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業發展思考論文
時間:2022-04-15 08:33:00
導語:風險投資業發展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風險投資業作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產業,近年來其發展在我國始終難以突破瓶頸,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現狀以及仍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的分析,探討未來促進我國風險投資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風險資本;海外上市;創業板
受成本不斷提高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傳統優勢正逐漸弱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知識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國外實踐證明,上世紀40年代起源于美國的風險投資業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上世紀80年代我國風險投資業開始起步。迄今已取得較大發展。然而,受特殊國情等因素的制約,其發展始終難以突破瓶頸。為更好地促進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本文在國內劉曼紅、郭江明、賈長來、胡穎、陳工孟等學者的大量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我國風險投資業現狀以及仍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的分析,探討未來促進我國風險投資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風險資本與投資總量持續增長
近年來,我國風險資本與投資總量齊創新高。根據資料統計。截至2006年底,風險資本總量超過583.85億元人民幣。比2005年底的441.129億元高出32.31%2006年新籌資風險資本規模高達240.85億元。比2005年對應的195.71億元增加了23.06%;2006年度風險投資總量達到143.64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比2005年增加22.17%。
(二)海外風險資本與投資占據半壁江山
最近幾年,盡管制約“紅籌上市”路徑等政策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但并未動搖海外風險資本堅定的中國戰略。在2006年新籌集的風險資本中,高達65.1%的風險資本來源于海外。由于近年來大量海外風險資本的涌入,使得國內風險資本管理規模中,海外資本所占總量比例從2003年的5%激增至2005年的33.9%,2006年更是達到43.7%,海外資本占據中國風險資本半壁江山的局面日益顯現。此外,從投資總量的分析中可以發現,中外投資總量差異縱向深入,內資有邊緣化的趨勢。2006年由外資機構主導的投資額占總投資額的76.1%,是本土機構主導的3倍多,而2005年本土和外資機構主導的投資額比例分別為43.1%和56.9%。
(三)北京和上海引領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的趨勢持續鞏固
近年來投資于北京的風險金額最多,并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6年所占比例達到34.8%;上海緊隨北京,列全國第二,2006年所占比例達到24.8%。從資本總量來看,北京占全國風險資本總量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從2003年的15%上升到2004年的23%、2005年的33%、2006年的45.5%。上海地區2006年的風險資本總量僅次于北京,占全國資本總量的15.6%。無論資本額合計比例,還是投資額合計比例。京滬兩地均占全國的60%以上。
(四)資本市場在風險投資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現
2006年有62%的項目退出方式為股權/股份轉讓,低于2005年七成,通過資本市場實現退出已升至32%。資本市場在風險投資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現。除了海外上市,國內中小企業板的“開閘”也有效地推動了風險投資通過國內上市退出。截至2006年底,已經有5家風險投資企業在深圳中小企業板實現IPO,占本年度22個風險投資企業IPO案例數的27.73%。此外,2006年度,包括北京和天津在內的多個產權交易市場都為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也將為風險資本的退出提供更多的服務。
二、我國風險投資業發展仍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近年來我國風險投資業在投資主體、資金來源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就總體發展水平而言,仍遠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仍存在著許多深層次問題,具體表現在政府角色定位、運作機制等方面。
(一)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偏差
在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效地推動了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但隨著傳統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不斷演變,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角色定位并沒有從“領導”轉變成“引導”,仍在過多地干預市場。政府角色定位仍然存在偏差。這不利于我國風險投資業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真正成熟的風險投資是一種市場行為而非政府行為。在我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的早期階段,風險投資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甚至是帶領,但當我國風險投資業逐步邁上大道可以正確運行時,政府的工作重點就應該放在創造好的政策、服務及監管環境等方面,讓其進行市場化的發展。
(二)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
