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制度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10 11:36:00
導語:人民幣制度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制度誕生于戰火紛飛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后,撕毀國共合作宣言,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處于被封鎖、包圍、分割的狀態,為了自力更生地支援人民解放戰爭,各解放區銀行紛紛發行地方性的流通貨幣,用以防止國民黨貨幣的入侵,保護人民群眾的物質財富。
在戰爭環境下,解放區貨幣制度存在發行和流通不統一的缺點。因為各個解放區在經濟上是保持獨立的,不可能發行整個解放區的統一貨幣,各種地方性的貨幣不能相互流通。由于發行的分散性,解放區的地方性貨幣價值不同,比價經常發生變化,幣值難以穩定。隨著解放區的不斷開辟和擴大,地區之間的經濟關系有所增強,多元化貨幣流通的格局影響到解放區之間的物資交流和戰爭供給,因此客觀上要求貨幣發行和流通由分散走向統一,以適應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需要。
1947年,人民解放戰爭從防御轉入進攻階段,華北地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后方,擔負著推翻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任務。4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成立華北財經辦事處及任命董必武為主任的決定。次月,華北財辦籌備處召開華北財經會議,這是為準備反攻而召開的第一次有眾多解放區參加的具有深遠影響的會議。會議決定各個解放區貨幣的兌換比價,可以相互流通,向統一發行過渡,并積極籌建全國性的銀行。10月1日,董必武致電中央時提出:"銀行的名稱擬定為中國人民銀行"。8日,經中央同意后,即成立南漢辰為主任的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24日,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正式成立,統一領導華北各解放區的財經工作,同時,中共中央批準華北財經會議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具體著手貨幣的統一事項。
1948年以后,各解放區逐漸連成一片,鄰近的解放區開始統一行政區劃,統一財政和銀行。例如,1948年1月陜甘寧邊區與晉綏邊區合編為西北解放區,陜甘寧邊區銀行并入晉綏邊區的西北農民銀行。5月,華北解放區決定,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銀行與晉察冀邊區的晉察冀邊區銀行合并成立華北銀行總行。這些邊區的地方性貨幣實行固定比價,混合流通,把各區間的貨幣流通統一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0月,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幣、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民銀行幣,又與華北解放區的冀南銀行幣實行按固定比價混合流通。這樣,華北、華東和西北三大解放區的貨幣實現相互流通,為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的統一鋪平了道路。到了冬季,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展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望,貨幣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1948年12月1日,由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組成的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定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本位貨幣,統一流通。
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和人民幣的發行,開創了中國金融史上的新紀元。華北人民政府布告說,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幣為本位貨幣。人民幣"不但統一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貨幣,且將逐步統一所有各解放區的貨幣,成為新中國戰時的本位貨幣"(注:《華北銀行總行關于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的指示》,1948年11月25日。),標志著新中國貨幣制度的開端。
從源流上來說,人民幣制度是解放區貨幣制度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人民幣繼承了解放區貨幣的優良傳統,但更加集中統一,"人民銀行新貨幣的發行,預告著解放區貨幣的進一步鞏固,和解放區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注:新華社社論《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幣》,1948年12月7日《人民日報》。)人民幣發行和流通的擴大,首先是從解放區開始的。它的價格是從各解放區貨幣的固定比價中體現出來的。在合理制定人民幣與解放區地方性貨幣比價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對解放區地方性貨幣的收兌工作,為全國建立統一的人民幣市場奠定基礎。
