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模型貨幣政策與保險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22 11:49:14
導語:VAR模型貨幣政策與保險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月度數據,運用var模型實證研究貨幣政策與保險業發展的關系,結果表明市場利率對于保險業發展有貢獻度不高的負效應,貨幣供應量對保險業發展有貢獻度較高的正效應,保險業發展對于貨幣政策的影響尚不明顯,目前我國保險業發展主要依賴其自身并且金融屬性較高。因此提出深化保險改革、加強保險監管和加大對保險人才培養力度等建議。
關鍵詞:VAR模型;貨幣政策;保險業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狹義的貨幣政策通常指中央銀行通過相關政策工具對貨幣供求關系進行調節,以實現貨幣均衡,調控宏觀經濟。因為貨幣流通和資金運動與經濟運行緊密聯系,所以貨幣政策是最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貨幣政策多角度、全方位地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其作用機理主要是:第一,調節貨幣供求,實現貨幣均衡,維持幣值穩定。貨幣數量和結構上的供求均衡決定了貨幣價值,貨幣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在于其購買力,而購買力則是由價格反映。幣值下降會引起價格上漲,出現通貨膨脹;幣值上升則會引起價格下降,出現通貨緊縮。因此,中央銀行通過相關貨幣政策對貨幣供求進行調控,從而使幣值保持穩定。第二,調節社會總供求,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貨幣供給量直接影響著總供求。當社會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導致經濟運行困難時,中央銀行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拉動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當社會總需求過大時,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的方式維持供求均衡。同樣地,中央銀行通過貨幣供給和貸款利率的調控對投資和生產進行調節,從而影響社會總供給。因此,中央銀行通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維持經濟均衡。第三,調節利率和匯率影響消費、儲蓄和投資。利率和匯率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金融杠桿,各經濟主體根據利率和匯率的變化決定投資決策。利率降低,則刺激投資和消費;利率提高則有利于儲蓄。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也受匯率變化的影響。因此,中央銀行根據市場經濟形勢對利率和匯率進行調節,從而影響消費、儲蓄和投資。但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復雜,存在著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經濟增長間的矛盾,以及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之間的矛盾,使得政策效果未必能達到預期目標[1]。
我國保險業從1980年恢復發展,到1995年規范發展,再到2001年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我國保險公司已有224家,保費收入達3.7萬億元,保險資產更是達到16.8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國。對于保險業的發展,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王祺等基于1985—2001年的宏觀數據,率先對我國保險業恢復發展階段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國民經濟增長率、財政政策等宏觀因素對保險的發展有顯著影響,特別是國債發行額對保費收入有顯著正向作用[2]。孫祺祥等認為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受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并選取67個國家1995—2007年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得出市場經濟與保險發展水平正相關[3]。王曉全等對影響我國保險經紀市場發展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認為保險經紀結構自有資本、雇員數量等5個因素在保險經紀市場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4]。胡良等研究通貨膨脹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時,從歷史角度梳理了兩者的變化關系,分析了通貨膨脹對保險業的作用機理,并從長期和短期角度探析了通貨膨脹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5]。洪梅等使用因子分析法實證研究影響保險業增長的因素,認為宏觀經濟和保險市場發展因素對保險業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6];卓志等運用VAR模型對宏觀經濟、保險制度變遷和保險業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認為宏觀經濟促進了保險業的發展,但貢獻程度不高,保險制度變遷則發揮主要作用[7]。
臧志誼從時空維度對城鎮化和保險業發展的耦合協調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認為城鎮化與保險發展在全國維度下耦合效果不佳,并且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8]。曹忠威通過VAR模型得出保險業的發展促進了出口行業的發展[9]。當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時,市場貨幣供應量會增加,個人和企業更加容易獲取資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入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增加對保險產品的需求,保費收入隨之增加。然而積極的貨幣政策通常伴隨著利率的下降,一方面會使保單保值和增值能力下降,退保率上升[10];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名義賠付金額大于實際賠付金額,大量資本涌入保險市場導致供求不平衡[11]。
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時,貨幣供應量減少,個人和企業對保險需求減少,保險公司的利潤降低,保費收入減少。可見,無論擴張性貨幣政策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保險業的發展都存在著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此外,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可以為保險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同時隨著金融機構不斷多元化,保險業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逐漸增強。那么貨幣政策的實施究竟會對保險業產生怎樣的影響,保險業的發展又能否影響宏觀政策的制定呢?基于此,本文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研究貨幣政策與保險發展的關系。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一)貨幣政策指標