風險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是相互聯系、互進互補的關系。在西方國家,風險投資基金是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及創業投資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而我國很多風險資本迫于贏利的壓力,大部分投向了傳統項目和比較成熟的企業,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相對不足,使得高新技術產業對風險投資業的帶動效應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例如,2006年度有16.2%的風險投資項目屬于傳統行業,傳統行業吸收了20157億元的風險資本,所占比例達14.3%,僅次于IT行業。IT行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正面臨著傳統行業的嚴峻挑戰。
(三)經營管理運作機制不完善
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比較復雜,涉及許多機構和環節。其中中介機構體系、公司運作機制及保險服務機構是建立有效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及風險投資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風險投資業發展時間較短。經營管理運作機制至今仍存在許多缺陷。目前,我國已有的中介機構雖具有部分功能,但仍缺乏針對某些特殊和專門需求的中介服務,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還沒有真正得到有效發揮。近年來,甚至有部分中介公司以幫助海外上市為幌子進行惡意詐騙。從公司運作機制看,政府過多干預是機制運行中最主要的障礙之一。在保險服務方面,我國風險投資業受到很多非正常因素的影響,風險相對發達國家要高很多。導致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投資的安全性差。
(四)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
風險投資最大的特點是循環投資,即投資——管理——退出——再投資,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的核心環節之一。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通常包括首次公開上市、借殼上市、并購、股權轉讓等方式。首次公開上市是國內風險投資重點選擇的退出渠道之一。也是風險投資退出的最好選擇。當前。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遠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本自由進退的需求,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中小企業板上市門檻過高、產權交易不發達、創業板市場缺失等,使得國內風險投資退出渠道障礙重重。2006年在148.3億元的退出金額中,只有50.4%的金額通過資本市場上市交易實現,而且其中的72.27%是通過納斯達克等國外資本市場退出的,在深圳中小企業板實現lPO的僅為27.73%。
三、完善我國風險投資業的對策和建議
鑒于當前國情,為促進我國風險投資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正確發揮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功能作用
盡管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畢竟風險投資是市場行為而非政府行為,政府永遠不能代替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在我國的風險投資中,政府作為最具權威的管理者,其角色應由原來的“領導”轉化為“引導”,工作的重心應放在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方面,不應過多地干預市場。迄今為止,我國在相關的一些政策制度建設方面仍有待提高。例如,2005年外匯管理局出臺的兩個文件就對我國風險投資業產生了極大的沖擊;2006年實行的新《公司法》雖然在取消對外投資上限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進,但門檻仍顯得過高,需進一步修訂等。政府應進一步為風險投資業發展創造其所需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同時對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進行引導、規范和監管。
(二)健全我國風險投資業的運行管理機制
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完善的資本市場是風險投資發展的核心條件,以完善的資本市場為依托的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發展的必要條件。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健全應是目前完善我國風險投資業的重中之重,政府應進一步清除退出渠道的一些障礙,如健全破產清算的法律依據和保障,促進二板市場的建成等。從風險投資的經營管理運行機制看,應加快建立風險投資的中介服務體系,需要不斷提高咨詢、項目評估及監管等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從公司的運作管理機制來看。應使管理系統與市場相結合,逐步科學化、系統化,同時應大力培養高素質的風險投資專業管理人才。此外,還應積極促進保險業的導入,可采用聯合投資、組合投資及分段投資等投資方式,合理分散我國風險投資業的風險。
(三)完善我國風險投資業的市場環境
從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看,我國應繼續優化投資主體結構,拓寬資金來源,加快建設多層次的風險投資市場,培育多元化的風險投資主體。應進一步增強國內風險投資機構的實力,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的流入。逐步使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成為風險投資的主體。從風險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需要大力向高新技術產業及創業投資方向發展。未來我國的風險投資要有突破發展,必須致力于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業的風險投資。在完善傳統項目和成熟企業的風險投資的基礎上,應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以帶動整個風險投資的效益。此外,就風險投資的人文環境等而言,我國應進一步更新投融資理念,充分認識和了解風險投資,并樹立積極利用風險投資發展經濟產業的意識。政府應大力加強風險投資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規體系,研究制定完整的風險資本市場法和監管法規,并頒布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保護風險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嚴懲風險投資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 上一篇:外資購現狀問題對策論文
- 下一篇:國土局干部作風建設年總結