二、獨立、統一、穩定的人民幣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采取了一種完全不同于解放前,也不同于世界其他各國的貨幣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貨幣發行權屬于國家;禁止外幣在國內流通;外匯、外幣和金銀的買賣,統由國家銀行經理。"為此,人民幣除了在解放區內部逐漸統一外,各地采取了下列金融措施:
首先是堅決肅清敵幣。集團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在其統治的最后幾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人民遭受的災難是空前絕后的。人民解放軍進入剛解放的地區,立刻宣布急劇貶值、形同廢紙的國民黨貨幣為非法貨幣,并堅決、迅速、徹底地肅清這些敵幣,從而為人民幣占領市場鋪平道路。
其次是嚴禁金銀流通。國民黨統治區因紙幣毫無信用,造成金銀在市場上計價流通,并成為金融投機的主要對象。解放初期,這種現象依然相當普遍,成為人民幣占領市場的主要障礙。黨和人民政府嚴禁金銀流通,規定金銀買賣與兌換統一由國家銀行辦理,私下買賣和計價行使屬于犯法行為。當時采取藏金銀于民的政策,允許人民持有金銀,并以適當的價格進行收兌,把保存在人民手中的金銀逐步集中到國家銀行用作外匯儲備。依靠廣大人民的支持,各地取締金銀投機活動,金銀管理的辦法取得顯著成效。
再次是實行外匯管理。人民解放軍每解放一個地區,必須取消外國銀行的擅發貨幣權,禁止外幣流通,實施外匯管理。外匯(包括外幣)均須存入中國銀行換成外匯存單或售予中國銀行,任何人不得經營買賣或私下轉讓,統由國家銀行經營管理。
通過以上措施,徹底摧毀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貨幣制度,結束了金銀、外幣在市場上流通計價的歷史,使中國人民砸碎了長時期來惡性通貨膨脹的桎梏,人民幣流通得到空前的統一。
然而,人民幣剛發行時,只能解決統一全國貨幣的問題,還來不及解決貨幣的穩定性。1949年是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年,財政支出猛烈增加,不得不發行大量人民幣來彌補赤字。這一年中,曾多次出現程度不等的通貨膨脹。特別是10月中旬以來,全國物價劇漲,幣值大跌,人民幣流通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陳云同志及時指出:"這次幣值下跌、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財政赤字龐大,因而鈔票發行過多。"他又說:"在政府的財政措施上,不能單一依靠增發通貨,應該在別的方面尋找出路。"(注:《陳云文稿選編》第34-35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盡管新中國的通貨膨脹與舊中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的政策有本質的區別,但也對人民生活和經濟建設發生負面影響,因此,穩定通貨是全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
尋找什么出路才能從根本上穩定通貨呢?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實施對穩定通貨具有深遠意義的"三平衡"政策,即統一全國財政收支,實現全國財政收支平衡;統一全國物資調撥,實現全國物資調撥平衡;統一全國現金收支,實現全國現金收支平衡。由于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很快就停止了通貨膨脹,全國出現前所未有的通貨穩定和物價穩定。
接著,政務院了《關于實現國家機關現金管理的決定》,規定所有公營企業、機關、部隊及合作社的現金及票據,除保留規定限額外,全部存入銀行。單位往來一般使用轉帳支票,而不使用現金。實施現金管理和轉帳制度,使原來留在單位中的現金和流通領域中的大批通貨,源源流回國家銀行,縮減了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同時,貨幣流通范圍相應地發生了很大變化,一部分是現金收付按照一定軌道運轉,一部分是非現金(轉帳劃撥)大量結算,人民幣流通渠道有了新的拓展。
為了主動掌握與調劑貨幣流通,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于1950年12月批準《貨幣管理實施辦法》和《貨幣收支計劃編制辦法》,強調貨幣管理制度是進一步統一財經工作的重要環節,旨在集中資金,統一管理,有效使用,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中巨大資金的需要。
另外,政務院在195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國家貨幣出入國境辦法》和《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主要內容是嚴厲打擊偽造、變造人民幣或販運、行使偽造、變造人民幣等違法犯罪行為,從法律上進一步保證人民幣的正常流通,維護國家貨幣的尊嚴和群眾的合法權益。
財政經濟的根本好轉和貨幣立法工作的開展,是穩定通貨的關鍵。一方面,人民幣的穩定性在財政收支平衡、物資調撥平衡、現金收支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上都能充分地表現出來,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人民幣的穩定又為平衡財政收支創造了有利條件,使財政年有結余,從而順利地進入大規模的國民經濟建設時期。這樣,獨立、統一與穩定的人民幣制度已經形成。
三、人民幣制度的健全和鞏固
貨幣制度是國家以法令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但在建國初期,人民幣制度是不夠完善的。具體表現在鈔票種類復雜,面額大小懸殊,票幅尺寸參差不齊,紙張質量和印刷技術也較差,還沒有完全擺脫通貨膨脹、物價不穩的痕跡。據統計,"從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共印制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人民幣,最小面額只有1元,最大面額則50000元"。(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司編:《人民幣圖錄》第3頁,中國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這段時期的人民幣因券種紛繁,不利于交易和核算,亟需進行整頓和改革。