廣義貨幣供應量(M):貨幣供應量可測性強,可控性高,抗干擾性強。中央銀行根據市場上供需情況,采取擴大或縮減貨幣供應量的方式使市場均衡。市場利率(R):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之一是市場利率,中央銀行通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使利率水平達到理想狀態,來調節市場的供求。本文選取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7天加權平均利率。
(二)保險業發展指標
保費收入(B):保險機構通過收取保費將儲蓄資金集合起來,為投保人提供損失補償,因此用保費收入衡量保險行業的規模總量。
(三)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經濟網,搜集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月度數據。為了消除季節因素對貨幣供應量和保費收入的影響,運用Eviews7軟件進行X_12處理。
三、模型準備
(一)模型原理
VAR模型廣泛運用于多個時間序列變量關系的研究中,為了研究貨幣政策與保險發展的關系,建立包含廣義貨幣供應量(LNM)、市場利率(LNR)和保費收入(LNB)的VAR模型,
(二)異方差檢驗
因為變量間的數值差別較大,所以對各變量進行對數變換,并以此減小異方差對研究結果的影響。運用Eviews7軟件進行White檢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懷特統計量對應的P值為0.3428,不拒絕原假設,說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三)單位根檢驗
采用ADF法對所選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其平穩性。若存在不平穩的變量,對所有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后再進行檢驗,直到平穩。由檢驗結果可知,原序列都不平穩,對所有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后,均為一階單整。
四、模型應用
(一)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首先,貨幣供應量對保費收入和市場利率沖擊的反應。保費收入對貨幣供應量呈現負向沖擊,第1期和第3期的沖擊為0,前三期的沖擊呈現出“U”型的先逐漸增強再逐漸減弱效果,且沖擊效果較弱,第3期之后沖擊效果開始逐漸增強。市場利率對貨幣供應量同樣是負向沖擊,沖擊效果在第2期達到最大后逐漸開始回落。比較保費收入和市場利率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力度,市場利率的前期作用力度大,保費收入的后期作用力度大。其次,保費收入對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沖擊的反應。貨幣供應量對保費收入呈現正向沖擊,在第1期作用力度達到最大值,之后沖擊力度逐漸回落,最終保持穩定的正向沖擊。市場利率對保費收入呈現負向沖擊,第1期沖擊為0,第2期顯現強烈沖擊后,沖擊效果緩慢加強,在第4期作用力度達到最大,之后沖擊作用逐漸減弱并趨于平穩。相較于貨幣供應量對保費收入的正向沖擊力度,市場利率的負向沖擊作用力度更大。最后,市場利率對保費收入和貨幣供應量沖擊的反應。保費收入對市場利率呈現負向沖擊,第1期沖擊為0,第2期達到最大,之后沖擊效果逐漸減弱,在第9期沖擊力度減弱為0。貨幣供應量對市場利率的沖擊作用在第1期和第2期均為0,第2期之后開始呈現正向沖擊,但作用力度較小,效果保持穩定。綜合比較,保費收入對市場利率的負向沖擊作用大于貨幣供應量的正向沖擊。
(二)方差分解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在保險業發展過程中,貨幣政策的影響程度,對變量保費收入LNR做方差分解。從保費收入方差分解圖可以看出,保費收入的變化主要受其自身影響,自身貢獻率維持在80%左右。除其自身外,市場利率的貢獻率較大,貢獻率保持在20%左右。貨幣供應量對保費收入的貢獻度較低。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貨幣政策對保險業的發展影響機制復雜。市場利率對于保險業發展呈現負相關關系,意味著提高利率,保費收入會減少,從而阻礙保險行業發展規模。貨幣供應量與保險業發展呈現正向關系,意味著增加貨幣供給會促進保險行業發展。第二,保險業發展對于貨幣政策的影響尚不明顯。保險發展與市場利率呈現負向關系,但貢獻程度僅在10%左右。對于貨幣供應量有正向影響,但作用效果微乎其微。說明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尚不能對宏觀經濟政策產生顯著影響。
(二)建議
1.深化保險改革,創新發展模式。在鼓勵金融創新過程中,保險創新也應當被重視。不斷豐富保險種類,拓寬保險業務領域,創新營銷模式,轉變保險公司現有觀念和機制,提升風險管理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開發對利率不敏感的保險產品,減少利率變動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探索“互聯網+保險”新模式,逐步完善和健全保險市場體系。堅持對外開放,加強保險公司與國際保險市場的合作,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2.加強保險監管,防范風險發生。保險公司主要從保費收入中獲取資金。一方面,對保險公司投資項目進行嚴格監控,防止進行高風險投資而危及其清償能力以及保險市場和宏觀經濟的穩定,使“保險姓保”,保證保險市場良好發展;另一方面,適當拓寬資金運用渠道,傳統的金融資產組合不利于分散風險,使投資收益受到影響,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有利于保險市場的風險管理,對沖保險資金運用的系統性風險,豐富保險公司收入來源并提高自身防范風險的能力[12]。
3.加強保險人才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當今保險市場對保險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更多專業的保險人才。而受傳統保險觀念的影響,我國保險方面的人才較為稀缺。因此高校應開展保險相關課程,鼓勵更多人才從事保險行業,使保險團隊更加多元化,更好地為有保險需求的個人和企業提供專業服務,逐步改變傳統觀念對于保險行業的偏見。
參考文獻:
[1]李建.金融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72-481.
[2]王祺,陳梅,張立華.對影響我國保險產業發展宏觀因素的實證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1):37-40.
[3]孫祁祥,鄭偉,鎖凌燕,等.市場經濟對保險業的影響:理論分析和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0(2):158-172.
[4]王曉全,康寧.我國保險經紀市場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保險研究,2010(12):72-76.
[5]胡良,陳靜.通貨膨脹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探析[J].保險研究,2012(1):30-35.
[6]洪梅,黃華珍,焦俊勇.我國保險業增長影響因素研究[J].保險研究,2014(2):11-22.
作者:楊銳 朱家明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 上一篇:貨幣和金融的本質與金融學
- 下一篇: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機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