不能撤銷,但不意味著法律評價上的不能。比特幣同樣可以存在原物返還請求權。

(二)貨幣之債規則的適用

數字人民幣由于其法償性,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直接適用貨幣之債的規則。相反,非法定貨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貨幣的功能,也具備貨幣的部分特征,因此需要考慮在個案中討論能否類推適用。首先作為前提的問題是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購買非法定數字貨幣或者以非法定數字貨幣結算的合同效力。1.購買非法定數字貨幣或以非法定數字貨幣結算的合同效力《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否定了非法定數字貨幣具備與貨幣相同的地位。但從規范性質來看,如果當事人之間約定了以非法定數字貨幣作為買賣合同的對價或者以人民幣購買非法定數字貨幣的合同,是否無效,則取決于該條是否屬于強制性規范。從規范目的來看,上述規范均不應認定為效力性強制規范,其目的應當通過行政處罰或者刑罰方式實現,不應影響私法合同的效力。2.貨幣之債規則的(類推)適用(1)法定數字貨幣與非法定數字貨幣的共通問題一方面,貨幣之債是買賣合同的給付義務。數字人民幣具備法償性,是貨幣之債的給付客體。因此,以數字人民幣購買其他產品同樣構成買賣合同。相反,由于非法定貨幣在定性上,不屬于貨幣,因此通說認為,如果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約定以非法定數字貨幣作為給付,構成互易,而非買賣。另一方面,不論是法定數字貨幣之債還是非法定數字貨幣之債均是赴償之債。因為目前寄送金錢比去陌生的地方收取容易,因此,法律推定當事人約定的是赴償之債,由債務人承擔在途風險。(2)非法定數字貨幣的特殊問題在上述由于數字化帶來的共通問題以外,由于非法定數字貨幣不是貨幣,因此也存在特殊性。第一,如果當事人遲延交付非法定數字貨幣可能產生遲延利息,即使否定了利息規則在非法定數字貨幣之債中的類推適用,債權人仍可以主張履行遲延造成的損害。第二,貨幣之債無履行不能的問題。貨幣之債無履行不能的前提是貨幣之債的本質在于“價值創造之債”,貨幣之債的債務人提供的不是特定的貨幣。這一點同樣適用于比特幣,其作為一種虛擬資產,其品質或種類對于當事人而言,無特殊意義。當事人約定以比特幣結算的意義是為了取得比特幣的價值,因此,此種比特幣之債可等同外幣之債,其與貨幣之債類似,原則上(類推)適用貨幣之債無履行不能的規則。一方面,比特幣之債無客觀不能,即使債務人所持有的比特幣滅失,債務人仍能通過“挖礦”或者用法定貨幣購買的方式取得比特幣。另一方面,貨幣之債無主觀不能的論證也可以適用于比特幣之債。值得思考的是,債務人是否得因履行費用過高,拒絕履行比特幣之債,轉而通過法定貨幣進行損害賠償。在本國法定貨幣之債中不存在這一問題,相反,在外幣之債或比特幣之債中會存在當事人約定幣種突然升值的問題。但是,履行費用過高抗辯的前提是,債務人的履行費用與債權人的履行利益嚴重失衡,在比特幣升值中,債權人的履行利益同樣因比特幣升值而提高,因此不存在失衡。相反,在非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法定貨幣之債中,由于其性質為對發行人的債權,因此有可能發生履行不能。

作者:馮潔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