實際上,人民幣的改革從1950年財政收支平衡和物價穩定以后就開始準備工作,原來定于1953年實施,但由于技術上的原因推遲了時間。到1955年2月20日,國務院頒發《關于發行新的人民幣和收回現行的人民幣的命令》,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以便利交易和核算。《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自3月1日起發行新的人民幣(簡稱新幣),收回現行的人民幣(簡稱舊幣),新舊幣的折合比率為1比1萬。新幣主幣面額1元至10元,輔幣面額1分至5角,每種券別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自新幣發行之日起,凡機關、團體、企業和個人的一切貨幣收付、帳薄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均以新幣為計算單位。
應當指出,這次幣制改革并不是重建一種新的貨幣制度,而是對新生的人民幣制度作了改進,主要是改變了貨幣的單位價值使人民幣具有好看、好算、好使用、好記帳的優點。將動輒以萬元為單位的價格標度縮小為1元,不僅提高了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而且化繁為簡為計算和流通提供便利。鈔票上印有四種文字,更有益于全國各地區的經濟交流,展現了我國各民族的平等和團結。
經過改革的人民幣制度是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符合廣大人民愿望的。新人民幣種類簡潔,交易與計算均感方便,能節約大量人力和財力,從而一舉消除了舊人民幣上留有的通貨膨脹的痕跡,令人耳目一新。這是我國進入國民經濟建設時期在貨幣流通方面的一項重大改革,在財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鞏固我國的貨幣制度,并提高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
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貨幣制度,人民幣制度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人民幣是集中統一的貨幣。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合法貨幣是人民幣,也就是說,在我國市場上只準人民幣流通。中國人民銀行以國家信用作保證發行人民幣,代表國家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并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來調控國民經濟。貨幣流通規律要求市場貨幣流通量必須與商品流通量相適應,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人民幣的發行原則是堅持經濟發行、計劃發行和高度集中統一發行,其中堅持經濟發行是最根本的原則。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家授權統一掌管人民幣,負責集中統一印制和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法律保護人民幣,任何損害人民幣和損害人民幣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人民幣是獨立自主的貨幣。建國不久,我國即排除了市場上流通的外國貨幣,以堅持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受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影響。國內一切收付、計價單位和匯價的單位都由人民幣承擔,在國際上則作為計價、結算手段。人民幣對外國貨幣的比價,是根據國內國際市場情況獨立自主確定的。人民幣是國家主權的象征。
第三,人民幣是相對穩定的貨幣。人民幣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購買力,"因為我國物價是建立在國家擁有雄厚的物質儲備,并按穩定的價格投入市場的基礎之上的,同時我們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統一管理了金融業,使貨幣流通的計劃性日益加強,國家掌握的黃金、外匯也在逐日增多,單只黃金儲備一項1954年就比1950年增加了10倍以上。"(注:《人民日報》1955年3月1日社論:《做好新人民幣的發行工作》。)由此可見,人民幣不僅有充分的物資保證,而且有不斷增加的金融儲備,這是幣值穩定的堅強后盾。當然,人民幣是受紙幣流通規律所制約的,在一定情況下也會出現通貨膨脹的危險,所以,人民幣的穩定是相對的,這就要求將"穩定幣值"突出地放在貨幣政策目標的首位。
第四,人民幣采取主輔幣流通結構。人民幣的代號為"¥",以"元"字的漢語拼音"Y"加兩橫而成,其主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無論每次支付數額多大,任何單位、個人都不得拒絕。輔幣是有限法償貨幣,供日常零星使用。在流通中,兩者的比例應根據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以滿足金額大小不同的購買支付需要。一般地說,人民幣主幣與輔幣的比例,各種主幣之間的比例以及輔幣之間的比例,搭配均是合理的,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相適應的
- 上一篇:紀委監察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實施方案
- 下一篇:人民幣匯率制度缺陷完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