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外逃與人民幣匯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11:22:00

導語:資本外逃與人民幣匯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外逃與人民幣匯率研究論文

摘要:首先對討論資本外逃的定義,然后借鑒余額法和國內學者提出的方法,對我國的資本外逃規模進行了估算。還就資本外逃的規模對匯率偏離程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出資本外逃對匯率的偏離程度有較明顯影響。

關鍵詞:資本外逃規模;匯率偏離程度;進出口偽報

1問題的提出

根據IMF的經驗研究,如果凈誤差與遺漏項的數值大到超過商品項目借貸方總計(即貿易額)的5%,就表明國際收支存在較大的問題,同時這一數字為負數,就進一步表明有來歷不明的外匯支出,換句話說,即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論文聯盟

從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我國還沒有明顯的大規模資本外逃。但從1990年開始,我國的“誤差與遺漏”與貿易額的比例從1989年的0.09%飆升至1991年的6.19%,并將這一勢頭一直保持到2000年,在2001年經歷了一次短暫的回落后又呈現出穩步上漲的態勢。同時,從1990年起,“誤差與遺漏”的數額在大多數年份都為負數,并且從1999年起,我國的“誤差與遺漏”由上一年的-166億美元開始減少,2004年達+270.5億美元,但是,2005年,又變為-167.66億美元,2006年僅上半年就達-84.06億美元。如此大的正負變化,就進一步表明了我國近幾年仍存在著資本外逃的問題。

2資本外逃的涵義

美國著名國際經濟學家卡丁頓(Cuddington,1986)則認為:資本外逃主要是指短期投機性資本,即游資的外流,包括將國內范圍的投資組合調整為國際范圍內的流動資產組合,也包括根據這些信息而導致的國家貿易信貸的變動。經濟學家多利(Dooley,1988)認為:資本外逃是由于居民希望獲得不受本國當局控制的金融資產和收益的愿望所導致的資本流出。我國學者陳桂鴻(2003)認為:資本外逃時違背實際利率指向的,出于逃避風險、規避管制、投機套利考慮的資本非正常流向國外。

在此,作者也歸納出自己對資本外逃的基本內涵和特點的理解,即:我國的資本外逃是在我國存在嚴格的外匯管制和資本管制背景下,經紀人出于自身的經濟和其他利益(包括規避風險、減少損失和尋求資本利益最大化等)的目的,用非法手段或假借合法的形式將資本轉移出境的一種特殊的資本外流,其境外收益未向本國政府申報并交納稅收。

3資本外逃的計量方法和規模估測

根據本文界定的資本外逃的范圍,依據余額法的思想和借鑒國內學者牛曉健(2005)提出的方法,按資本外逃方式的不同,分別對其規模進行測算:

(1)經常項目下的資本外逃。

經常項目下的資本外逃主要是通過出口低報價和進口高報價進行的,故我們在本文中主要測算通過該渠道進行的資本外逃。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將對大陸和香港之間的貿易數據處理后再使用以剔出偽報貨值帶來的誤差。本文考慮到價格因素對我國貿易差額的影響,在計算過程中將價格轉換為FOB,即FOB/CIF=1/1.1

基本思想:出口低報價的資本外逃=貿易伙伴國統計的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總價值×價格轉換系數-中國統計的對貿易伙伴國總的出口值-通過香港轉口出口的貿易值

進口高報價的資本外逃=貿易伙伴國統計的對中國出口的貨物總價值-中國統計的從貿易伙伴國的總進口值×價格轉換系數-貿易伙伴國通過香港轉口進口的貿易值

(2)資本項目下的資本外逃。

在相關數據有限的情況下,本文將通過中國對外投資申報的投資利息(利潤)的倒算,來測算資本項目下的資本外逃。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假定我國對外投資的企業能夠獲得國際平均利潤水平,根據對外投資企業申報的收益(利潤)倒算出我國對外投資的真實數額,然后與國家批準的對外投資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我國企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行的資本外逃的測算值。

