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下旅游發展策略論文

時間:2022-12-16 03:15:00

導語:人民幣升值下旅游發展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升值下旅游發展策略論文

[摘要]匯率變動對旅游業具有多重影響,針對人民幣升值及升值壓力將長期存在這一新形勢,本幣升值將成為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旅游發展的基本面,并將對我國旅游業產生眾多有利和不利影響。我國旅游業必須擯棄在本幣長期貶值或低估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主動適應本幣升值環境下的新形勢,以積極的對策來應對本幣升值這一客觀現實。

[關鍵詞]匯率變動;旅游發展;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

匯率變動是影響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消息,立即震動了整個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當日人民幣針對美元升值2%,并導致了全球外匯市場亞洲貨幣及歐元等對美元匯率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揚。金融市場這一新的變化,無疑將對我國旅游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旅游業從此告別了本幣長期貶值的發展背景,步入了本幣升值這一新的發展環境。

背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宏觀經濟中任何經濟杠桿的運用,都會對經濟形勢和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開放性極高的旅游業更是如此。

1984年到1994年人民幣的10年貶值歷程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1994年以前,我國先后經歷了單一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然而無論是在哪一種匯率制度下,由于出口貿易創匯規模不大和改革開放初期進口技術裝備所需外匯巨大,造成了很大的外匯供求缺口,導致以美元為主的外匯非常緊缺,人民幣長期處于逐步貶值的態勢中。1984年國家公布的外匯牌價為1美元兌1.70元人民幣,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不變。1985年1月開始,人民幣匯率逐步對外貶值,到1985年10月下調為1美元兌3.02元人民幣,1989年12月又貶值為1美元兌4.70元人民幣,1990年10月再次貶值為1美元兌5.22元人民幣,1993年3月又下調為1美元兌5.75元人民幣。而當年外匯調劑市場上的匯率已經貶值到1美元兌8.00元人民幣,甚至出現過1美元兌11.00元人民幣的調劑價。此后,國家通過干預市場,使人民幣調劑價回升到1美元兌8.50元人民幣左右[1]。從1984年到1994年10年間,剔除物價等因素,人民幣針對美元的直接貶值率累計高達400%。在此階段,我國入境旅游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199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僅有4368萬人次,不足2004年的40%;出境旅游更是微乎其微,1994年出境總人數僅有373.4萬人次,不足2004年的13%。在出入境旅游規模都非常小的情況下,匯率波動對旅游業的影響并未引起廣泛關注,反而是在外匯緊缺的情況下,入境旅游的創匯功能得到了極大重視,人民幣貶值和外匯緊缺,使中國旅游業獲得了發展入境旅游的明顯價格優勢和有力的政策扶持,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1994年至2005年7月人民幣的10年低估歷程有利地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實力和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外匯供求矛盾得到明顯改善,我國在此階段實行了單一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采取了較為審慎的小幅波動政策,匯率波動明顯低于經濟增長,造成了人民幣價值被長期低估,客觀上為我國入境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價格優勢。1994年到1997年,隨著外匯供求矛盾的緩解,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但波動不大,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基本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環境中,保持著人數、創匯連年“雙增”的格局。但此時由于人民幣停止貶值,此前靠貸款建設起來的部分旅游企業,尤其是賓館飯店,由于是將人民幣按照當時甚至高達1:11的匯率調劑成美元來進口設備和材料,而此時其創匯所形成的美元收入僅能按1:8.50左右的匯率兌換成人民幣還貸,匯率升水高達2.50元人民幣,造成了這類企業長期經營良好,卻虧損嚴重的特殊現象,匯率風險可見一斑。1997年以后,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兌8.27元人民幣這一水平,而此時我國經濟發展更加迅速,人民幣價值低估特征更加明顯。在此階段,我國入境旅游連年高速增長,到2004年入境旅游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09億人次,躍居世界第4位。

2005年7月21日的匯率改革使我國旅游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該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稱,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經國務院批準,即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當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人民幣針對美元升值2%。今后,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展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2]。這一新形勢,必將對我國旅游業,尤其是出入境旅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影響

匯率變動對旅游業具有多重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本幣升值,刺激出境旅游的發展;本幣貶值,刺激入境旅游的發展,進而影響旅游外匯收支的平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外匯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2004年全國外貿進出口額已經達到11547億美元,其中旅游創匯已經達到257億美元;外匯儲備已經由2003年底的4033億美元躍升到2005年6月底的7110億美元,一年半的時間上升了43%。這一現狀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長期存在,本幣升值將成為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面,并將對我國旅游業產生眾多影響。

