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波動水平選擇論文
時間:2022-04-10 11:17:00
導語:匯率波動水平選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影響,指出這與外國對外經濟聯系中的結構關系及其經濟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并從這個角度給出匯率波動水平選擇的建議,并討論了人民幣的匯率水平問題。
關鍵詞匯率波動水平經常賬戶通貨緊縮通貨膨脹
匯率在開放經濟的各種變量中居于核心地位。這是因為,開放經濟中各種變量的狀況最終都將在匯率上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而匯率的調整又會對從外部到內部、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對開放經濟的運行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在開放經濟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政策搭配過程中,匯率政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事實上匯率并不是始終處于均衡水平的,不僅在短期內存在較大的波動,在長期也會因為結構性經濟因素和政府管理等原因而存在對均衡水平的偏差。這不僅將對本國產生一定影響,也將對存在經濟聯系的其他國家產生一定影響。
1匯率水平波動對外國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影響
在這里我們假設只有兩國(本國、外國),并以本幣低估狀況為例來說明匯率水平波動的對外影響。本幣的低估就是外幣的相對高估,就意味著外幣實際購買力相對增加,這將首先對外國的貿易、投資等產生直接影響。
1.1貿易狀況惡化與貿易條件改善
在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即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的前提下,本幣的低估會造成外國對本國出口價格昂貴、進口價格低廉,這將導致外國出口相對萎縮、進口相對增加、貿易赤字相對上升、產出和國民收入相對下降。這反映了國際收支的彈性分析法的一般觀點,傳統上被認為是匯率低估對外影響的最重要的方式與結果。另一方面,本幣低估將使外國的貿易條件得到改善,這意味著外國出口一單位商品可換取更多的進口商品,外國的資源利用更加優化。長期來看,這將促進外國的經濟增長。
1.2我國直接投資增加導致外國生產力轉移
本幣的低估使得外幣的實際購買力相對增加,這將鼓勵外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進行,以資本、技術為代表的外國生產力將轉移到本國,外國將遭遇一定程度的“產業空洞”,其結果是外國的就業下降、GDP下降。但同時,外國對外投資增加、投資凈收益增加,從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資企業隨著外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開展而在本國建立,它們的產品返銷將進一步惡化外國的貿易狀況。
1.3高估有利于實現金融擴張
本幣的低估使得外幣資產成為優質資產而受到追捧。對外幣資產需求的增加,使得外幣資產價格上漲,外幣資產持有者的財富增加;同時,外幣在國際儲備、結算等方面使用更廣泛,國際信譽提升,推動外幣國際化。
1.4外國無形貿易進口增加
本幣的低估反映外幣的實際購買力變大,外國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增加、需求提高,將更可能選擇消費本國境內的無形貿易商品,如到本國旅游、留學等。其結果是外國經常賬戶收支惡化,但外國居民的生活福利提高。
從上述可見,一般來說,本幣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幣實際購買力的增加,一方面導致外國產品價格相對昂貴,有損外國貿易,外國經常賬戶收支狀況惡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于外國對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資,外國投資收益增加。
2匯率水平波動對外國總需求和物價水平的影響
本幣低估將通過貿易、投資等渠道,并進一步結合外國國內條件,將對外國總需求和物價水平產生一定影響。
2.1對總需求的影響
貨幣貶值對總需求的影響究竟是擴張性的還是緊縮性的,在學術界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傳統理論認為,成功的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是擴張性的。在乘數作用下,它通過增加出口和進口替代品的生產,是國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長。但是,匯率變動與總需求的關系比較復雜,貶值在對經濟產生擴張性影響時,也有可能同時對經濟產生緊縮性影響。一方面貨幣低估使本國貨幣購買金融資產尤其是外幣資產的能力下降,它把較多的本國購買力轉移到了相同數量的外幣資產上,從而導致了總需求的萎縮;另一方面貨幣貶值后,償還相同數額的外債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國貨幣。當外債還本付息較大時,貨幣貶值必會引起國內總需求的下降。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強調了從貨幣的資本屬性這一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強調升值后貨幣購買力增加從而有利于其投資方面的影響。
所以,本幣低估從而高估外幣對外國總需求的影響不確定,要具體考慮外國對外經濟關系構成中貿易與投資之間的比重結構關系之后才有結論,要看對外貿易方面的負面影響能否被金融、投資方面的正面影響所抵消。
