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市場發展及對經濟的約束

時間:2022-09-04 02:51:01

導語:貨幣市場發展及對經濟的約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市場發展及對經濟的約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金融領域里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超國家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歐洲貨幣市場作為國際貨幣市場的主體,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歐洲貨幣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歐洲貨幣市場形成于5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兩個比較大的變化:一是美國經濟、軍事力量迅速膨脹,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地位則日益下降;二是出現了兩個對立的陣營,即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經濟地位的上升使美元取代了英鎊成為國際支付和儲備的主要手段。蘇聯及東歐國家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亦須使用美元進行支付,為了貿易方便,這些國家便將相當一部分美元外匯存入紐約各商業銀行。到了50年代中后期,美蘇之間的冷戰日益加劇,迫使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把紐約銀行中的存款提出,轉移到比較安全、限制也比較少的歐洲國家銀行,這樣,最初一批游離于美國之外的“境外美元”便在歐洲銀行中形成了。然而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還有一系列更為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分工和交換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而跨國公司的活動則有力地推動了這種國際分工。國際分工使生產的國別界限被徹底地打破了,形成了全世界范圍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另一方面,戰后國際貿易額迅速擴大,從50年代到80年代的三十年中,發達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額增長了30倍以上,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額也增長了20倍以上。①上述發展要求國際貨幣市場有一種全新的模式,歐洲貨幣市場也正是世界經濟這種發展內在要求的產物。

5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各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西歐各國政府的金融政策曾經有過較大程度的調整。1958年,西歐各國政府紛紛放寬了對經營外幣存放業務的管制,使歐洲金融市場上的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而由于英國政府禁止使用英鎊資助非英鎊區的國際貿易活動,英鎊的國際地位被進一步削弱,商業銀行對經營美元產生了普遍的興趣。另外,從5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有增無減,60年代初,美國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來扭轉這一局面。為了阻止資金外流,1963年,美國政府頒布了“利息平衡稅”(IET),對本國公民提供給外國公民的美元資金征稅,1966年政府又公布了“聯邦Q條例”,規定了國內銀行存款的最高上限,同時禁止對存期不到3天的存款支付任何利息。這兩項規定加上政府對金融市場宏觀控制的加強,使美國國內一些銀行紛紛將業務轉到西歐地區,這就進一步推動了歐洲貨幣市場業務的迅速發展。歐洲貨幣市場形成之后,其機制不斷發展和完善,從最初以經營短期資金拆借到以經營中長期信貸、債券投放、推銷,目前已成為高度發達的綜合性金融市場。其貨幣構成也日益呈多元結構,除美元之外,西德馬克和日元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歐洲貨幣市場形成初期,基本上是以倫敦市場上的美元存放業務為主體,60一70年代,這一市場的離岸中心已經擴及亞洲、拉美和海灣地區。從各離岸中心的資金規模上,更能窺見歐洲貨幣市場的驚人發展;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估計,1963年歐洲貨幣市場上的資金僅為124億美元(其中93億為美元),70年代資金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0%,及至1980年資金數量已經達到了13,650億美元,1986年更達到了30,400億美元(其中美元仍占三分之二)。①

二、歐洲貨幣市場發展的理論問題

歐洲貨幣市場同傳統金融市場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的超國家性質,由此而派生出的許多特點使這一市場在結構上完全不同于國內市場,②這些特征可以說是歐洲貨幣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所在。超國家性對市場機制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兩個市場利率結構的差異方面。大量經驗統計表明,在一般情況下,歐洲市場的資金存放利率的變幅是在國內市場利率組成的上下限內,即歐洲貨幣市場的存款利率高于國內貨幣市場的存款利率;貸款利率低于國內市場的貸款利率。雖然從動態角度分析,影響國內市場利率變動的因素同樣也會影響歐洲市場的利率變動趨勢,但歐洲利率是隨著國內利率的波動而調整的,且一般情況下不會大于后者的變動幅度。這種現象在歐洲貨幣市場的發展中有決定性意義,這種利率結構有助于將國際范圍內的大量過剩資本吸引到歐洲市場上來,同時還可以將國內市場上的資金吸引到境外市場上。因為歐洲市場上的存款利率高于國內市場,存款人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息收益;作為借款人來說,由于歐洲市場貸款利率較國內市場低,他們又可以降低借貸成本,這樣,無論從資金供給還是從資金需求角度看,歐洲貨幣市場均具備了迅速發展的基礎。當然,這種可能性的最終實現有賴于大批過剩美元的形成,60一7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的連年逆差便促使了這些美元在美國以外地區的出現。此外,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也造成大批國際性“油元”(P,tro一dollars),這些過剩資本基本上為歐洲貨幣市場所吸收。