(一)有利影響

1、有利于我國旅游發展模式的轉變。在外匯短缺的大背景下,我國旅游業始終被委以創匯的重任,長期以來形成了“重入境、輕國內、抑出境”的發展傾向,過于強調旅游的創匯功能導致對旅游的其他功能重視不夠,不利于旅游業的和諧、全面發展。人民幣匯率的改革和長期升值趨勢的存在,首先會從客觀上促使我們改變入境旅游的增長方式,從以流量增長為基礎的粗放型向以質量增長為基礎的集約型轉化,從根本上增強我國旅游的國際競爭力,而不是單純依靠價格優勢來參與國際競爭;其次會促使我們將整個旅游業的增長重點轉移到國內市場,加強對國內市場的培育。同時,人民幣的增值會導致與旅游緊密相關的重要進口物資如石油等價格的下降,進而降低國內旅游的成本,促進國內旅游的發展,降低旅游業的對外依賴度,提高旅游產業安全;此外,本幣升值還會刺激出境旅游的發展,使出境旅游市場進一步壯大與完善,最終形成入境、國內、出境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和完整的旅游產業體系。

2、有利于我國國際客源結構的調整。人民幣升值雖然會使我國在入境旅游價格方面的優勢減弱,但價格的上升也會使國際旅華市場上高端客源比例相對提高,有利于我國國際客源結構的集約化。同時,由于以前采用的是人民幣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形成機制,使人民幣與其他非美元貨幣間的匯率受美元波動的影響過大,非美元國家游客旅華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如前一時期日元針對美元的持續貶值就造成了人民幣相對日元的升值,使日本游客旅華成本上升。此次改革后,人民幣不再單一盯住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國際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相互變動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沖銷,客觀上減少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降低了以前非美元國家游客旅華的不確定性,有利于我國國際客源結構的多樣化。

3、有利于我國旅游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表面上看,價格優勢的減弱會降低我國旅游的國際競爭力,但從長遠看,卻有利于加快旅游增長方式的轉變,促使我國旅游企業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從而從根本上增強我國旅游國際競爭力。

4、有利于我國旅游企業跨國經營。跨國經營是建設旅游強國的必由之路。人民幣的升值,一方面可以有力推進出境旅游的發展,在國際上形成大規模的本國客流,為我國旅游企業追隨本國客流,在不同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建立跨國企業提供強大的市場基礎;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國旅游企業境外投資成本下降、投資動機和投資能力上升。這兩方面都會極大地促進我國旅游企業的跨國經營,加快我國旅游產業的全球化進程。

5、有利于我國旅游外匯漏損的降低。眾所周知,由于進口旅游所需貨物等因素的存在,旅游創匯中相當一部分會因此而流出國境,形成旅游外匯漏損。人民幣升值后,在進口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會降低我國進口旅游所需物資的價格,相對減少外匯漏損。

6、有利于我國國際市場促銷力度的加強。國際旅游促銷經費緊張是長期影響我國開拓國際旅游市場的困難之一。人民幣升值2%,等于使我國國際旅游促銷經費在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相對增加了2%,增強了我國國際旅游市場的開拓能力。(二)不利影響

1、不利于我國國際旅游外匯收支的平衡。人民幣的升值,一方面會因價格優勢的減弱而導致受價格彈性影響較大的部分國際游客減少,從而使入境旅游外匯收入相對減少(不考慮總體增長的情況下);另一方面,由于本國貨幣購買力增強,出境旅游價格相對降低,會極大地促進出境旅游和境外購物的增長,使旅游外匯支出激增,從而加劇旅游國際收支方面的不平衡。2004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已經達到2885萬人次,比2003年增長了43%,大大超過了入境旅游的增長速度[3]。而且有專家指出,2004年我國出境旅游的花費已經超過了入境旅游的創匯,我國國際旅游業總體上已經淪為花匯產業,逆差大約為100億美元,且國際旅游外匯逆差有迅速擴大的趨勢[4]。人民幣的升值,無疑會進一步加深這種矛盾,使我國國際旅游收支平衡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2、不利于我國旅游業吸引國際資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主要是依托吸引外商投資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按照國際金融市場的一般規律,本幣貶值有利于吸引國際資本流入;本幣升值則會導致國際資本流出。人民幣升值后,會相應增加國際資本在我國境內的投資成本,從而降低我國旅游業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造成旅游業投資強度的減弱。