2.2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本幣的低估將通過不同的傳導機制對外國物價水平產生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貿易品價格機制對物價水平作用直接而明顯,使其成為傳統上認識的影響物價水平的主要作用機制,其傳導機制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制的效力發揮是與所處的經濟環境狀況緊密聯系的。在我們的分析中,比如貨幣工資機制、資產收益機制的作用路徑,暗含一個假設,即實際購買力增加后,就會自動增加支出,從而導致經濟繁榮、物價上漲。但一般認為,在一個繁榮的環境中,實際購買力的增加會較多地增加消費,而在一個蕭條的環境中,實際購買力的增加不一定會導致消費的等額增加。這樣,本幣低估對外國物價水平的最終影響在不同環境中也會不一樣。在外國經濟繁榮時,本幣低估和大量廉價商品的輸出不會導致外國的通貨緊縮,反倒是促成外國經濟繁榮甚至是其產生通貨膨脹的因素之一。但在外國經濟蕭條時,本幣低估和大量廉價商品的輸出有可能會使已緊縮的經濟放緩復蘇的步子。這便是為什么同樣是本幣低估(貶值)后低價商品的輸出,有時被認為是輸出通貨膨脹、有時被認為是輸出通貨緊縮的原因。
可見,本幣匯率水平波動導致外幣實際購買力的變化,這在貿易與投資兩種基本渠道上的影響相反,比較這兩種影響大致可以看出本幣匯率水平波動對外國總需求的最終影響。但在對物價水平的最終影響的考察中還要進一步考慮經濟景氣狀況、消費傾向等因素。理論上難以確定本幣低估如何改變外國總需求和物價水平,也就不能說本幣低估一定會向外國輸出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
3關于人民幣的匯率水平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關于匯率水平變動的影響,傳統上主要從貿易角度來看的,但隨著對外經濟聯系方式的變化,即盡管出口貿易仍占重要地位,通過跨國直接投資等其他方式進行的對外聯系日益增加,只有將金融、投資等方面的影響一起納入考察才能有全面的分析結論。同時,在具體分析匯率波動對外綜合影響的時候,不僅要將這兩種大致相反的影響比較分析,還必須緊密結合外國國內的經濟狀況。這些分析結論,不僅揭示了匯率水平波動的對外影響,還可以用來分析國際貨幣匯率水平及其變動對本國的影響,從而拓展了確定本幣匯率水平的決策基礎。
匯率政策是實現一國經濟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達到的重要工具,匯率已成為調節國際經濟競爭關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國完全可以利用匯率波動影響的分析結論,主動地選擇匯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幣)來調整國際貨幣關系,創造一個有利經濟發展環境。而資本貨幣高估一點好,而對于每個國家來說,其貨幣匯率水平的確定主要取決于貨幣在對外經濟關系中主要起的是貿易作用還是投資作用。
近兩年來人民幣的匯率水平為世界所關注,爭議不小,尤其是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在2003年2月七國集團(G7)財長會議上的一項提案指責“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要求人民幣升值。近年來,與日本遙相呼應,美國國內積極鼓噪“人民幣升值論”,指控中國涉嫌操縱貨幣匯率,進行不公平貿易競爭。人民幣面臨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人民幣為什么面臨升值壓力?近10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我國維持了較大的貿易盈余和經常項目持續順差,從而直接造成了均衡匯率升值的壓力,這就要求均衡匯率升值(即非貿易品價格提高)才能引導生產要素由貿易品生產部門流向非貿易品生產部門,從而維持國內貿易品與非貿易品部門的均衡。在資本項目方面,由于我國采取的是寬進嚴出的資本項目管理政策,而且引進外資以直接投資為主。伴隨著高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高投資回報預期,以及我國的內需市場潛力和近乎無限的低成本勞動供應等比較經濟優勢,近年來我國吸引了全球企業的關注,直接投資形式的資本流入占到合法渠道流入的80%左右。持續的資本流入使資本項目大量盈余,加之經常項目的盈余,使我國出現了持續的“雙順差”現象。在我國強制結售匯的匯率管理體制下,這種持續的雙順差導致官方外匯儲備激增,強化了人民幣升值預期。此外,升值壓力還來自于其他幾方面:一方面,國內儲蓄大大超過投資,資本過剩,外向型經濟和單純市場導向的發展戰略已經走到盡頭,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剩,而急需發展的國防與戰略產業、環境保護產業、因無短期利潤而投資不足,過剩資本大量流向國外,表現為資本凈外流。另一方面,外資因優惠政策每年以500億美元的速度進入,擠垮了大量的國內企業,并拖累了國內銀行。所有這一切導致了前些年的通貨緊縮,促使人民幣對外幣升值。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以“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模式為藍本的外向型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出口創匯能力不斷提高,使我國的外匯儲備連創新高。隨著企業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很多企業不再滿足于單純以出口創匯為目的的發展模式,而通過不斷走出國門,擴大對外投資的國際化之路來尋求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例如聯想集團收購IBM電腦部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這一角度上來說,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對于我國逐漸擺脫傳統的貿易導向經濟發展路徑,而轉向貿易與投資并重的發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