歐洲貨幣市場的這種特殊的利率結構自然使一般人產生了這樣一種疑問:在歐洲市場的存款利率高于而貸款利率又低于國內市場水平的情況下,歐洲銀行經營境外貨幣的利潤(貸款利率—存款利率)會不會低于國內銀行的水平?從表面上看這種情況似乎存在,但實際上,歐洲貨幣市場在保持對國內市場利率優勢的同時,還會使歐洲銀行的經營利潤不低于國內市場。這仍然同歐洲貨幣市場的超國家性質有關。歐洲貨幣市場的經營活動幾乎受不到國家的干預,銀行之間的競爭也比國內市場更為激烈,再加上規模經濟的作用,使銀行的單位資金經營成本及總成本水平均低于國內市場。因此,盡管歐洲市場的存率高,貸率低,它的凈收益仍可以高于國內銀行。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歐洲貨幣市場的超國家性有兩個含義,第一是來自政府的控制比較弱,第二是銀行間的自由競爭比較強,這兩方面都使歐洲貨幣市場相對于國內市場來說更具有活力和靈活性,使資金運動的方向更為合理,收益更大。利率機制,特別是歐洲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利率優勢乃是這一市場得以存在和迅速擴大的根本原因,雖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終究是一種條件性因素。在資本流動以其收益為目標的情況下,高收益、低成本是最佳選擇,歐洲貨幣市場的內在機制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環境。

三、歐洲貨幣市場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超國家金融市場,人為限制因素較少,這就為該市場利用收益最佳化原則分配和使用資金創造了條件。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由于經濟危機和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的部門與地區資金供求失衡現象也是難以避免的;就發展中國家來說,長期殖民統治所造成的經濟落后和金融市場的不發達情況普遍存在。在歐洲貨幣市場出現之前,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是國際組織貸款、政府信貸和國內貨幣市場的資金融通,前兩種信貸規模有限而且附帶一些借款人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而傳統國內貨幣市場由于政府干預形成一種各自為政的封閉局面,也很難為發展中部門和地區提供充足的資金。傳統市場的資金流向受制于政府的經濟目標,很難流入效益最高的部門和地區,而且這一市場上眾多的規定也限制著非所在國居民的籌資活動。

歐洲貨幣市場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真正含義在于:它創造了一個高效率的國際資本流轉地。戰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市場,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有賴于這樣一個市場的存在。在分配過剩資金方面,歐洲貨幣市場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是在分配“石油美元”中起到一種資金“回流”作用。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一方面使石油輸出國手中的美元大增,另一方面造成了工業國和非產油國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這特別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負擔。歐洲貨幣市場的優惠利率導致“油元”流入,并依靠它在世界各地的離岸中心重新分配給資金短缺的國家,使它們不必降低原有的發展速度,同時保持正常的消費水平。前面已經提到過歐洲貨幣市場與國際分工的關系,這種關系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它對跨國公司的推動上。從目前歐洲貨幣市場的資金流向分析:相當一部分是服務于跨國公司全球擴張這一目標的,國內市場的狹窄性是無法滿足跨國公司隨時轉移資金這種流動性較高的要求的。生產國際化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運動的國際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跨國公司的發展是很難離開歐洲貨幣市場這樣一個資本運動高度自由化的場所的。另外,歐洲貨幣市場亦為戰后大宗貿易的實現提供了資金支持并且為與貿易有關的技術轉讓創造了條件。過去30年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額都成數十倍的增長,許多國家之間的貿易需要歐洲貨幣市場的信貸支持,這為世界貿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資金保證。

