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發展貨幣市場的探索

時間:2022-09-04 11:38:10

導語:規范發展貨幣市場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規范發展貨幣市場的探索

代中國經濟在面臨體制轉軌這一重大課題的同時,還承受著增長與穩定的巨大壓力:一方面雙軌制積累的矛盾正在不斷削弱著經濟增長的支撐力,改革需求愈益迫切;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正在威脅著社會的內聚力與社會的穩定。旨在穩定的貨幣政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操作難度也更大。貨幣市場作為市場體系中最重要的要素市場,維系著商品市場的繁榮與蕭條,聯系著資本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既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傳導機制,同時也是商業銀行調劑資金、實施準備金管理策略的場所。規范發展貨幣市場對于改善宏觀調控方式,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貨幣市場的現狀貨幣市場即短期資金市場,包括信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和國債市場。嚴格說來,貨幣市場是在金融體制改革后形成并逐步得到發展的。

(一)信貸市場

改革以來,我國信貸范圍拓寬,規模擴大。從1979年到1992年,全國銀行存款總額由1339億元增至18,891億元,增加了14倍;貸款總規模由2,039億元增至22,615億元,增長了10倍。貸款總量占GNP比重由1979年的51%升到1992年的9。%,在企業流動資金總額中,貸款占80%,已構成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但這一龐大市場至今仍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規范化的信用關系一方面企業對借貸資金的需求呈剛性擴張,另一方面銀行仍具有作為機關與企業的雙重身份由于作為資金供應源的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之問仍是行政關系,專業銀行往往將政策性業務當作爭取再貸款談判的籌碼,”暗渡陳倉”從事盈利大、風險大的“經營性”項目。其結果是貨幣發行超量增長。因而,要進一步發展信貸市場還面臨著這樣的矛盾: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發展,貸款需求呈不斷增大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這種增大出現的矛盾與危機不斷沉淀積累,最終使金融發展乃至經濟增長受到損害。不增大金融資產會損害經濟增長,增大金融資產又會加深經濟生活中的通貨膨脹。

(二)同業拆借市場

自1984年同業拆借市場建成以來,至今已先后建立起50多個區域性資金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建立的意圖是通過金融機構間的相互拆借,調劑資金在地區間、金融機構間時間上的暫時余缺,既是個頭寸市場也是商業銀行實施準備金管理策略的場所。但在我國,同業拆借市場被嚴重扭曲,拆借行為極不規范。人民銀行規定,拆借資金只能用于短期彌補頭寸,不能用于長期投資,但各家銀行通過拆借繞規模發放貸款、搞投資。據統計,1993年整頓金融秩序以前,同業拆借大約有60%流向房地產、股票或搞計劃外基本建設。由于拆出資金利率大大高于銀行貸款利率,一些金融機構不惜挪用再貸款、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維持生產正常運轉的流動資金搞拆借,不僅盲目擴大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而且影響了國家重點建設和正常流動資金需要。

(三)國債市場

1981年國家決定發行國庫券,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次正式的債券發行。從1981年到1993年國庫券累計發行1389億。1994年又發行1025億,國債市場已初具規模。目前這一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功能缺陷。國債轉讓市場自1990年全面放開以來,價格兒度低迷,交投清淡。1994年在國債的期限結構、利率等方面作了改革后,國債發行與二級市場出現了持續交投活躍的景觀。但國債市場功能尚不完全,只具籌資作用,不具調控功能。在金融部門持有的國債不足1%的資產結構下,中央銀行根本無法開展公開市場業務。

二、規范發展貨幣市場的對策從貨幣市場發展的現狀

出發,規范化發展貨幣市場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貨幣市場主體的規范化發展,二是建立規范化的貨幣市場操作與管理系統,三是金融工具的規模與金融手段的創新問題。

(一)規范化發展貨幣市場主體

從貨幣市場暴露出的問題來看,可歸結為一點:市場主體行為不合理,缺乏約束力。貨幣市場活動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市場主體間的金融交易行為引起的受益或受損效應須由決策者自己承擔,否則市場交易行為不可能規范,勢必造成一系列的‘’外部性”問題,中央銀行自然也無法借助這種行為來傳導貨幣政策意圖。因此,無論是信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還是短期國債市場,都面臨著市場主體的改造或轉換問題。在專業銀行約束力、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尚未解決之前,現有貨幣市場扭曲、變形,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阻隔將不可避免。很顯然,在貨幣市場主體現有產權結構下,受益的結果.‘內化”了,但受損的結果卻并不由決策者承擔,即存在著風險外部化現象,從而市場主體的借貸行為或拆借行為不可能規范。只有真正的商業銀行才會追逐最大利潤并同時使無力償債的風險最小。利潤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的均衡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商業銀行在不影響償付能力的情況下盡量保持較低的準備金水平從而增大高收益資產數量。當準備金不足或多余時,就需借助同業拆借市場,調劑余缺。這種拆出、拆入活動構成了貨幣市場資金的需求與供給。當一個銀行不需要考慮盈利時,會經常保有大量超額準備金,貨幣市場的供需活動將趨于衰減。前些年我國的專業銀行就是這種情況。而當一個商業銀行只考慮盈利、不考慮風險時,貨幣市場的資金交易必然會出現違規逐高利行為,這在同業拆借市場丘表現得最突出。

(二)建立規范化的貨幣市場操作與管理系統

建立的原則應該是將對貨幣市場的管理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相結合。有二個尚待明確的間題:第一,信貸市場上嚴格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不準超過償還能力貸款與拆借;第二,建立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第三,建立符合國情的、與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互相配合的同業拆借市場管理機構。關于前兩個問題,已有文章論及,下面僅討論第三個問題。要使同業拆借市場健康發展,在市場主體行為仍缺乏有效的內在約束力條件下,中央銀行對同業拆借市場的管理極為重要。除了監管市場主體對于市場管理制度和法規的執行以外,還應配合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建立符合國情的同業拆借市場管理機構。其理由在于:(1)目前國債發行數量、品種、期限方式都不能滿足公開市場操作的要求;(2)即使符合這一要求,根據西方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效應來看,當商業銀行保有大量超額儲備時,公開市場操作效應大打折扣。因此探索這一管理機構對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貨幣市場管理系統極有必要。可以考慮設立全國統一的融資中心作為中央銀行的一個職能部門。其中心任務是管理全國同業資金拆借,并及時將同業拆借市場的供需情況通知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機構,中央銀行根據貨幣政策目標的需要,結合公開市場業務,或者向融資中心融資,或者在公開市場上買賣證券,以保持充足的市場貨幣流量,并將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維持在所需水平上,從而建立一種富有彈性的貨幣供給制度。

(三)金融工具規模擴大與金融手段創新

在發達國家貨幣市場上,金融中介工具較為豐富,業務方式種類繁多。而我國,金融工具匾乏,業務單調,構成了貨幣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目前除了創新金融工具種類之外,在規模上須解決以下問題:(1)商業銀行資產結構中應有多大比例的短期證券才符合間接調控的條件:)(2)如何結合機制轉軌來改變銀行現有資產結構?以增量的方式還是以存量的方式,選擇什么時機?(3)中央銀行應以多大比例,吞吐什么債券有利于達到預期調控結果?這些問題不解決,通過貨幣市場間接調控經濟就不會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