(3)其他非法方式的資本外逃。

基本思想:根據余額法和多利法的思想,在測算其他方式下的資本外逃之前,首先假定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中不存在資本外逃,然后計算流入一國的以外幣計價的國外資源總量減去這些外匯資源在國內的占用數量,就得到一國一定時期內的資本外流的總量,在扣除正常的資本外流,其余額數就是本文定義的其他非法方式下的資本外逃。

從圖表1來看,我國的資本外逃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總的來看,我國的資本外逃規模呈上升趨勢。1991年以前,我國的資本外逃規模總的來說比較小,基本上圍繞著100億美元上下變動。1992年起,資本外逃規模上升較快,2001年前后更高達1332.579億美元。之后,外逃規模又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2)從我國資本外逃的構成(途經)來看,1998年以前,我國的資本外逃的最終規模的變化曲線與其他非法方式的資本外逃的變化曲線基本重合,即我國的外逃資本主要是通過其他非法方式的渠道逃離出境的。而從1998年以后開始,我國的資本外逃的最終規模的變化曲線與經常項目下的資本外逃的變化曲線趨于一致,即1998年以后,我國的外逃資本主要通過經常項目下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以及轉口貿易等方式逃離出境。

(3)2001年前后,我國的資本外逃規模高達1332.579億美元,2002年又降至139.32億美元。這是由于我國之前采取的控制措施開始收到成效,貿易為報紙降低,儲備資產大幅度增加,外商直接投資穩定,對外直接投資開始增加。特別是由于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劇,大量國際資本通過各種途徑開始涌入我國。故造成了2002年資本外逃規模大幅度降低,到2004年更是出現了資本內流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從圖上看出,流入的資本,即所謂的“熱錢”,主要是通過其他非法方式流入的。但是,到2005年,資本外逃的規模又有所上升,所以,還需加強對出境資金的監控和管理。特別需要注意,通過經常項目下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以及轉口貿易等方式和通過其他非法方式出境的資金。

4資本外逃對匯率失衡的影響程度

一般而言,在直接標價法下,如果名義匯率高于其實際均衡匯率,匯率被高估,這時,市場預期本幣可能會貶值,投機和投資性資金會流出境外,同時,外逃資金可能反作用于匯率,使匯率的偏離程度發生變化。

經過測算,本期外逃資金會對本期匯率和下期匯率產生影響,并且通過計算外逃資金的規模與匯率的偏離程度的相關性發現,1985-2005年外逃資金規模與當期的匯率偏離程度的相關系數約為0.14,與下一期的匯率的相關系數約為0.33。我們能夠得出這樣的基本判斷:本期的外逃資金規模與下一期匯率偏離程度的相關性更高,約為其與當期匯率偏離程度的相關系數的兩倍。

由于影響匯率的因素較多,經反復測算,發現很難直接用回歸分析的方法測算外逃資金對匯率偏離的影響程度。但通過觀察資本外逃規模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和滯后一期的匯率偏離程度的變化曲線(見圖2)發現:資本外逃規模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上升。1985年-1994年,這段時期人民幣匯率是雙軌制,名義利率定期調整,這時期的資本外逃規模較小的變化就會對匯率的偏離程度產生較大的影響。1995年后,影響程度大大減小,反映出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后,匯率偏離程度逐漸變小。從1996年起,除了個別年份,如果本期的資本外逃規模縮小,會對下一期的匯率的偏離度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匯率被低估為例,本期外逃資金的規模減小,原本減少的國內貨幣供應會相對增加,物價水平往往會滯后6-12個月才上升,此時如果國外的通貨膨脹率沒有上升,或上升幅度小于國內,則相對購買力平價會上升,實際匯率貶值。而名義匯率不變或變化很小的情況下,匯率低估率的絕對值變小,低估程度減弱。比如,2002年資本外逃規模占貿易總額的比重比2001年縮小了大約15個百分點,2003年的低估率由2002年的3.13%縮小到了0.96%。而,2003年資本外逃規模占貿易總額的比重比2003年增加了約0.7個百分點,2004年的低估率由2003年的0.69%擴大到了1.33%。故,我們可以得出,資本外逃對匯率的偏離程度有較明顯影響。

參考文獻

[1]許少強,馬丹,宋兆晗.人民幣實際匯率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牛曉健.中國經濟轉型時期資本外逃的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