在對歐洲貨幣市場進行總的評價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它所帶來的一些弊端。歐洲貨幣市場雖然不是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但它卻為通貨膨脹的加劇和國內通貨膨脹向他國的轉移創造了機會。尤其是70年代后期以來,由于各國政府反通貨膨脹政策之間缺乏協調,甚至彼此的經濟目標相互矛盾,歐洲貨幣市場在轉入通貨膨脹方面的消極作用也更顯著。一般講,歐洲貨幣市場上資金流動率是高于國內市場的,一旦國內金融政策或是利率水平發生波動,大量資金便會在兩個市場之間流動,在國內市場對資金的實際需求不增加的情況下,這種資金的流動便會沖擊國內市場;此外,還應當考慮到各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歐洲貨幣市場不存在政府干預,當兩國貨幣比價發生變化,外匯市場上拋出軟幣,搶入硬幣的風潮便會加劇,通常情況下是一種升值最快的貨幣受到集中的沖擊,該貨幣發行國政府為了維持本國貨幣與外幣的比價,就必須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國內通貨膨脹加劇,例如,戰后西德國內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便屬于這種“轉入”型膨脹。

除了高度流動性外,歐洲貨幣市場中同業銀行活動往往使資金拆借量超過實際需要,這也是造成信貸膨脹的一個潛在危險。戰后,國際金融市場一直空前繁榮,國際資金流動與生產和貿易嚴重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進入80年代,這種局面更加嚴重,1987年《外交季刊))中一篇題為“轉變了的世界經濟”的文章曾經指出了這種現象。在生產發展緩慢,貿易增長明顯放慢的條件下,國際資金市場的交易額卻成倍增長,反歐洲美元市場的年交易額就達到了75萬億美元,相當于國際貿易額的25倍。紐約儲備銀行估計,紐約整個金融和信貸市場一天的交易額高達1萬億美元,而每日的生產不過100億美元;外匯市場一天的交易額為1,000億美元,而實際商品交易額不過500億美元。這種資本運動的高度虛擬化肯定會給國際匯率、利率甚至股票市場帶來巨大沖擊。歐洲貨幣市場經營手段十分先進,資金交易24小時不間斷進行,除了部分資金的運動是與生產和投資目的直接相關外,有很大一部分資金運動是脫離了實際需要的,有人稱這部分資金為“游離資本”,它對經濟穩定起著一種破壞性作用。游離資本的存在也使各國政府很難準確估計金融市場的資金規模以制定切實可行的反通貨膨脹計劃。

歐洲貨幣市場的另一個主要弊端是它使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戰后,各國政府為保證經濟的穩步增長,對國內金融市場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宏觀控制。盡管我們不能將政府經濟政策的失敗完全歸因于歐洲貨幣市場的存在,但這一市場對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的確起到了一種阻滯作用。例如,美國政府在1976一1977年經濟蕭條時期曾推行放松銀根的政策以刺激經濟回升,減輕失業的壓力,但由于相對于歐洲貨幣市場的國內貨幣市場利率過低,不但沒有達到經濟回升的目的,反而促使資金流入歐洲市場,這時的國內市場利率反倒回升,造成了不利于擴大投資的氣候。1979一1980年的情況正好相反,當時,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是抑制嚴重的通貨膨脹,緊縮銀根,結果由于國內市場利率較高,又使歐洲市場的一部分資金流回美國,壓低了利率,使政府對付通貨膨脹的政策失敗。

縱觀歐洲貨幣市場30年來的發展,可以看出:作為戰后金融市場的一種創新,它能夠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而調整其內在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深入和貿易的發展,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有一點是明顯的,如果不是歐洲貨幣市場30年來基本上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那么它是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