3、不利于我國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人民幣的升值使其在國際上的購買力相對提高,這將進一步刺激出境旅游的增長和本已經居高不下的境外旅游購物消費水平增長,造成“內需外流”。椐世界免稅協會(TFWA)與AC尼爾森的聯合調查,2004年我國內地游客境外人均購物花費已經高達987美元,超過日本游客,堪稱世界第一。購物支出平均占旅游總支出的1/3[5]。人民幣升值后,境外購物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必然會導致“內需外流”情況的加劇。

4、短期內對創匯旅游企業造成困難。人民幣的升值,即會使外幣在我國境內的購買力下降,造成入境接待人數的相對減少和消費水平的相對下降,又會因匯率兌換問題,相對減少創匯旅游企業的利潤,在原本利潤率就不斷下降的趨勢下,使一部分以經營入境旅游為主的企業出現困難。

對策

宏觀經濟調控中,任何貨幣政策的使用,都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關鍵是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化弊為利。針對人民幣升值及升值壓力將長期存在這一新形勢,我國旅游業必須擯棄在本幣長期貶值或低估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主動適應本幣升值環境下的新形勢,以積極的對策來應對本幣升值這一客觀現實。

1、加快轉變旅游業增長模式。要善于利用本幣升值帶來的有利因素,克服以往單靠低價占領市場的初級發展模式,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通過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的改善、服務與經營水平的提高、產品和制度的創新、宣傳和促銷的強化等多角度增強我國旅游吸引力,尤其是要靠產品而非價格來吸引國際游客。通過綜合吸引力的提高,促使我國旅游業在國際旅游市場上走精品集約化道路,而非大眾粗放化道路,從根本上降低本幣升值造成的負面影響。

2、大力促進我國旅游企業跨國經營。要利用本幣升值帶來的對外投資優勢和出境旅游迅速發展帶來的境外市場優勢,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動我國旅游企業走出國門,開辦跨國旅游企業。這樣不僅可以使我國出境旅游支出內部化,實現旅游漏損回流,平衡外匯收支,而且可以提升我國旅游企業對全球旅游資源的動員能力和全球旅游市場的影響力,增加我國旅游產出構成中境外創匯所占比例,使旅游外匯收入渠道多元化。

3、切實加強對出境旅游的規范與引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出境旅游已經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人民幣的升值,將大大強化這一趨勢,這將對我國國際旅游收支平衡和規范化運作帶來更大挑戰。對于出境旅游的迅猛發展,要以疏代堵,對于因出境旅游發展迅速所導致的旅游外匯收支逆差,一方面應通過增強旅游國際競爭力來壯大入境旅游規模,從而增加入境旅游創匯,以規模換規模,以增量換增量,用入境旅游規模的擴張和收入的提高來贏取出境旅游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要盡快制定和完善出境旅游方面的政策和規范,避免出現混亂,確保出境旅游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要利用出境旅游發展所造成的國際影響力,在開放旅游目的地談判中為我國旅游企業跨國經營謀取更大優勢。

4、努力提高入境旅游的創匯水平。在本幣升值造成的入境旅游價格優勢減弱、國際吸引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為保持國際旅游收支平衡,就必須盡可能地增加現有入境旅游者在我國境內的人均花費,盡快研究制定購物退稅等刺激入境旅游者消費的政策措施,鼓勵旅游企業不斷推出國際游客喜愛的旅游項目、旅游活動和旅游購物品等,主要通過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入境人數的提高來增加旅游創匯收入。

5、盡快出臺對創匯旅游企業的扶持政策。對以經營入境旅游為主的創匯旅游企業,要在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擺脫困難,發展壯大。我國在外貿領域實行的“出口退稅”政策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我國旅游企業以低于外貿企業的創匯成本,僅2004年就為國家創匯257億美元,卻至今無法享受外貿企業已經享受多年的“出口退稅”政策,尤其是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盡快對創匯旅游企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顯得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劉鴻儒.金融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321-322.

[2]華商報.匯率改革打出漂亮時間差[N].華商報,2005.7.22(2).

[3]邵琪偉.在2005年全國出境旅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中國旅游報,2005.6.29(1).

[4]戴學鋒.國際旅游收支逆差加大的思考[N].中國旅游報,2005.3.18

[5]齊雁冰.內地客境外游購物支出全球第一[N].青年報,2005.5.23(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